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爱你老妈,玄武门见 > 第72章 国殇

爱你老妈,玄武门见 第72章 国殇

作者:墨色染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2 02:23:25 来源:小说旗

第72章

李显的回眸,与仍在战船上拿望远镜看着岸上战况的李唯对视上了。

虽然只是单方面的,可李唯瞧的出,李显的神色十分的复杂。

有惶恐、震惊,但更多的却是怅然。

好似大梦初醒。

他这位好哥哥醒了。

意料之外,但也好似在情理之中。

都姓李,谁的木字不带刃,谁的子字不是持戈而立。

唐军大部队登陆的时候,河畔还在燃烧。

劣质油混合草木燃烧刺鼻的烟,使人不自觉地眯起眼睛。

芦苇是黄河沿岸最常见的植物,同样还有些香蒲、稗草。

武周的战略便是拉近距离以后,使用火攻兼床弩,将唐军困死于水上。

所以他们弓兵的箭杆上都捆绑着的绑浸油麻布、烧着火,被四下逃窜的士兵丢弃,点燃了和周边的植物。

河边扑火不难,这根本不会给唐军登陆制造困难。

唐军军纪森严,下船、扫洒战场、搬运物资、安营扎寨、布置哨站……一切行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就如同李唯所制定的计划那样。

说不推进就不推进,说抵渭水就抵渭水,该留多少天就留多少天。

李唯早就以‘队正’为单位,给所有人讲解了此地的地形,并布控了近乎辐射了这一片所有黄河支流的防御图。

假设北↑

中条山(地势较高)蒲州城

|

农田区

|

黄河主河道~~~←东向西流

|

蒲津渡

西岸(关中)

|

渭水~~~→西向东汇入黄河

|泾水~~~↓北向南注入渭水

|

咸阳(渭北);泾阳(泾渭交汇);高陵(泾东)

|渭水南岸

|骊山;临潼(骊山西)

长安

热知识:蒲津渡西南侧,距离都城长安仅150公里。

顺流而下,可不就是到家了。

南下比北伐更简易的优势,就在于这条不是谁都敢叫母亲的河上。

安营扎寨这档事,天宁人都十分熟悉,甚至轻车熟路了。

本身从游牧民族教化过来的他们,就很擅长扎营,又经过了系统性的军中培训与汉文化熏陶……

我出身天宁,祖上是旧朔丹草原人,我随手挫间房子,很合理吧?

劳役出身的他们,最熟悉的还是这种老本行,效率、质量自然是有保障的。

中书舍人毕力格并没有操起他的老本行,上马当个重骑兵。

他听着斥候的汇报,依规矩上前对李唯汇报道,

“陛下,探马哨得,贼周军马全数缩回蒲州城内,且未见其往长安递送消息。”

传递消息,要么派遣信使,要么燃信号,要么放信鸽或鹰。

但,根据前方多名斥候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回递的消息来看,蒲州城门紧闭,无人外出,更是鸟兽作散。

退回蒲州城这一行为符合当代对军事的理解。

还是回到最初‘攻城略地’这一词。

为何打仗一定要攻城,能不能从城池边上绕过去?

可以,绕嘛,大军过时宛若死城,待后勤跟上的时候,城中兵马就与前方哨站的兵联合起来呈两面包夹之势。

武周谋士团队的军事基础判断没有错。

依照常理,李唯若是想占据此地,不处理掉蒲州城,他在蒲津渡多待一日,就会多一分被包夹、乃至瓮中捉鳖、不得不退回太原的可能。

而直取长安,他的后勤一定会被蒲州城的兵马夹击,且主力军一定会在攻打长安、久攻不下之时,被后方灭了后勤的蒲州兵马拿下。

但他可不是寻常战力,所以兵法与常识来说,对他形同虚设。

在绝对的武力下,一切的阴谋诡计都显得花里胡哨、华而不实。

扎营蒲津渡,等待后勤与大军抵达,顺手灭掉蒲津渡伪军后直取长安。

蒲津渡属于黄河中游地区,历史上基本遵循两年三熟制,即两年内种植三季作物。

实际操作,可以被举例为:冬小麦(秋播夏收)-夏玉米或大豆(夏播秋收)-翌年休耕或种植耐寒作物比如高粱或谷子。

而部分灌溉条件非常好的区域,可以实现不间断的一年两熟,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

这种就在军营手边上的风水宝地,李唯自然是不会错过。

【待关中春麦灌浆时猛攻,伪军不敢烧民田。】

敢不敢烧,烧了之后会有什么后果,而不烧又会有什么后果,武周在这些日子里就琢磨吧。

他停在蒲津渡这么个长安喉咙口,做那如鲠在喉的鱼刺,其好处不仅仅可以等待后勤到位、维稳求胜,他李唯能得到的好处太多了。

船在卸空了以后,当日便折返了。

同时已经安营扎寨、做好了准备工作的民兵,熟练的开始了丧葬一条龙。

首先是戴上面罩、手套、围裙、套上长靴套子,

在周围燃起艾草,撒上酒精,

把早就归拢到集中点的尸体,一个个搬出来,用草席裹上。

若是还能分辨面部的,最起码把人家的眼睛合上。

两军的冲突时间很短,但死掉的人却真不少。

算下能拼凑好的尸体,也都有三千来具,而那些干脆被炸得四分五裂的,也能堆出一座小山包来。

陛下说,他们都是被武周蛊惑的可怜人,以为太子李显是李氏正统所以才与他们兵戈相向的有志之士。

他们的后事,不应当与逆贼一般,他们虽说不得马革裹尸,但也配得一个入土为安。

听到毕力格转述陛下圣谕的时候,民兵心里有一丝感慨。

他们不觉得被安排活儿是麻烦事,他们只是忽然有些惆怅,也有些庆幸。

陛下宽宏大量,念着这些人的良心未泯,竟然都允他们入土为安,而他们为陛下身先士卒,当真是什么都不用怕了。

就像是大唐律法中提到的,烈士子女国家赡养之。

士兵虽然依旧着甲,但为首的几名士兵还是凑出了几套白色的披褂与白帆,给跟随队伍一同安排下葬的民兵手中一沓白钱。

李唯选择的埋葬点,在蒲城下、预规划新农田区五里外的地方。

这个时代的人,都看重死后哀荣。

既然是陛下御赐的葬礼,它办成什么样,都不会有人说这不对。

因普及教育有专攻,且涉及考评与福利待遇,所以军中多有善乐者。

礼乐方阵,也随着第一梯队抵达蒲津渡。

礼乐重器,编钟与编磬,由二十人演奏,在接替排布的牛车上演奏。

军阵核心必然是大鼓、铜角、筚篥,以二十六人为数,幻形围绕着挑着草席的车队。

四十人分别演奏笙、箫、琴、瑟,十六人持铎、铙钹,穿插于军阵之中。

蒲州城,城门上。

远远的,这群驻扎此地,心神惶惶的府兵,听到了些好似编磬单音长鸣与铜铎轻摇的哀调。

又过了一会,待出现了人声以后,让他们毛骨悚然的大鼓声骤起,同时角声齐鸣。

陨星又要降临了吗?!

“敌袭!!敌袭——!!”

“燃烽火——!”

刚刚安顿下来的李显,听着金锣声响彻城内,一个弹射起步从榻上翻了下来。

赶忙套上了盔甲,随亲兵到城墙上一探究竟。

在踩着城墙石阶,一级一级往上小跑的时候,李显想过他为什么要如此迫切的冲上来。

待站定在城墙上,看着无一不咬紧牙关的士兵,看着他们的冷汗直直顺着额头划过太阳穴时,李显忽然想明白了,他这不是想跑来找死,他只是想回家了。

什么是家。

有人的地方才是家。

贤弟,你是来带三哥回家的吗?

喊着敌袭,听着鼓声、号角不断,可城墙下并未见任何唐军的踪迹,反倒是远远的、在城墙东侧都险些要看不清的地方,能看到一些密密麻麻的人。

他们走得更近了些,甚至能让身处高地的李显,看到与盔甲色不同的白色。

他们的声音也愈来愈大。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是国殇。

楚辞·九歌·国殇。

饶是李显这种人也熟读过,更甚是能唱的。

他们是在……办丧仪?

谁的?

唐军死人了吗?

没有啊。

那些个宛若天神一般坚不可摧的巨人,就像是打碎他们伪周最后幻想巍峨不动的城墙。

只是一瞬,李显就想明白了。

他的弟弟,是在给那些因为追随他才来到蒲津渡而死去的士兵办丧仪,让他们不至于曝尸荒野,让他们入土为安。

气度。

这一刻,李显只想到了这么一个词。

它可能过于片面,不太恰当,但想到这些,李显的眼睛红了。

在长安,又或者是在房县的时候,战争、国家,这几个字对他来说不过就是苍白的文字。

一将功成万骨枯。

善,已阅,复如何?

亲眼看着蒲津渡在燃烧,嗅着那刺鼻的血腥味,听着依旧在他耳边散不掉的哀嚎,这一刻李显才真正的意识到战争是什么。

不是什么因权力而兴起的意气风发,而是用活生生的人铺出的路。

而他们的牺牲,当真有价值吗?

楚声多怨。

听着这哀怨的声中,好似夹杂着刀剑相撞、兵戈嗡鸣的乐器声,听着连大地都为之震动的鼓角声,

李显面前的一切,都不由的恍惚、波动了起来。

李显啊李显,你姓李而不姓武。

李显啊李显,这天下是李家打下来,经营到现在,使万疆太平,使万国来朝的天府之国。

武周是什么?

是贼。

而你在干什么。

助纣为虐,助贼窃国,使忠于李家的子民死无葬身之地。

……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

李显顾不得擦着脸上滚烫的泪,他拔出腰上别着的剑,敲击这自己左臂的鳞甲,跟着远方的奏乐,一同大声唱和道,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李家,怎么就出了他这么个贪生怕死之辈。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李显在心中不断的喃喃重复这段话。

末了,他再三深吸数次呼吸,虽然依旧未能让他提着剑的手不再颤抖,却使他下定了决心。

他唤道,

“丁义,这是孤的宝玺,你可拿好了。”

“啊……是!”

丁义虽然也着了甲,可他作为内侍,身上也没几两肉,倒有些不伦不类的。

拿着手中象征着太子身份的宝玺,他双手捧着,恨不得拿头去顶着它才好。

“你下去骑着孤的马,走。”

丁义是一直跟在李显身边的太监,他如今也有些岁数不再年轻了。

而不再年轻,便意味着,他对李显的察言观色与某些因为见多了而多出来的直觉就灵敏多了。

他的心再一次的加速跳了起来。

这一次不是因为手里捧着重要的东西惊慌,而是瞧着这样的李显而感到惊慌失措。

“殿下?”

“还不听令!”

“……喏!”

丁义赶忙把宝玺小心翼翼的拿帕子包好,揣进怀里,与此同时他脑子里忘不掉的,全都是方才李显那副决绝的神色。

太子殿下是要做什么?!

他心中隐隐有了猜测,但根本不敢往那大不敬的方面去想。

与此同时,李显继续对城门的士兵吩咐道,

“开城门!”

士兵也被李显的一顿吩咐整得有些懵。

虽然唐军没有打过来,但是开城门是否有些……

“需要孤再重复一遍吗?”

“喏!”

城门吱呀呀的开了。

丁义骑着马走出了城门,他没有停下,只是走的速度不快,他克制不住自己回头望,

看着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城墙高处的李显,他惊呼,

“殿下!小心啊殿下!”

李显听到了,他没有回应,反而是转过身来,对着城内,所有向上仰着头看向他,本来是整备着抵御唐军攻城的士兵朗声道,

“孤谨以哀恸之辞,泣告天地!

女帝武氏僭位,暴戾无道。

弑子戮嗣,犹不足餍,复迫手足相残,此乃斁绝人伦,昊天必降殛罚。

孤误中妖言,廿载沉酣,今方悟其豺狼之性耳!

诸君明鉴,孤非自戕,实为武氏鹰犬构陷而薨!

孤之贤弟唯,当振兵肃纪,诛此牝鸡司晨之逆,奉孤骸归祔昭陵。

魂若有知,当绕阙九匝以观天道昭昭!”

高声喊出这段话以后,李显只觉得自己从头到脚,前所未有的透亮。

仿佛一直隐蔽在头顶上的乌云都散了。

这一瞬间,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女儿子。

儿子愚孝是个耿直之辈,女帝看着这位曾经的皇太孙,早就如眼中沙一般。

自己能护得住吗?

李显知道,他连自己都护不住,更何谈自己的儿子。

他没用啊……

而妻子韦氏,表面与自己好似琴瑟和鸣的恩爱夫妻,可实际上她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嫡子、嫡女与娘家,他对韦氏来说不过是个向上爬的梯子罢了。

女儿安乐也是一样,他好像只是安乐的妆匣、银票……

他们这个家啊……一眼看得到头。

就算在女帝的屠杀下侥幸活得下,又有谁能护得住、容得下?

她们都只瞧着女帝的威风,却没瞧见女帝的手段与隐患,却没瞧着天下仍有有志之士,仍有有能聪慧之君。

想到这些,李显闭上了眼。

他这一生,最愧对的恐怕只有三人。

他的父亲,他堕了高宗皇帝的威名。

他的两个弟弟,李旦处处让着他,而他却得了好处而不自知。

李唯,从出生起他就没想过这个弟弟,他自小被圈养在偏殿,而后又被关进了藏经阁。

那时候他在干什么?

登基了啊,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他都快忘了自己姓什么了。

可他们同父同母、同宗同源……最后竟然也是李唯来匡扶李家,让他能有机会不要一错再错下去。

他的罪过……太多了。

又深吸了一口气,李显再也没有任何的惶恐与犹豫。

他持剑自刎,后仰下城墙。

丁义在下方见证了李显自刎的全过程。

“殿下!!”

他的眼泪顿时横流,可本能的却狠狠地扬起了马鞭。

走?去哪?

这一刻他知道了啊……

殿下需要的不仅仅是他走,而是快些走,必须要赶在那些虎豹豺狼之前,把这宝玺交给李唐皇帝,把殿下临死前的话一五一十分毫不差的转述出去啊!

与此同时,也仿佛是心有灵犀一般,恰好接过斥候望远镜的李唯,朝着蒲州城看去。

他看着站在城门上的李显,手中持着剑抹向自己的脖颈,而后仰面向下倒去。

“陛下?”

“陛下?”

“……”

“毕力格,昭告三军,伪周僭竖戕我元兄。

三军缟素,厉兵秣马,必使逆孽悬首于蒲州城门上!”

毕力格听完以后,他本就大的眼睛更是瞪大了几分。

伪周逆贼,太猖狂了些?!

他已经将短短几个字,脑补成了一桩凄厉的惨痛画面。

毕力格简直为陛下的遭遇而感到痛心,更是恨不得自己能够亲自上阵为陛下斩掉逆贼的头颅。

他咬着牙,一字一顿道,

“臣!谨遵圣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