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249章 静观其变:初次印象与暗中观察

我并未立刻离去。方才那惊鸿一瞥带来的冲击,让我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就这样贸然离开,未免太过可惜。于是,我转身走向另一排书架,装作在寻找某部典籍的样子,寻了个既能总览阅览处大半区域,又能清晰观察到那高窗下角落的位置,停了下来。

目光看似随意地在书架上逡巡,实则我的注意力,已然有大半都集中在了那位神秘青年的身上。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来验证我最初的判断。

从这个距离观察,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的一些细微动作。

他翻阅简牍的速度时快时慢,并非囫囵吞枣。遇到似乎不甚重要的部分,他会快速浏览,手指灵活地拨动着竹片;而当触及关键内容或是引起他深思的段落时,他的动作会明显放缓,有时甚至会停下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眉头微蹙,眼神凝定,显然是在反复咀嚼、深入理解。这种阅读方式,显示出他极强的目的性和判断力,知道哪些信息需要精读,哪些可以略过。

在他读完手头那卷关于兵家学说的残篇后,并未像其他人那样起身去书库重新挑选,而是从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布袋里,又取出了一卷书。我眯起眼睛,努力辨认,那似乎是一卷关于农时与水利勘测的图册,上面甚至还绘制着一些简略的河道与田亩图形。这让我颇为惊讶,此人涉猎之广,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兵法或经义,延伸到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实务层面。

更令我注意的是,他在阅读过程中,还会时不时地取出自带的几片打磨得极为光滑的小木牍和一支细小的炭笔。他并非长篇大论地抄录,而是在木牍上写下一些极为简练的文字,有时更像是一些关键词或符号。偶尔,他还会停笔沉思片刻,然后在木牍的空白处勾勒出几个简单的图样,似乎是某种推演或示意图。写完之后,他会对着木牍再审视一番,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收好。

这表明他不仅在阅读,更在积极地思考、归纳,甚至可能是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进行某种策略推演。这种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的习惯,绝非寻常学子所能及。

整个过程中,他的举止始终从容不迫。阅览处内人来人往,偶有士子高声辩论,或是搬动座椅发出声响,他都置若罔闻,仿佛身处一个无形的结界之中。阳光缓慢移动,窗外的光影在他身上变幻,他却岿然不动,唯有专注的眼神和偶尔变换的思考神情,昭示着他内心的活跃。

那双眼睛,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当他偶尔抬眼望向窗外,或是从书卷上移开目光稍作休憩时,那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一种与他年纪极不相称的深邃与沉静,仿佛饱经世事,洞悉人心。其中闪烁的,不是少年人的锐气或迷茫,而是一种近乎于“了然于胸”的智慧光芒。

我越是观察,心中的评价便越是肯定:此人绝非池中之物!其学识之驳杂,思虑之深沉,心性之沉稳,都远超同侪。若能为我所用,必是一大臂助。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疑虑。

他是谁?姓甚名谁?师从何处?为何来到徐州?为何对这些经世致用之学如此感兴趣?他的目的是什么?是真心向学,还是另有所图?

乱世之中,人心叵测。突然出现的奇才,固然令人欣喜,但也必须警惕其来历和动机。若是其他诸侯派来的细作,或是心术不正之辈,贸然引为心腹,后果不堪设想。陈宫的前车之鉴,虽令人扼腕,却也时时提醒我,识人不明,反受其害。

此人潜力巨大,但也充满了未知。现在绝不是上前攀谈的最好时机。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观察,甚至可能需要通过一些间接的渠道,去了解他的背景。

想到这里,我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和探究欲,决定暂时静观其变。

我又在书架旁“流连”了片刻,确保自己的观察没有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才若无其事地转身,缓步离开了阅览处。

离开崇文馆时,我特意嘱咐了馆内的管事,让他留意一下那位坐在窗边角落的青衫士子,记录他每日来的时间、阅读的书籍类型以及有无与人交谈等情况,但切记不可打草惊蛇,只需暗中留意即可。

走在返回别驾衙署的路上,阳光依旧明媚,但我心中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思索。这位神秘青年的出现,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潭看似清澈的徐州之水,或许比我想象的还要深。而这潭水中,是否真的藏着一条能够搅动风云的潜龙?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从今天起,我的目光,会时常投向崇文馆的那个角落。这盘棋,又多了一个需要小心落子的变数。谨慎,耐心,细致观察,将是我接下来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方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