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高加林的逆袭之路 > 第9章 马上就要分田到户了,生产队的产业成了香饽饽!

如何和刘立本说清楚这事儿,高明楼和高小光谁都没有这个胆子,还是高明楼主意多,他知道马栓和高加林关系还行,就让高加林去马店找马栓。

刘巧珍一听大姐喝了药,马上就哭了起来,马栓安慰老婆道:“别光顾着哭,人没事就好,这事儿得商量一下怎么让你爸妈知道,人家加林救了大姐,跑前跑后的,先弄点儿东西让人家吃吃饭。”

高加林忙了半天,又困又乏,坐在凳子上直打哈欠,听到马栓要巧珍给自己做饭,连忙制止,“吃饭都是小事,巧英还在卫生院打吊针,没人照看,巧珍还是先去卫生院,其它事情咱们再商量,这事儿要保密,事关两家的名声。”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让明楼老婆带着儿子高小光回去给刘立本捎信儿,先把事情压下来,这大能人和二能人的脸面一旦丢了,以后就没法在地面上活人了。高明楼明白的道理,刘立本一样明白。

两口子生气都是寻常事儿,没成想闹成这样,事先高明楼交代了高小光,无论刘立本两口怎么说,都保持一个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高小光到了老丈人家,跪在刘立本的窑里,由母亲把巧英喝药的大致情况讲给刘立本两口,气得刘立本打了小光几巴掌,巧英母亲哭着数落小光,小光始终低着头任打任骂,等刘立本气消了,他回去拿了铺盖跟马栓去县城参加盖房班。

高加林因为救人身体严重透支,累成了一摊泥,回到家里一觉睡到大天亮,直到屋后的喜鹊把他吵醒。

高家村南边就是大马河,村子挨着河堤,有一条路通下河堤下面,路东边是一个氨水库,路西边是一大片枣树林,河堤南边的空地上有村集体的产业,下了河堤是一个打麦场,都是用石磙压过的,即使下再大的雨,地也是瓷实的,有时候农闲下来,可以放放电影。

打麦场的西边还有一个四四方方的晒谷场,这是弄水泥铺平的底子,四周的垛墙有一尺高。晒谷场的西边是一溜猪圈,猪圈北边依次是电视房、豆腐房、牲口房、村里的小粮库。

高家村是城关公社第一个有电视机的大队,确切的说,电视机是一队的,每到夜幕降临,十里八村的小青年就跑过来看电视。

说起这个电视机还是有些来历的,村里有个军队上干事儿的技术员叫高明山,他去刚果出差,带回来一台16寸的“日立”黑白电视机,那时候这可是稀罕物,整个城关公社只有粮所办公室有一台9寸电视机,小的可怜。高明楼想让这台电视机给高家村争争光,提出给高明山家弄两孔新窑来做交换。这高明山考虑到自己的老婆孩子们,也不能守着电视机过日子,这玩意儿不挡吃不挡喝,对于这个意见完全接受。于是电视归村里,村里给高明山箍了两孔顶底一新的窑洞,前后花了不到一百块钱。

马上就要分田到户,对于生产队的产业,高加林如数家珍,心里盘算着有机会也拿一块儿。

豆腐坊是一个好地方,城里人逢年过节豆腐供不应求,供销社的杨二虎每次都开着他的吉普车来拉豆腐,也是高家村的一个主要经济支柱。

枣树林每年的产量也有个几千斤,但是村里孩子们嘴馋,收的没有偷的多,如果想看着枣树林不被偷,那二十亩地拉的战线比较长,没有三五个人是看不住的,这样算下来,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

村里的猪圈有十个猪舍,每个猪舍能养六头猪,这个可以根据需要再盖,关键要看高明楼和刘立本会不会放手。

还有就是牲口院,有一头老黄牛和一匹马,还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辆马车,想要产生大效益十分有限。

高加林和德顺爷坐在地头合计,挨家挨户分析,看看这些资产最有可能落在谁的手里。

“加林娃,这些东西谁想拿到手里,全凭明楼一句话,他不想让谁拿,把上交生产队的好处提的高高的,别人就会知难而退。这个事要事先在桌子底下做好工作,才能吃上肥肉。”

巧英喝药的事保密工作做的很好,出院后,该干啥就干啥,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这次没有小孩子再唱出什么不着调的东西,一直过了一个月,先是刘立本夜里送来二百块钱,说是给高加林的定钱,让他帮着当个会计,以后买卖上的事都要帮衬着。高加林不管如何拒绝,刘立本生了气,加林母亲看到刘立本是真心的,就收了下来。高加林心里很清楚,这钱是刘立本感谢救了大女子的心意,自家的窑年月久了,等过了夏收可以先收拾一下,那样住着也舒服。转念一想,这钱还不能动,或许将来还会派上用场。

公社副书记王振武亲自来到高家村开动员会,关于落实分田到户政策高家村的行动很落后,属于落后分子,严重拉了城关公社的后腿儿。

动员会开成了诉苦会,主要是分为两种意见,本来高家村的构成主要是高家和刘家人最多,高家比刘家多了百十口,其他的小姓氏,有张老秉的张家人,还有姓黄的、姓李的、姓武的,合计有三十多家,农村的事情,哪个家族的人多,他们的意见就是主流。但是这次面临的问题是,人口多的都想赶快分田到户,干完了地里的活儿可以到县城揽工。人口少的都害怕分了地,自己种不了,还是一个麻烦事儿。

张老秉跟在王振武周围殷勤得让人怀疑,高加林判断这个“鬼老三”

这样表现,根本就不像要辞去一队副队长的样子,心里也开始打鼓,怀疑高明楼对他的承诺能不能兑现。

王振武听取了群众的意见,也没有做出结论,最后他兴奋的对村民说道:““社员们,任何政策都不会十全十美,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小集体的原因,或者个别人的原因,就影响国家发展的步伐,在这一点儿上,我相信高家村的领导班子,一定会拿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让我们城关公社分田到户画上一个好看的句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