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二十三章 再度扬名!(4k)

翌日。

午时,微风猎猎。

一杯清茶入肚,江昭长舒了一口气。

昨日,一伙人结伴饮酒庆贺,又是作诗赋兴,又是畅饮劝酒。

作为春闱大试的会元,江昭更是遭到劝酒的重灾区,愣是干了十几杯。

好在,醪糟酒味道偏甜,性微辛辣,度数不怎么高。

十几杯入肚,也仅是微醺!

经过一上午的缓和,一身酒气已然去了八分。

江昭换上一身干净的青丝长衫,走出了自己住的院子。

“禾生。”江昭望向书童:“子瞻送我的那首诗可裱好?”

春闱放榜,贡士庆贺,实在是太过热闹。

昨夜后半程,苏轼、曾巩等人都异常兴致高昂,写了不少诗词。

其中有一首名为《和子川玉清观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颇为不凡,苏轼送给了他。

要是江昭没记错,这首诗的原版是苏轼送给弟弟苏辙的,这次送给了自己。

这可是名篇佳作,也不知道该怎么还人情?

“公子放心,已经裱好了。”禾生答道。

“我作的那首诗呢?”

事实上,江昭早就知道了老师入京的消息。

不过,考虑到老师赶路疲乏的问题,江昭并未连夜去拜见。

彼时,文人争相起哄,他兴致高昂,提笔作了首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多为读书人。

......

一首诗,洋洋洒洒,既有劝学之意,又有科举及第的得意,且不乏读书人的傲气和欣喜之意。

诗篇一出,就引得百余位学子齐齐称赞,探讨不休。

此诗浑然天成,金句层出不穷,任意拎一句出来都有不小的说法。

绝对的高质量水准!

如今,尚在科考期间,几乎可以预见,这首诗注定传遍天下。

这首诗,共计九百二十字,书法足足长达两米有余。

其中,一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隐隐适合遭贬十二年之久的韩章,赞誉其寒门出身、将相之才。

因此,江昭决意将这首诗送予恩师,恭贺其再归庙堂,治政天下。

一则,起恭贺之意。

二则,十二年过去,韩章再度入京,注定物是人非。

这个时候,正是需要拔高名望的时候。

作为学生,江昭的仕林威望自然是远远不如老师,可要是论起单独的名望传播广度,韩章还真就未必比得上他这个徒弟。

作为年轻一辈,又是有尊师重道佳话的江昭,隐隐已经有点“一代学子之表”的意思。

不会有人时时谈论他,但秋闱、春闱期间,江昭的名字一定会有人提及。

这就是学业佳话的含金量!

既然可以预见这首诗将要名传天下,而老师又正是需要名望的阶段,那自然是赠送诗篇。

诗名从《神童诗》改为《春闱赠恩师韩章归京》,顺带再炒一炒【韩门立雪】的热度。

曾经【韩门立雪】的师徒二人,一人高中会元,一人再度入京,真要是炒起来,谈论度肯定不低。

“也裱好了。”禾生早有准备,抱来一个七八十厘米长的檀木盒。

江昭点了点头。

“走吧,去御街。”

.......

仕林常言:京城百街,五街为其最。

所谓五街,也即汴京最受关注的五条街道。

御街,曲院街、东华门街、浚仪桥街、金梁桥街。

首屈一指的自是御街,此街南起宣德门,北临朱雀门,实为京城最为核心的区域之一,步行至皇宫仅需一刻钟,更是常有天子銮驾通过。

此地常居者无一不是内阁阁臣、六部尚书、实权国公、侯爷一级的存在。

这条街,最不缺的就是权势,

除了御街,就属曲院街为其最。

此地秀美清幽,文人清流甚是偏爱,往往是六部侍郎、翰林学士、九卿等二、三品的紫袍官员常居,曾经的范文正公、晏殊大相公等人,尚未位列台阁之时,几乎都是住在曲院街。

江昭的曾祖父江沅、祖父江志,一位官居四品,一位官居三品,两代人方才有资格买下一份曲院街的宅子。

除了御街、曲院街以外,东华门街、浚仪桥街、金梁桥街也都有不少权贵,但相比起前两者,后三者的“含权量”并不是很高。

东华门街商铺林立,灯火彻夜不息,人来人往,繁华异常。

不过,这种十分热闹的街道,适当游玩自是好事,可要是常居于此,就太过难受。

除了三年一度的东华门外唱名,其余时间都略显嘈杂。

常居于此的权贵几乎都是落魄的伯爵、侯爵,亦或是五六品的小官,顺带着做点生意挣钱,贵而无权,无奈以钱财撑场面,但凡有权有势的贵人绝不会常居此地。

浚仪桥街常居者往往是皇亲国戚,贵胄满溢,自是不必多说。

不过,皇亲国戚少有为官者,贵自然是贵,却都无权。

金梁桥街是武将勋贵的聚集地,一些落魄的伯爵、侯爵、国公府都常驻于此。

然,武将贵胄天生就有机会执掌军权,若是真有本事,早就掌握军权,借此移到御街去住,以彰显地位与恩宠。

因此,金梁桥街无一例外都是落魄的勋贵。

不但无权,往往还并不富。

当然,哪怕无权无财,这些人也好歹有爵位传承,若有子嗣成器,猛地走出一两位执掌军权的人物,也并非不可能。

所谓的落魄,也仅仅是相对于顶端的那一批人而言。

于绝大多数黎民百姓和官员而言,这些人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韩章曾官居昭文殿大学士,承蒙天子赏赐宅子,却是住在五街之最的御街。

一般来说,御街的宅子都是不能买卖的东西,唯有御赐方可入手。

而御赐的东西,又往往是终生赐予,唯有受到御赐的人都已经逝去,亦或是遭到抄家灭门,御宅才会被收回。

也因此,哪怕韩章遭到贬谪,其御街的宅子也并未变动。

这几年,翰林修书的韩嘉彦就是常居于此。

起初入京的那段时间,江昭曾特意来拜访过韩嘉彦一次,是以并不对路途并不陌生。

曲院街与御街相隔不远,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江昭已然抵达韩府正门。

“咚咚咚!”禾生上前敲门。

“来了!”

一位灰衣小厮快步跑过来推开大门,一眼望见的是一位温润儒雅的年轻人,其一袭青丝长衫,容貌俊秀,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以诗书堆积起来的书香气质,淡淡的笑容蕴含一丝严肃,沉着的目光散发些许威严气度。

灰衣小厮不敢怠慢,连忙持礼:“敢问公子可是来找主君?”

这是韩嘉彦从相州带到京城伺候日常起居的管家,以前见过江昭一次。

灰衣小厮一边说着,一边往边上侧开身子让路。

江昭微微点头,就要要说话时,有一书生正好从院子中走过。

那人习惯性的扫了一眼,旋即止住脚步:“子川?”

“师茂兄。”江昭拱了拱手。

那书生,正是入京六年之久的韩嘉彦。

“呀!”韩嘉彦连忙走近,伸手道:“快快请进。”

江昭淡淡一笑,大步走进:“要是没记错,师茂兄已经要外放了吧?不知是要去哪里做官?”

“不出意外,应该是任职一州通判。”韩嘉彦双手背负,一脸的稳重。

江昭了然,微微颔首。

韩嘉彦考上的是二甲功名,其后又考上了的庶吉士,并且在三年以前就通过了散馆考试,正式入职翰林。

以大周律例,考生入职翰林,三甲授从七品,二甲授正七品,一甲授从六品,这也是春闱大试对于翰林出身的官员的非凡意义。

三甲出身,哪怕考上了庶吉士,通过了散馆考试,起步授官的翰林品级也难以与一甲、二甲相提并论。

韩嘉彦二甲进士出身,是以三年以前通过散馆考试以后,就授予了正七品的翰林官职。

如今,他已经翰林为官三年。

要是不出意外,三年一擢,韩嘉彦外放前定然会再升一级,为从六品京官。

又因京官外放擢升一级的缘故,他担任从六品的官职注定是个过渡,真正任职的官位会是外放的正六品。

也就是一下子跨越两级。

州郡之地,正六品的官职无外乎就是一地的三把手,通判。

“几月?”江昭又问道。

“五月。”韩嘉彦说道。

过了会试,连着的就是三月初的殿试与庶吉士考试,两轮考试过后,将会有一个长达三个月的假期让新科进士处理私事。

而这段时间,上一批入翰林深造的庶吉士也会经历散馆考试,再次选拔淘汰,通过考试的人会被授予翰林官职。

所谓三年转正,三年翰林。

三年前的庶吉士,面临的就是转正问题,通过了散馆考试,方可称为翰林出身,授予翰林官职。

而所谓的三年翰林,说的是六年前入翰林院的那一批人,也即是韩嘉彦他们那一批人。

这些人已经通过了转正的散馆考试,又翰林为官三年,自此苦日子结束,可走出翰林院,外放积累治政经验。

同时,也是为这次春闱的庶吉士腾出位置。

“可惜了,怕是没空去吃子川的喜酒。”韩嘉彦一脸的遗憾,摇头道:“吃不成喜酒,贺礼还不能缺,实在是有点吃亏啊!”

“哈哈!”江昭抚掌一笑:“那我少收你一点。”

话音未落,两人已经走到了书房。

“昭儿。”

韩章听到弟子的声音,不禁向着两人望去。

“老师。”

江昭恭谨的行了一礼,送上檀木盒。

“恭贺老师,仕途再起。”

韩章抚须一笑,摇了摇头:“这有什么好庆贺的?”

“哎呀,东西都送过来了,总不能让我拿回去吧?”江昭笑道。

“哦?”韩章好奇的打开了檀木盒,铺开锦帛。

《春闱赠恩师韩章归京》

“诗篇?”韩章有些意外,捧起来仔细品读。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韩章轻声念着,目光一亮。

单就是这两句,这首诗就是上佳水准。

几句话,近乎说遍了人生的大喜之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韩章轻哼了一声,一连着念叨了几遍。

这句诗并不亮眼,但就是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注目。

韩嘉彦本是已经走到书架上取书,闻言不禁走了过去。

一看,就心头一惊:“这就是昨日酒性之时,子川的新篇名作?”

“咦?”这次轮到了江昭惊诧,他有些意外:“怎的,师茂兄竟是看过这首诗?”

昨日,似乎没有望见韩嘉彦的身影吧?

“我在翰林院看过诗句,真正的原篇倒是这会儿才得以一观。”韩嘉彦说道。

“翰林院?”江昭一惊:“传得这么快?”

“那是!”

韩嘉彦解释道:“子川初来汴京,可能不清楚樊楼究竟是什么地方。须知樊楼可容纳同时两三千人宴饮,时值春闱大试,何其热闹?”

“那地方,一晚上怕是可以迎客万人。”

“你本就是名扬天下的人物,如今又是新科会元。你既是来了兴致,有意作诗,围观的人来上一句‘新科会元江子川作诗’,就可引来一堆又一堆人。”

“那么多读书人,怎么着也能凑齐整首诗的内容,早就传扬得沸沸腾腾。我上午入翰林院当值那会儿,不少人都赞誉你的文采呢!”

“特别是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引得不少翰林官员称赞。”

“这事一过,你怕是会成为汴京最受热议的人物。”

韩嘉彦说着,一脸的羡慕。

名望是一直通用的东西,幼时养成,晚年也能用。

不过,名望的养成却是得特定的时间。

这金榜题名诗,无疑就是得在特定的时间养成。

而一旦传扬够广,佳话也够经典,那就会百十年的一直有人赞颂。

毕竟,三年一度,次次都有赶考的考生!

江昭一怔。

他知道这首诗迟早会传扬开来。

毕竟,这首诗不但可以吃劝学诗、金榜题名诗的热度,也可以吃赞颂文人、文风鼎盛的时代红利。

但,他着实没想到传得这么快,不足一天就到了翰林院官员都知晓的程度。

这就是京城吗?

一件事,晚上做了,第二天就能传开。

“有心了!”韩章从头到尾品读完了诗篇。

这首诗传遍,对他的好处的确是非常之多。

事实上,名望是非常容易转化为威望的。

眼下,他正是急需名望的时候,一首金榜题名诗的名篇,可解燃眉之急。

哪怕作为原作者的江昭会得到诗篇九成以上的名望,但作为老师的他只要能得到一成,也足以再度名遍京城。

届时,安抚党内人心,可就轻松得太多。

江昭平和一笑:“弟子的意思是再炒一炒【韩门立雪】的事情,为恩师壮一壮势。”

韩章沉吟,缓缓点头:“我让人去做。”

近黄昏,三人一起吃了顿家宴,江昭就告退。

作为新科会元,他这段时间注定很忙。

一则,他得去拜见主考官欧阳修与副主考官王尧臣,以表达提携之恩。

二则,外祖父和舅舅都在朝中为官,于情于理他都得去拜见。以陈端、张凛几人为首的淮左官员,也得去认人。

三则,祖父江志留在谏院的人脉,他也得去认一认。

一些人脉,总是得慢慢交到他的手上,让他去维护。

此外,过些日子还得殿试,等老师稳住了韩系的大局,他还得认一认韩系的核心老资格大佬,适当表达善意。

就一个字,忙!

江昭忙,韩章更忙。

十二年的时间,汴京的一些东西早已大变,特别是韩系的人事、官员一系列的事情。

地方为官,终究鞭长莫及,一些人脉难以维系。

甚至,一些韩系新晋升的高官,韩章都仅是点头之交,并不熟悉。

因此,他得抓紧时间稳住整顿内部,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以便于过些日子去争夺阁老之位。

韩系与刘沆一系注定争斗,这是双方都非常清楚的事情。

于韩章而言,礼部尚书逆伐内阁大学士,难度实在不低,恨不得给个一年半载的时间充分准备,协调各方利益。

于刘沆一系而言,却是得趁着韩章尚未彻底稳住内部,竭力实行打击。

这是双方都默契清楚的事情。

两者相对折中,内阁椅子的争端,顶天五个月的时间就会有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