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爱你老妈,玄武门见 > 第74章 他只会让长安在烈火中重生

爱你老妈,玄武门见 第74章 他只会让长安在烈火中重生

作者:墨色染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2 02:23:25 来源:小说旗

第74章

提前回归李唐怀抱的张虔勖、郑愔与卢聿珩,在与李唐大军汇合之后,便被安排了‘投诚’的任务。

参战自然是不必了,能用炮火、重骑马槊解决的事情,没必要让这几千人拿着细枪、短刀去拼命。

诚然继承了贞观底蕴,却不思进取使劲霍霍的武周,其实际军备与军事能力不弱,可这些府兵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放袁绍成一个人、保守估计都可以杀掉一大半。

所以李唯命其原地休整,仅派几人带精兵策良驹,追踪、缉拿试图绕路往长安与其他各处送信的死士与信使。

这点事情要是都做不好,那你们的投诚显然也就不够有诚意了。

几人早就有所准备,早就记住了这一日蒲州城中的暗流到底往哪里涌了。

不过一个时辰,骑着剽悍良驹,便顺利的将各方派出去的死士、信使一个不落的全部追回。

给世家送信的尽数追回,届时李唐自有大军压境。

给长安送信的留下,

“换一封信送罢。

女帝鹰犬弑杀李显,李唐皇帝震怒,蒲州城破,大军被俘,其余心系伪周的孽障已被就地处决,这是文书,你拿好。

这瓶药你也揣着,要是信得过本官,进宫前服下,言尽于此,你好自为之。”

“???”

信使不语,只是碍于郑愔等人手持武器,不得不拿交出信件置换、收下药瓶。

待继续往长安走了几里地之后,信使毫不犹豫的扔了药瓶,并对这些人的行为感到莫名其妙。

信件只是文书,但原本要转达的消息他可没有忘记:

是要让长安出兵与蒲州城里应外合,围剿伪唐余孽的。

虽然不知道这群叛军为何不杀掉他,反而让他传信,但信使记住了,他一定会把这些消息一五一十的禀报上去,等待被佛陀庇佑的武周大军来匡扶正统的。

目送着信使走远的校尉,对郑愔问道,

“郑副……将军,您说那信使会老老实实的给咱们办事吗?”

校尉是怕他们没有做好李唐陛下交代的事。

而郑愔却毫不担心,

“他怎么样都无所谓,军情送不送也无所谓,咱们只需要把该交代的都说完就妥了。”

这下校尉更迷惑了,

“可耽误了军情要事……”

“信使老老实实传达了,伪周会在恐惧中灭亡。

要是不老实,伪周派兵试图攻打我唐军,伪周会在愚昧无知中灭亡。

没区别的。”

校尉一愣,仔细一想我大唐兵强马壮、武器精良,有如天宫神器一般,何人敢敌。

但这么一想,他就又不懂了。

既然我大唐无所畏惧,对信使如何办事又没有要求,何必还要折腾一番?

“那陛下这番安排的用意是……”

郑愔比校尉心眼多得多,他摇了摇头,提点道,

“给我们个机会往长安逃。”

“啊……”

校尉这才恍然大悟。

“我们说心系李唐,可空口无凭呀。”

“原来如此,还得是将军您的脑子转得快。”

“我就当你是在恭维我了。”

校尉眨了眨眼,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憨笑赔罪道,

“俺嘴笨,嘴笨,哈哈哈。”

另一边,天明之后,蒲州城的临时告示牌上,张贴了两张圣旨。

【门下:伪周逆贼,僭乱天常,胁逼皇兄自戕于蒲州城门。

酷吏罗织,构陷无辜,此诚十恶不赦之罪也。

朕躬秉天讨,率师伐逆,实顺昊天之命,拯黎元于水火。

今蒲州新定,疮痍未复,其州百姓当遵唐军节度,戮力重建桑梓。

尤宜警醒伪孽潜匿闾巷,或行构煽之谋,或生离间之计。

凡有妖言惑众、造作事端者,立擒以闻。

昔贞观之治,海内晏然,仓廪实而礼义兴。

朕志在克绍前烈,复李氏之鼎祚,亦为万姓谋永安耳。

务使闾阎无冻馁之患,市井绝游惰之民,各勤其业,各得其养。

凡损民利己者,皆朕与尔等共讨之贼也。】

【门下:近获伪周遗孽,阴受鹰犬指使,图焚稼穑,潜投鸩毒于井渎。

此等凶逆,悖天理而戕民生,已敕有司缚其元恶,越三日磔戮于市曹。

凡有戕害我赤子之谋,虽纤芥必诛,朕岂容魑魅横行于光天?

尔兆庶当共鉴兹诫,犹防溃堤于蚁穴,慎杜星火于原燎。

邻里相察,闻异动则速报军衙。

闾伍互纠,睹诡行则立擒献官。

昔周公诛管蔡而安周鼎,太宗斩建成以宁唐基,皆明小恶不除则酿大祸之理。】

蒲州城已是关内,百姓家中多有识字老叟。

自汉朝起,民间便早有义务教育。

虽然该义务教育无法与现代比较,其教育水平也实在不敢恭维,但也达到了确保百姓能辨识基础的简易文字与会算些术数。

不然,古往今来张贴在城中的告示,若无人看懂,那它张贴图个什么?

莫不是还有论时辰轮换的朗读人站在告示前,人工反复诵读不成?

现代人总觉得古代人普遍是文盲,这个固有印象其根源在满清。

满清举国兵力镇内而不定外,把汉人圈禁在十八州以内,用各种方式去预防着汉人的农民起义。

且不论数据是否具有粉饰的成分,仅根据满清自己官方的统计,在清朝期间民间的识字率不足百分之一。

几千年的传承,毁在好比旦夕的两百年。

天府之国从世界第一,沦落为任人践踏的弱国,从富庶开明成为贫穷落后封建的象征。

奴才还得谢主隆恩啊。

而《攻心》,以唐朝盛世正史为基础,却设定女帝在从政的近二十年间,实施着形同满清的统治方略。

愚民不认唐军,视其为卑贱、不得已而为之的讨生计之职。

兆民无普及教育,壮丁多目不识丁的盲从愚昧之辈。

呜呼哀哉。

何其卑劣。

又蠢又坏。

贞观都能是民不聊生的乱世,武氏都能做天下表率、做道德信标,酷吏都可以是忠君爱国英勇就义的伟大形象。

已经不是缓慢的岁月史书,而是直接篡改史册,演都不演了。

但好在,真理存在于口径之中,这个荒诞的时代该终结了。

李唯不准备让这些人‘改邪归正’。

他只会让长安在烈火中重生。

……

黄河沿岸如今也到了夏季轮种的日子。

既然情况有变,已经攻下了蒲州城,那便提早接手其周边的农业区。

在李唯的计划中,此地可大面积种植粟米与荞麦,仍是以主食为主。

少量种植豆类,改善土壤,为次年种植粟麦提供肥力。

同时在菜圃中种植葱、韭、蒜,以及甜瓜、冬瓜。

除此之外,李唯开脱崭了新的农业区,预备种植麻、间种桑树,为养蚕提供基础。

蚕,怎么养都不会嫌多。

此番不算大规模改动,因有民兵帮助夏种,百姓也无太多异议。

李唯并没有像对太原周边那样立即对蒲州城居民实施集中化管理,而是从重建家园与施粥等基础‘赈灾’行动开始进阶。

一个是物资需以军需为重,第一批渡船过来哪里能带如此之多的牲畜、米粮。

士兵需要休整,同时确保黄河沿岸周边的安全,保障后勤储备。

提前攻蒲州已然是计划之外了。

另一个,蒲州城为战略要地、地势优渥,它富庶,且有关中人的倨傲。

别看这场战役中的蒲州百姓短暂的在酷吏的压迫下战战兢兢过了一日,可在此之前他们却是高傲的、相对安稳的、富庶的。

对,饶是临近关中,在此时就是了不起了。

长安人便更是了不得了。

蒲州百姓感受过地动山摇与苦难,能醒悟李唐才是天下共主,

可却不会像是亲眼见太原王氏、文水武氏尽灭的太原百姓,与其周边能被天宁的蒸汽火车运送的物资快速控制的村民一般,被李唯所掌控。

与其舍己为人,迫使其改革,倒使此地百姓怨天载道、抱怨来抱怨去,污蔑李唐以暴压民,

不如待战后,太原向内地流通消息,南方地带的耕种权重增加,冬日播种后其收成远不如夏日由唐军帮衬打理时的收成好,待发现皇帝并不准备再以长安为国都福惠周围时,他们便会自请、盼望着皇帝的改革能快些到来。

这是再普遍不过的人性。

如果李唯的初始点不是朔丹草原,如果不是刚过贞观,就算有女频天道的影响,大唐人的身份对草原仍旧好似灯塔一般,如果不是青阳部苦朔丹阿史那氏久矣,他的改革根本不会是指哪打哪的一言堂。

他能有今日,多亏了女帝的拳拳母爱。

爱你老妈,玄武门见。

¥¥

军舰已经返回太原,在检修、维护后已经开始了下一轮的装载。

这一轮没有士兵往来,以粮草为主。

而负责传递军情的小船,它划的也不慢。

待军舰返航第二日的中午,李显殉国的消息传遍了太原。

听闻消息后,全民皆惊,自主的在门口悬挂素帆,换上素衣。

李显可是陛下的嫡亲兄长啊……

李老听到这个消息,当即跌坐在了榻上,他痛心疾首,喘着粗气,回到寝室内才掩面流泪。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他喃喃着,也只能这样的安慰自己。

没想到妖后到最后还是对她的儿子下了死手。

简直悖逆天道灭绝人性啊!

李显已死,李旦又当如何?

一想到这些,李老便又是愤慨、又是痛心。

可他知道,若是女帝发狂,就算李唯现在天降玄武门,他也保不住李旦的性命。

根据死士所传递的消息,在召回李显的时候,女帝同时也召回了李旦,并将其圈禁在宫中,命禁军看管。

李老食不下咽,吃不下午膳,甚至连一口茶水都喝不下。

只是临近黄昏,又一封急报递送至太原府衙。

【蒲州城破,女帝鹰犬尽数死于大枷,悬橐其首以祭皇兄】

李老捏着信的手止不住的颤抖,不……他的胳膊与腿都控制不住的颤抖了起来。

“好!好!!好啊!!”

连续三个好字后,他拍案起身,大笑三声,饮下一口茶水,似手舞足蹈一般的跳着又哼唱着,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来人啊!”

“速速将这份军情昭告于众!”

“王达!传膳!要素斋!另请赫连侍郎来!泡新茶!”

“哈哈哈!好啊,好死啊!你们好死啊!!”

李老大笑着,眼泪控制不住的在他苍老的面庞上滑落。

末了,他扶着床榻缓缓坐下,扶着心口,大喘了几口气。

只觉得此生的遗憾,仅剩看到唯儿入主大明宫,与皇后诞下嫡子了。

如此,他便再无执念,可以放心的合眼了。

中午,李显被伪周女帝逼迫自刎的消息如惊雷一般在太原炸裂开来。

黄昏,皇帝亲征破蒲州城,以敌人血祭元兄的消息让太原沸腾。

瞧瞧,这就是我们李唐的皇帝!

文韬武略,威加四海!

有仇怨不留隔夜!

翌日,卓娜作为皇后,于太原府衙主持了一场哀悼会,

卓娜着青缣衣,头戴素钗冠,腰间束麻带。

裴明着素服,侍奉皇后身侧。

而其余世家人均着素服、乌纱帽覆白纱,宗妇去一切金饰,一样着素服,其余普通世家子均着细麻布衣。

而更远处自发行跪礼的百姓衣衫皆去彩,以白巾裹头。

州县闭市三日,瓦舍勾栏停演,里正组织民众于坊门设香案,每日晨昏叩首哭灵。

本,市井百姓依礼,仅需茹素三日、叩首哭灵七日即可。

可他们却说,

“陛下兄长惨死于妖后手中,他该有多难过啊……陛下,多好的陛下,上天怎能如此对待他……”

还没说完,请愿食堂继续做素斋,继续使民兵设香案的老叟们自己就又哭了。

“那么好的陛下,我们也该多替他求求上天,送送他的兄长,我们能回馈陛下的,也就只有这些了啊!”

如今山西一带的改革已经持续了快两个月。

对比以往的苦日子,谁不知道李唐陛下的好?谁能昧着良心说陛下亏待了他们?谁心里不感激涕零?谁家不每天清早上一炷香,叩谢陛下?谁不把无所不能的陛下当做昊天大帝一般的敬重?

伪周,好狠好恶毒的女帝!

好一个不知好歹的酷吏、趋炎附势的恶毒世家子!

“军爷,我们能不能也成为民兵?我家有五个壮丁,我也还没老!我们能不能跟着陛下打去长安?我们听命令的!”

“军爷,我们能不能把粮票换的粮食退回去?有陛下安排的食堂,我们不愁吃喝,拿去当军饷吧!”

“军爷……”

太原都是如此,消息传回天宁后,便更是使其疯狂了。

天宁人如今都学了汉话,虽不太精通,却也流行以汉话沟通而不讲蒙语。

“我今天算是理解插翅难飞是什么滋味了,我恨不得我现在飞到关内,跟陛下亲征!”

“我怎么就那么没出息,没被选中出征,我恨不得生吃伪周的肉,喝伪周的血啊!”

“兄弟们,我们要加班啊!大军还等着我们的武器呢!”

“你说的对!”

“为陛下复仇!”

“为陛下复仇!”

他们的词汇单一,直白,且不恰当。

可他们却坚持着四十九天的素衣,头系白巾,茹素,每日早晚都对天宁城内已经立好的烈士碑叩首,同时根据齐王曾经教导的七七祭礼,自发在民兵的看管下,烧纸、诵经文、献牲畜头颅、唱祭歌。

相较于太原百姓的‘感性’,天宁人表达情绪的方式则更视死如归一些。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在皇帝李唯统御寰宇之际,其治下黎庶所奉之虔信炽烈,逾于常制。由是观之,民间信仰之隆崇,实为后世敕封‘天尊大帝’尊号之肇基,盖因天道垂象、人望所归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