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 第63章 红指印的族谱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第63章 红指印的族谱

作者:梦幻蓝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1 20:28:06 来源:小说旗

绣片危机过去两周后,县文旅局的一纸通知送到了合作社。龙安心展开那张盖着红头印章的文件,眉头渐渐拧紧。

\"非遗传承人补助申请?\"吴晓梅凑过来看,\"这是好事啊。\"

\"条件是...\"龙安心指着文件最下方的一行小字,\"'需提供清晰的传承谱系证明及不少于三代传承人资料'。\"

吴晓梅的笑容凝固了:\"我们苗家很多技艺都是口耳相传,哪有什么书面谱系...\"

\"得问问务婆。\"龙安心折起文件,望向窗外。初秋的阳光洒在修葺一新的鼓楼上,几个老人正坐在廊下乘凉,其中就有那位瘦小的老歌师。

合作社到鼓楼不过三百米距离,龙安心却走得心事重重。他想起上周州电视台来采访,记者反复追问务婆\"师承何人\",老人只是摇头说\"跟着山学,跟着水学\",最后节目播出时被剪得只剩几秒钟。

务婆正用一把小梳子蘸着茶油,梳理她那稀疏的白发。看到龙安心,老人眯起眼睛笑了:\"汉人娃娃,又来学歌?\"

\"婆婆,\"龙安心蹲下身,与坐在矮凳上的老人平视,\"政府要给非遗传承人发补助,但需要证明您的歌是从谁那里学的。\"

老歌师的手停在半空,梳子上的茶油滴在青石板上,形成一个小小的金色圆点。\"证明?\"她重复着这个词,仿佛在咀嚼一个陌生的食物,\"我六岁跟着阿妈学,阿妈跟着她阿妈学...还要怎么证明?\"

\"就是...\"龙安心斟酌着词句,\"需要写下来,谁传给谁,一代一代的名字。\"

务婆突然咳嗽起来,剧烈的颤抖让她瘦小的身体像风中枯叶。龙安心连忙轻拍她的背,直到咳声平息。老人掏出一块靛蓝手帕擦了擦嘴角:\"汉人娃娃,我们苗家逃难的时候,背篓里装的是盐巴和种子,不是家谱。\"

龙安心默然。他知道苗族历史上经历多次大迁徙,能活下来已是万幸,哪还顾得上记录族谱。

\"不过...\"务婆突然站起身,动作之利落完全不像九旬老人,\"跟我来。\"

她领着龙安心穿过鼓楼,来到寨子最东头的一座吊脚楼。那是务婆的家,外墙被烟火熏得漆黑,檐下挂着一串风干的辣椒和草药。老人从腰间取出一把古老的铜钥匙,打开了门锁。

屋内光线昏暗,只有一盏小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芒。务婆径直走向角落的一个樟木箱,掀开盖子,从里面取出一个布包。解开层层包裹,露出一本泛黄的册子,封面上用汉字和苗语符号并排写着什么。

\"这是...\"龙安心小心地接过册子。

\"我阿爸的扫盲课本,\"务婆的手指抚过那些褪色的字迹,\"58年政府派人来教汉字,他是寨子里学得最好的。\"

龙安心翻开内页,发现除了工整的汉字练习,空白处还密密麻麻记着许多苗语符号和图案——那是务婆父亲偷偷记录的家族历史和古歌片段。

\"看这里。\"务婆指向一页边缘的图画:简单的人形符号用线条连接,旁边标注着汉字音译的名字。

\"这是...家谱图?\"

\"我阿爸偷偷画的,\"务婆的声音带着骄傲,\"他说汉人认字,苗家认图。政府要文字家谱,他就把家族树画成汉人看得懂的样子。\"

龙安心仔细研究那幅图。虽然简陋,但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家族五代人的传承关系。最下方是一个叫\"务榜\"的人,应该就是务婆的父亲;往上则是\"务耶\"、\"务朵\"等名字,一直到最顶端的\"务么西\"——苗族古歌中洪水泛滥前的始祖。

\"婆婆,这太珍贵了!\"龙安心激动地说,\"只要有这个,就能证明您的传承谱系!\"

务婆摇摇头:\"不够。政府要的是'不少于三代传承人资料'。我阿爸只记到曾祖辈,还差一代。\"

龙安心再次审视那张图。确实,从务婆往上只有父亲和祖父两代记录。\"您还记得曾祖父的名字吗?如果能补上...\"

老人的眼睛突然变得遥远,仿佛望向记忆深处:\"阿爸说过...曾祖叫'务当',是从湖南靖州迁来的。那年闹'长毛反',他带着族人走了三个月山路...\"

\"长毛反?\"龙安心一愣,\"太平天国?那得是1850年代...\"

\"汉人娃娃懂得多,\"务婆意外地看了他一眼,\"对,就是苗歌里唱的'红布包头军'那会儿。\"

龙安心迅速盘算着。如果从务婆算起,往上追溯父亲务榜、祖父务耶、曾祖父务当,正好满足\"不少于三代\"的要求。但如何证明务当确实是歌师?那本扫盲课本上没有任何相关记载。

\"婆婆,您曾祖父也是歌师吗?\"

\"当然,\"务婆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家族代代传歌,就像代代会种稻子一样。曾祖最拿手的是《迁徙歌》,有三千多句...\"

\"但怎么证明呢?\"龙安心喃喃自语,\"没有文字记录...\"

务婆突然站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个小竹筒。她倒出里面的东西——几枚发黑的铜钱和一块小小的银牌。银牌上刻着精细的图案:一个人形站在山巅,周围环绕着波浪状的线条。

\"这是曾祖的'歌师牌',\"老人将银牌递给龙安心,\"以前每个寨子的歌师都有,人死了就随葬。曾祖这块是逃难时从坟里挖出来的,说'歌比人命长'。\"

龙安心接过银牌,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图案虽然简单,但工艺精湛,尤其是那些人形和波浪的细节,栩栩如生。背面刻着几个模糊的苗语符号,他认不出含义。

\"这足够证明了,\"他小心地将银牌还给务婆,\"加上扫盲课本里的家族图,应该能通过审核。\"

\"还要什么?\"务婆问。

龙安心重新展开那份通知:\"需要现任传承人签字并按手印确认谱系真实性。\"

务婆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汉人娃娃,你读过书,告诉我——山要证明自己是山吗?水要证明自己是水吗?\"

这个问题像块石头压在龙安心胸口。他不知如何回答,只能低声说:\"婆婆,这是现在的规矩...没有这些材料,就拿不到补助金。\"

老人叹了口气,从箱底又取出一个布包:\"那就按汉人的规矩办吧。\"

布包里是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明显是近期别人送给务婆的礼物,与她简陋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老人翻开笔记本第一页,示意龙安心:\"你说,我写。\"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龙安心按照非遗申请表格的要求,逐项询问务婆的传承信息。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下汉字,遇到不会写的就用苗语符号代替。她的字迹歪歪斜斜,像一排排蹒跚学步的小人。

\"传承人姓名:务妞。师承:母亲务花。传承方式:口耳相传...\"龙安心念着,务婆一笔一划地跟着写。写到曾祖父务当的信息时,老人停下笔,闭上眼睛回忆。

\"曾祖教过一首特别的《酿酒歌》,\"她突然说,\"里面有句'铜锅煮小米,蒸汽绕三绕'...现在没人会唱全本了。\"

龙安心赶紧记下这个细节作为佐证。当他拿出印泥让务婆按手印时,老人盯着自己枯枝般的手指,迟迟没有动作。

\"婆婆?\"

\"我六岁开始学歌,\"务婆轻声说,\"每天鸡叫起床,对着大山练嗓子。唱错了,阿妈就用竹枝打手心。\"她伸出左手,掌心依稀可见几道淡淡的疤痕,\"但从来没人让我按手印证明自己会唱歌...\"

龙安心的喉咙发紧。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学钢琴,考级时那一纸证书比实际会弹什么曲子更重要。城市里的规则简单明了,而在这里,文化与制度之间的鸿沟如此之深。

\"要不...\"他犹豫着,\"我去跟县里说说,看能不能通融...\"

\"不用。\"务婆突然将大拇指按在印泥上,然后在谱系图的末尾重重按下。鲜红的指印像一滴血,凝固在\"务妞\"两个汉字旁边。

\"拿去给汉人官看吧,\"老人收起印泥,\"告诉他们,苗家的歌比纸活得长。\"

回合作社的路上,龙安心遇到了吴晓梅。她刚从县城回来,背篓里装着一沓彩色卡纸和几盒新颜料。

\"申请材料准备好了?\"她看着龙安心手里的文件袋。

\"嗯,但...\"龙安心把务婆的反应告诉了她。

吴晓梅沉默地听完,从背篓里取出一张卡纸:\"我早料到会这样。所以去买了这些,准备把务婆的家族谱做成图文版。\"

她展开一张草图:中央是一棵大树,枝干分出许多分支,每个枝头都挂着一个小人像,旁边用汉字和苗语标注名字和身份。最底部的根系处画着那块银牌的图案,周围环绕着波浪纹。

\"太棒了!\"龙安心眼前一亮,\"这样既符合官方要求,又保留了苗族特色。\"

\"还得补些内容,\"吴晓梅指着树干中部,\"这里应该加上每位歌师擅长的古歌类型。务婆的阿妈擅长《情歌》,祖父会《祭祀歌》,曾祖...\"

\"会《迁徙歌》,\"龙安心接口,\"还有特别的《酿酒歌》。\"

两人立即投入工作。龙安心负责整理文字资料,吴晓梅则绘制家族树图谱。到了傍晚,一份图文并茂的\"苗族古歌传承谱系\"完成了。树形图的每个细节都精心设计——树干的纹路是古歌中的\"迁徙路线\",树叶是不同歌谣的象征图案,甚至连背景的云朵都暗含苗族的星辰纹。

\"就差最后一步,\"吴晓梅指着树根处的空白,\"这里应该放务婆的银牌实物照片。\"

\"明天我去县里照相馆扫描,\"龙安心说,\"然后...\"

\"不行,\"吴晓梅打断他,\"务婆绝不会让银牌离开身边。那是她与祖先唯一的物质联系。\"

龙安心挠挠头:\"那怎么办?手机拍行吗?\"

\"可以,但要有仪式感。\"吴晓梅想了想,\"我们去鼓楼,在务婆唱歌的地方拍。这样照片里不仅有银牌,还有文化语境。\"

第二天清晨,龙安心借来村里最好的智能手机,和吴晓梅一起来到鼓楼。务婆已经坐在她的老位置上,银牌用红绳挂在颈间,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芒。

\"婆婆,\"吴晓梅用苗语解释,\"我们要拍银牌的照片,给汉人官看。\"

务婆点点头,将银牌托在手心,调整角度让它反射阳光。龙安心连拍数张,选出一张最清晰的——苍老的手掌中,银牌上的图案清晰可见,背景虚化的鼓楼柱子上还能看到雕刻的古歌片段。

回到合作社,他们将所有材料装订成册:手写谱系、家族树彩图、银牌照片、扫盲课本复印件,还有一份龙安心熬夜写的《苗族古歌文化价值阐述》。最后,吴晓梅用蓝靛布做了个封面,绣上\"务氏歌脉\"四个字。

\"完美,\"龙安心合上材料,\"明天我就送去县文旅局。\"

然而,材料的提交过程并不顺利。县文旅局非遗科的张科长——一个戴着厚眼镜的中年男子——翻看着那份精心准备的申请,眉头越皱越紧。

\"这个...不太规范啊,\"他推了推眼镜,\"我们需要的是标准的家族谱系表,最好是用民政局的模板。这个树形图虽然好看,但系统里没法录入。\"

龙安心耐心解释:\"苗族传统上就是用这种图形记录家族关系。您看,信息都很全,每一代歌师的特长都标注了...\"

\"还有这个银牌,\"张科长继续挑刺,\"怎么证明它就是歌师传承的信物?上面连个字都没有。\"

\"图案就是苗族的文字,\"龙安心指着照片,\"这个人形代表歌师,波浪线是声音的象征...\"

\"象征,象征,\"张科长不耐烦地打断,\"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比如毕业证书、师承协议,最次也得有老照片吧?\"

龙安心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礼貌:\"张科长,苗族历史上长期没有文字,很多传统都是口耳相传。务婆已经九十二岁了,能提供的材料就这些...\"

\"那就难办了,\"张科长合上材料,\"没有规范材料,系统审核通不过啊。现在国家对非遗资金管得严,万一以后审计...\"

\"您看这样行不行,\"龙安心灵机一动,\"我们补一份声明,由村委会和寨老联合证明务婆的歌师身份,再附上她近年传承活动的照片和媒体报道。\"

张科长考虑了一会儿,勉强点头:\"先这么办吧。不过...\"他压低声音,\"实话告诉你,今年县里的非遗资金紧张,优先考虑能带动旅游的项目。你们这个古歌传承...是不是考虑包装成'民俗表演'?那样申请'非遗展示基地'更容易批...\"

龙安心握紧了拳头,又慢慢松开:\"张科长,苗族古歌不是表演,它是活着的史诗,记录了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务婆会的一首《开天辟地歌》就有五千多行,比《荷马史诗》还长...\"

\"我知道,我知道,\"张科长敷衍地摆手,\"但上面要看的是经济效益。你说这些歌有几个人听得懂?不如搞点短小精悍的,加上舞蹈动作,游客喜欢...\"

走出文旅局大门,龙安心站在台阶上久久不动。九月的阳光依然强烈,但他心里却阵阵发冷。远处,一群游客穿着租借的\"苗族服饰\"——那些实际上与本地传统毫无关系的花哨服装——正在摆拍。导游拿着喇叭喊:\"来,看这边,笑一笑!体验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

回到村里,龙安心没有立即去找务婆,而是独自爬上寨子后面的小山包。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寨——鼓楼、吊脚楼、新修的合作社厂房,还有远处层叠的梯田。秋风送来稻谷的清香,也带来了务婆隐约的歌声。老人正在教几个孩子唱《节气歌》,稚嫩的童声与苍老的嗓音交织在一起,飘荡在山谷间。

\"就知道你在这儿。\"

吴晓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龙安心回头,看见她拎着个竹篮走上山坡,额头上挂着细密的汗珠。

\"给,\"她在龙安心身边坐下,从篮子里拿出两个还温热的糯米粑,\"阿妈刚做的。\"

龙安心接过粑粑,却没什么胃口:\"申请交上去了,但那个科长...\"

\"刁难你了?\"吴晓梅似乎早有预料,\"很正常。我小学毕业时办户口,派出所非要我证明'我爸妈是我爸妈',因为我家没出生证。\"

\"怎么会...\"

\"我妈在家生的我,\"吴晓梅平静地说,\"接生婆前年过世了。最后是务婆带着十个寨老去派出所,集体按手印证明我的身份。\"

龙安心咬了一口糯米粑,甜味在口腔中蔓延,却驱不散心里的苦涩:\"那个科长说,古歌不如民俗表演好申请资金...\"

吴晓梅的手突然握紧,捏扁了手里的粑粑:\"二十年前,政府派人来寨子里'采风',录了务婆唱的三天三夜古歌。后来听说出了唱片,务婆一分钱没拿到,连名字都被写错。\"

她望向远处的鼓楼,声音低沉:\"我外婆说,五十年代更糟。学校禁止说苗语,抓到要喝皂角水。务婆的哥哥因为偷偷教孩子们古歌,被罚在太阳底下跪了一天...\"

这些往事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龙安心对\"民族文化保护\"的美好想象。他意识到,务婆不愿按手印的背后,是一代代苗族人对文化剥夺的痛苦记忆。

\"那为什么...\"他犹豫着问,\"务婆还愿意配合申请?\"

吴晓梅的目光变得柔和:\"因为她知道你是真心想保护古歌。那天你冒雨追回绣片,她就说'这个汉人娃娃不一样,他的心听得懂苗语'。\"

夕阳西下,务婆的歌声渐渐停息。寨子里升起袅袅炊烟,孩子们嬉闹着回家吃饭。龙安心和吴晓梅并肩走下山坡,影子在身后拉得很长。

\"我想再试试,\"龙安心突然说,\"既然县里看重经济效益,我们就证明古歌也能创造价值。\"

\"怎么证明?\"

\"把古歌转化成旅游资源,但不是低俗表演。\"龙安心的语速加快,思路逐渐清晰,\"比如开发'古歌徒步路线',每个站点讲一段迁徙故事;或者做'古歌晚餐',每道菜对应一句农事歌谣...\"

吴晓梅眼前一亮:\"还可以把务婆的银牌图案做成文创产品!真品留在她身边,我们只卖复制品和衍生品。\"

两人越说越兴奋,回到合作社立即着手起草补充材料。这次,他们从经济效益角度重新包装申请:古歌传承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计划、文创产品的市场预测、甚至包括张明之前做的外国游客对原真文化的偏好调查。

一周后,龙安心带着厚厚一叠补充材料再次来到文旅局。张科长翻看着那些图文并茂的计划书,表情渐渐松动。

\"有点意思,\"他指着\"古歌晚餐\"的创意,\"这个可以和县里的'美食节'联动。不过...\"他压低声音,\"你们得在材料里多加几个'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这样的关键词,上面爱看。\"

龙安心强忍翻白眼的冲动,点头应下。离开前,张科长突然问:\"那位老歌师...真的九十二岁了?\"

\"嗯,还能唱三天三夜不重复。\"

\"啧啧,\"张科长摇摇头,\"我奶奶七十就痴呆了...这样,你们准备一段五分钟的录像,老人家用普通话简单介绍下古歌,再唱一小段。这样评审会直观些。\"

这个要求让龙安心犯了难。务婆一辈子生活在苗寨,汉语只会简单的日常用语,更别说对着镜头说话了。但为了申请成功,他决定试一试。

回村后,龙安心和吴晓梅精心设计了一段\"台词\",用最简单的汉语介绍古歌,还特意选了一段旋律优美的《蝴蝶歌》片段。他们反复教了务婆一整天,老人学得很认真,但浓重的口音和语法错误让效果大打折扣。

\"算了,\"最后吴晓梅放弃道,\"还是让务婆说苗语吧,我们加字幕。\"

拍摄当天,务婆穿上了她最好的苗衣——那件六十年前结婚时穿的绣花对襟衣,已经洗得发白但依然精美。面对镜头,老人出奇地镇定,用苗语缓缓说道:

\"我是务妞,九十二岁。我从六岁学歌,跟阿妈学,阿妈跟阿妈的阿妈学...我们苗家没有文字,歌就是书,歌就是路,歌就是命...\"

她没有按准备的稿子念,而是即兴发挥,声音低沉有力。说到动情处,老人突然唱起了《开天辟地歌》的第一段,苍凉的歌声在鼓楼里回荡,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镜头外的龙安心虽然听不懂歌词,却感到一阵莫名的颤栗。

录像连同补充材料一起提交后,龙安心做好了长期等待的准备。没想到三天后就接到张科长电话:申请初步通过,下个月州里专家会来实地考察。

\"太好了!\"龙安心挂掉电话,第一时间跑去告诉务婆。老人正在鼓楼前晒太阳,闻言只是微微一笑,仿佛早已料到这个结果。

\"汉人娃娃,\"她用苗语说,\"你知道为什么我最后同意按手印吗?\"

龙安心摇头。

\"因为我想通了,\"务婆的眼睛在皱纹中闪闪发亮,\"汉人的纸会烂,但按在上面的苗家手印不会变。一百年后,有人看到那个红印子,就知道务妞这个人真的存在过,真的唱过那些歌...\"

她的话让龙安心喉头发紧。远处,合作社的烟囱冒着白烟,阿吉的摩托车载着新采摘的野果驶进院子,几个妇女笑着搬运包装材料。在这个看似普通的苗寨里,古老与现代正以奇妙的方式共存,而九十二岁的务婆,就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活桥梁。

考察日定在十月十五,正是苗家的\"吃新节\"。龙安心计划让专家们体验最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务婆主持祭祀仪式,村民表演传统歌舞,当然还有合作社的\"十二个太阳\"果脯和古歌文创产品展示。

一切都在有序准备中,直到考察前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打乱了计划。连续两天的降雨让进村的路泥泞不堪,更糟的是,务婆因为冒雨采药发起了高烧。

龙安心冒雨去看望老人时,她正躺在床上,额头滚烫,却坚持要起来练习普通话。

\"别急,婆婆,\"龙安心按住她,\"先把病养好。考察可以改期...\"

\"不行,\"务婆虚弱但坚定地说,\"歌师答应了的事,死也要做到。\"

她让龙安心从床下拖出一个旧木箱,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几十个笔记本——那是务婆几十年来记录的古歌歌词,用汉字和苗语符号混合书写。

\"拿着,\"她递给龙安心最上面那本,\"这是我整理的《祭祀歌》全本,考察用得上...\"

龙安心接过笔记本,发现扉页上贴着一张老照片:一个苗族少女站在鼓楼前,手里捧着什么。照片已经发黄,但少女眼中的光芒依然清晰可见。

\"这是...\"

\"我十六岁,\"务婆的声音带着怀念,\"那天是我第一次独立主持'鼓藏节'祭祀。手里捧的是牛角杯...\"

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日期:1946年秋。龙安心突然意识到,这张泛黄的照片,可能就是务婆唯一一张年轻时的影像,也是她能提供的\"传承证明\"中最接近官方要求的一份。

\"婆婆,这张照片能借我用一下吗?考察结束就还您。\"

务婆点点头,闭上眼睛。龙安心小心地将照片夹进笔记本,冒雨返回合作社。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他想起了务婆的那个红指印,想起了她说的\"纸会烂,但手印不会变\"。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九十二岁的老歌师用最原始的方式,为自己的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考察能否通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人记得,有人传承,有人愿意为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作证。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