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二十章 策论第一!

万余位举子,一人考三场,也即近三万张卷子,因一份卷子得经几个考官过手的缘故,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批卷时间约十五天左右,须得批好卷子,并以优劣排好序。

这是一场硬仗!

其中,主、副两位考官都不参与批卷,主要负责统筹考务、监督流程及裁定争议卷,核心职责是复核与终审,定下最终的排名。

因此,两人的目光会着重于底下考官推荐上来的卷子,也即荐卷。

一份卷子,起码经过两位考官的手,两位考官都认为不差,那就可将卷子挑出来,放入“荐卷”名单。

一般来说,一位考官有三十份荐卷名额,荐卷又分正卷与备卷,一起呈递于两位主副考官。

十五位批卷的考官,一场呈递上去四百五十份卷子,两位主副考官会慢慢挑选卷子,初步单场排名,剔除一些自认不合格卷子,仅留下四百份左右。

如此,三场皆是剔除一些不合格的卷子,累积留下一千两百余份卷子。

这会儿,卷子就已经批完,哪一份卷子是什么成绩水平,排序是什么水准,都已经出了结果,且有考官标注。

是以,弥封的名字就此可以打开,进行最后的综合排序。

理论上,一人考三场,一千两百份卷子也就对应四百人。

但这仅是理想化的考量,实际上因考生偏科的缘故,三场考试,一些考生可能只有某一场考进了前四百名,一些考生则是某两场考进了前四百名,唯有少数考生,三场都进了前四百名。

一千二百份卷子,对应的考生数量往往是六七百人。

那些三场都进前四百名的人物,注定不可能落榜,排序时最低都是二甲。

两场都考进前四百名的举子也不会落榜,要是策论作得优异,甚至可排于二甲前列。

唯有那些仅是一场考进前四百名的举子,相对危险。

因官家重视策论的缘故,第二场策论考进前四百名的举子也不太可能落榜。

因此,那些只有一场考进前四百名,并且那一场是第一场或者第三场的举子,就注定悲惨起来。

这种举子不在少数,往往有四五百人,而究竟哪些幸运儿能够中第,纯是瞧考官偏好与心情。

所谓的内幕交易,往往也是这个时候出现。

权贵子弟要想通过内幕交易一举中第,实则也得凭本事走到这一步,达到“起码有一科进前四百名”这样一个公认的下限。

综合排序,这一步又会剔除三百余人。

历经荐卷、单场排序剔除、综合排序剔除三次挑选,活下来的就是贡士。

又因昔年有一位名为张元的贡士,殿试时落选愤而投向西夏,并一路干到了宰相的缘故,官家甚是心痛,宣布殿试不在黜人,仅是排序。

也就是说,但凡走到贡士这一步,要是不要求更多,那就已经可以开始庆祝。

当然,有人是闲云野鹤的心态,自然也有人野心勃勃,静待庶吉士考试。

贡院。

主考官欧阳修与副主考官王尧臣挨着坐在一张木质书案边,案上放着几沓卷子,都是底下批卷官送上来的荐卷。

这是“策问时务”场的荐卷,足足四百五十份,呈递上的荐卷都是要两位主考官进行初步筛选排序的卷子。

经三次初步筛选排序过后,要是考官们都无异议,就可拆掉弥封的名字,十七位考官一起见证,进行最终的综合排序。

而综合排序,也就是放出去的黄榜。

一眼望去,这些策论荐卷上,不乏“荐”、“通”等标注。

荐、通、粗、否,也即考官的四种评介。

有资格拿到主、副两位考官面前的文章,少则一个“荐”字,多则两、三个“荐”字。

此刻,主、副两位考官正一丝不苟的批卷,争取让这场春闱大试尽量公平。

“咦?”

副主考官王尧臣刚刚放下一份卷子,又顺手抽起一份卷子,望了一眼不禁轻微一讶。

主考官欧阳修闻声,丝毫没有关注的意思。

春闱大试,批卷过程的惊讶声实在太稀松平常,根本不稀奇。

若是王尧臣自觉手中的卷子足够优异,他自会与自己商量,一起给予这份卷子一个公正的排序。

“臣对:臣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兵者国器,器利国威。今江淮潦灾,饿殍塞途......”

王尧臣认认真真的读了一遍文章,喝了一口茶,回味了半响,一笑。

结构严谨,对策系统,具有不俗的可操作性,且引古证今,兼顾皇权威严与士大夫诉求。

有意思!

江子川,不差!

荐卷排序这一环节并不能拆封考生的名字。

不过,哪怕尚未拆名,王尧臣也隐隐认出了卷子的主人。

这种堂皇正大而又切实可行的策问,没有真见识绝对作不出来。

特别是涉及边疆,莫说是举子,哪怕是一些庙堂上的朝臣,给出的对策也未必比这文章上的有效。

作这文章之人,绝对去过边疆,且受到过封疆大吏的倾力指导。

这篇策论,几乎可列为独一档。

高水平的举子,边疆学习......

不难猜!

作为韩章的唯一弟子,又是名扬天下的人物,或许江昭都不知道,他受到了韩系人员非常之高的关注度。

更别提他曾经书信一封安抚丁忧王尧臣,那就更是受到韩系人员的关注。

王尧臣一伸手,这份卷子就归入了荐卷的最上首。

要是这卷子真是江昭所作,那自然最好,顺带提携了未来的韩系核心。

要是这卷子不是江昭所作,那也无妨,这卷子本就有策论第一的水准。

“嗯?”

欧阳修有些意外的抬头,伸手抽过卷子。

直接排第一?

王尧臣没说什么,仅是点头。

.......

时间过得很快。

历经十五天批卷,初步排序,几场考试的第一名已然出炉。

第一场帖经墨义,第一名窦卞,字彦法,文章水准有争议,但经过十几位考官过目,还是坐稳了位置。

第二场策问时务,第一名江昭,字子川,一篇文章得到了主、副两位考官的认可,不少考官传递评阅,也甚是认可。

有些东西,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就很容易分出优劣。

第三场考论、判、诏、诰、表,第一名苏轼,字子瞻,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甚得欧阳修青睐。

初步排序已经排好,文章水准也有了定数,自此弥封的名字就可拆封,进行综合排序。

以往文质彬彬的十几位考官,都有自己的门路,为了一些争议不断的三甲名额,却是吵得不可开交。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