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 第227章 你们知道温家吗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第227章 你们知道温家吗

作者:姜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2 02:23:00 来源:小说旗

赵勋后知后觉,“沈兄……我……”

“赵兄不必自责。”沈淮打断赵勋的话,“我家的菜方子是从《齐民要术》学来的,这事在青萍不是秘密,县志上也有明确记载。

而省府的黄芽菜,是温家二公子去江南游学时,在春城花重金买回来的,在省府已流传有十年之久。

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唤作【玉蕻hong】。”

还好!还好!

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赵勋、林致远、许仪章还有顾梁烨四人松了一口气。

接着,他们又听沈淮说,“你们知道温家吗?”

四人你看我,我看你之后,齐齐摇头。

“温家一门三进士,在桂宁府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闻名桂越十七州府的翠山书院山长,便是姓温。

听酒楼的小二说,温家家教极严,所以族中子弟,大多都有功名在身,到目前为止,没出过一个纨绔子弟。”

“天啊,一门三进士,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温家一门就出了三个。”林致远羡慕到想哭,“在青萍,秀才已经是光宗耀祖的存才,要是考中举人,就能在县里横着走了。”

可在温家,秀才功名不过寻常。

真是人比人,能羡慕死人。

林致远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了‘差距’二字。

许仪章也清晰的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想想自己上次赶考,除了知道去游玩,压根没心思打听别的事情。

当时还觉得,科举凭的是真才学识,打听那些有的没的,对科举无益,不如多看点书。

如今看来,是自己狭隘了。

只有见识过大海的辽阔,才知道江河的渺小。

人也是一样。

见过高山,才会有向往之心,从而滋生出动力。

“不愧是一门三进士,底蕴深厚,实力恐怖。”赵勋敬佩的同时,好奇道,“对了沈兄,这次秋闱,有温家人吗?”

“不清楚,但我听说叠翠山有辩论。”沈淮看向其他三人,“你们感兴趣的话,明日可以过去看看。”

林致远问,“你不去吗?”

“我打算去翠山书院逛逛,顺便去月照书崖观摩前人留下的文章。”

月照书崖是叠翠峰下的一个天然岩洞,洞外的崖壁上,刻有前朝大儒留下来的经典,后面逐渐发展成一处读书圣地。

沈淮打算去这里寻找灵感。

“辩论辩论,实际就是舌战群英,我现在不爱看这种热闹了,不如跟表弟去月照书崖,熏陶一下前人的才气。”

林致远觉得,那种场合是非多,还是远离的好。

“我这个人嘴笨,最是佩服那些辩才了得之人,所以我就不跟你们去月照书崖了。”赵勋说着,问顾梁烨和许仪章,“你们呢?”

顾梁烨说,“理不辩不明,我同赵兄一起。”

许仪章也想去看辩论,但理智告诉他,跟着沈淮比较好。

于是说道,“我也去月照书崖。”

“那我们早上去翠山书院,傍晚在月照书崖看日落。”沈淮一边说一边进灶房,“我煮鱼,你们谁来炒黄芽菜?”

“我来吧。”赵勋积极响应,“我的厨艺尚可,你们别嫌弃就行。”

半个时辰后,一盘清蒸鱼,一盘香煎鱼块,一盘清炒黄牙菜做好了。

沈淮见方启贤、顾舟、陶行简三人还没回来,便跟其他四人先开饭了。

直到天色黑透,方启贤三人才回来。

沈淮见人齐了,将今天在街头碰到郑楷安的事情说了出来。

陶行简和林致远对视一眼后,双双皱眉。

方启贤不懂林致远为何皱眉,询问之后,才知道沈淮和郑楷安之间的‘恩怨’。

“这人表里不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得不防,所以……”沈淮的目光从几人身上掠过,正色道,“我想借你们的车夫用几天,不知是否方便。”

“没问题。”

大家纷纷响应沈淮的请求。

至于怎么用,他们也不过问。

当晚,沈淮召集车夫,简单询问之后,直接表明来意:盯人。

并且给他们开一天五十文的辛苦费。

车夫们没犹豫就答应了,还拍着胸脯说,“沈公子,这事我们能办,您放心,一旦发现不对,我们肯定第一时间上报。”

具体安排,沈淮交给谢甲。

第二天清晨。

沈淮、许仪章、林致远去了翠山书院。

这里白墙黛瓦,门楣上高悬的匾额一看就知道历经无数风雨,门楹上的字迹斑驳,却愈发苍劲。

穿过月洞门,一池锦鲤映入眼中;院中的槐树,枝干虬曲;开着黄花的桂树,芬芳满园;墙壁上刻的诗,竟是书院第一位状元题的……

“要是有一天,我也能进这样的书院念书就好了。”林致远心之向往道。

“这个还不容易?”沈淮打趣道,“只要表哥上榜,翠山书院和桂江书院随你挑选,就是想去国子监都没问题。”

上正榜的考生,有资格进国子监。

前提是,得去京城,参加国子监的考试,通过才能进去。

“哈哈……国子监就算了,翠山书院还能拼一拼。”林致远有自知之明,“许兄,听说上了副榜就能免去‘科试’,是真的吗?”

“是真的。”许仪章说,“上了副榜,不仅能免下次‘科试’,还有机会进省府的两院和官学,若是不想背井离乡,还可以去学籍所在的府学就读。”

沈淮觉得,“大部分人会选府学的吧?”

“省府花销大,距离又远,选府学是最合适的,除非你天赋异禀,不然很难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

不出众,意味着得不到重视。

得不到重视,便无法获取更多的资源。

在府学就不一样。

不仅免束修,成绩优异,还有额外的奖励。

贫困生,还能申请衙门的‘助学金’。

支持力度非常大。

“淮弟,要是你名列前茅,谢大人会不会叫你进国子监?”许仪章问。

“说实话,老师没跟我提过国子监,国子监是什么样的,我也不清楚。”沈淮半真半假,“便是这次乡试,老师对我只有一个要求,上正榜。

至于考第几名,他也没说。”

跟在后面的谢护卫很想说:大人并非没要求,而是不想给您太大压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