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九章 五年!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九章 五年!

作者:花雪飘飘飞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5-02 11:20:4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祐四年,四月,韩章入京,君臣密谈。

五月,迁京西路安抚使,再度起复,任职封疆大吏,从二品。

六月,范仲淹病逝。

作为庆历新政的核心人物,范仲淹遭到的政治打击非常骇人,几地辗转不断,几乎一直都在走马上任的路上。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实在是扛不住,病逝也不稀奇。

死者为大,官家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为这位彼时新政失败,争议不断的老臣定性。

贤臣!

其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谥号“文正”。

自此,范仲淹的政敌不再实行针对打击的事情,让其妻儿老小安宁生活。

这也是仕林的潜规则,下手狠归狠,但在保证胜利果实的前提下,却又都会做人留一线,给予一个该有的体面。

说到底,宦海浮沉,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局不输。

韩章特意书信一封,以作悼念。

江昭也特意作了一首《蝶恋花·悼范文正公文》,送去哀悼。

上次【韩门立雪】的佳话,范仲淹赞过他几句,为他拉去了不少关注度。

“麒麟才子,淮左江郎”的名号,也因此而流传甚广。

如今,老人家病逝,又是恩师的好友,作为晚辈于情于理都得表达哀悼之意。

这也是仕林文人的基本准则,以往他人为你壮了势,那该你为他人壮势的时候,也绝不能沉默寡言。

江昭识记百经,作词时适当借鉴了南宋时期陆游的《病起书怀》,词篇主要就是称赞范仲淹立志改革的莫大魄力与气节。

抛开成功与否不谈,这种立志改革弊政的魄力,无疑是值得赞誉。

一篇词作,斟酌不断,水准自是上佳。

不过,让江昭有些意外的是他这首词竟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句“呜呼,文正公,一世之师。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已是待阖棺。”引得文人清流连连称赞。

这让江昭非常意外。

《蝶恋花·悼范文正公文》一词,真要说水平,那定然是有的。

博览百经的他,又是精心作词,又是借鉴名家词句,又是斟酌修改,怎么着也能改出一篇上乘水准的词。

但,要是说这一篇词是悼念范仲淹的词篇里面水平最高的,几乎不可能。

须知,他那篇文章水准固然上佳,但绝对达不到传世名作的程度

而范仲淹作为曾经位列台阁的人物,悼念他的词篇不乏大儒力作,更是有文坛领袖欧阳修为他的碑文撰稿刻字。

这些人物的词,无一不是上乘水准,但凡不是传世名作,谁敢直言可脱颖而出?

而经过缜密的分析,江昭倒也渐渐理清了缘由。

名望!

因名望的加持,致使词篇出众。

自从【韩门立雪】传播开来,他身上就渐渐有了三个特殊的标签。

神童!

尊师重道!

诚心求学!

但凡谈及求学读书,说起年轻一代,就一定会谈到他。

读书人为了科举往往是苦读书,没有时间搞些别的事情。

纵然有优异者传播过名声,顶天了就是一些“君子之风”、“神童”的标签,根本没有江昭这样具备传世佳话的人物。

这就使得他隐隐多了一个“年轻一代名望第一人”的标签。

文无第一,这种标签可是非常少见。

若非名望达到了断层的地步,几乎不会出现这样的标签

而一旦出现,也注定标签的主人成为显眼包!

越是显眼,就越是传扬名声;越是传扬名声,就越是显眼。

左脚掂右脚,一步一步的滚成了雪球,愣是把【韩门立雪】佳话带来的名望又拔高了一个档次。

名望高,这就使得江昭的词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文坛领袖和大儒的词是上乘水准,那不稀奇。

文坛领袖和大儒的词不是上乘水准,那才稀奇。

江昭不一样。

自从成名以来,《蝶恋花·悼范文正公文》是他第一篇面世的文学作品,有着特殊的关注度。

关注度高,词也是上乘水准,又有名望加持,这篇词不火才是奇怪。

这也就是所谓的滚雪球。

但凡名望的主人不自己拉胯,名望传播往往是赢家通吃,只会越来越高。

皇祐五年,十二月,韩章转真定府,任定州安抚使兼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掌治政、军伍之事,军政一手抓,恩威并施,练兵边疆。

彼时,镇守定州的武将是武襄侯狄青,一位相当不俗的武将。

不过,或许是因有着百官之首任职枢密院枢相这一惯例的缘故,狄青并未坐上枢密院枢相的位置,也就没有挑战到文官的底线,不但爵位是生前封赏,且是世袭罔替的爵位。

当然,也就没了那句“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的话。

江昭特意见过他,两人交谈过一会儿。

该说不说,从底层小兵一直杀到封侯的武将,实在是不容易,身上暗疾不少,四十七八岁的人,望上去简直跟五六十岁一样。

因文武泾渭分明,一些交流反而没那么多的忌讳,江昭干脆送了狄青一首《破阵子·为狄汉臣赋壮词以寄之》的词。

这首词高仿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不吹不黑,传世名篇。

词篇一出,传遍天下,边疆士卒人人吟诵。

狄青甚是高兴,表示要悬挂于客堂之上,时刻望见品读。

江昭欣然接受。

话说,这叫什么来着?

哦对,抢救性抄袭!

有了他这只蝴蝶煽动翅膀,未来有没有辛弃疾还不一定呢!

为了抢救未来的名篇,无奈抄袭借鉴!

至和元年,定州政安人和。

七月,晏殊病逝,时年六十五岁。

官家甚是悲痛,辍朝二日,特封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元献,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谥号。

一般来说,文官的谥号都会带一个“文”字。

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敏而好学曰文。

元献二字,所谓体仁长民曰元;能思辨众曰元;惠而内德曰献;博闻多智曰献;相对而言则是偏向于发掘人才。

当然,这个谥号对于一个曾经的百官之首而言,却也不错。

上一位得到谥号“元献”的名为张九龄。

晏殊的特殊谥号,估摸着也是因其善于举荐人才一事。

无论是韩章,亦或是王尧臣、孔道辅,都是他的学生。

韩章、王尧臣两人无须多言,都是仕林名士。

孔道辅则是孔圣人的四十五世孙,官不大,权也不高,但身份相对特殊。

范仲淹、欧阳修,孙复都是他举荐过的人才。

范仲淹与欧阳修无须多言,一位曾位列台阁,一位则是文坛领袖。

孙复,也即为江昭扬过名的大儒,他有一个学生,名为文彦博,已是位列台阁。

此外,晏殊有一个女婿,名为富弼,百官之首。

单就上述的几个人,足以证明晏殊是何等的善于识人。

除此以外,将来还会出现两个人,证明百官其上谥号为“元献”是何其的高明。

一个叫张方平,一个叫王安石。

张方平暂时声名不显,但他非常能熬,三朝元老,未来也是有机会入阁的人物,且极力举荐过“三苏”!

宦海一途,一向讲究“不光你得行,说你行的人也得行”的特色。

而张方平,曾经是苏轼、苏辙两人的仕林伯乐。

并且,就江昭所知,张方平也是韩系的人。

庆历新政一事,致使张方平一路贬谪,滁州、江宁、杭州、益州几地为官。

而因新政失败的缘故,张方平似乎产生了心理阴影,行政风格慢慢偏向于保守。

王安石,宰辅之资。

如今,哪怕不算上尚未起势的张方平与王安石,单单注目于富弼、韩章、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几人,也可窥见晏殊的关系网究竟是何其的逆天。

元献二字,实在是妥帖。

这样的大人物病逝,不免又是一场哀悼。

江昭作为名正言顺的徒孙,自然是得悼念。

一首《鹧鸪天·祭司空》,质量上乘,一句“天下谓公真宰相”,尽是赞誉之意,又引起一定幅度的传播。

十月,礼部侍郎王尧臣丧母,告假守丧。

这位是韩系的老人,韩章特意书信一封安抚,江昭也以晚辈的身份书信一封送去。

因是守丧事宜,并非本人去世,且王尧臣也并非位列台阁的人物,其老母亲逝去的消息也就没怎么引起仕林轰动。

江昭书信一封过去,也有韩章的授意,主要是为了让王尧臣知道他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并留下一个好印象。

毕竟,以江昭的名望,未来的下限就是治学一方的大儒,上限则是以党魁的身份治政天下。

既然是冲着“党魁”的路子发展,那安抚党内的核心老资格人物,也是必须得做的事情。

一旦党内老资格人物都认可了这么一个人,那党内资源就会大量倾斜。

譬如,若是仕途的晋升到了某一个关键时刻,政绩上却有些欠缺,那么就会莫名其妙的冒出来几个韩系的“贪官”成为新的政绩,助力仕途一片平坦。

这就是属于未来党魁的待遇。

不出意外,丁忧期间的王尧臣回了信。

江昭他的名声实在太大,冠绝年轻一代,王尧臣不可能不接受他的善意。

说到底,未来是年轻人的,老资格也是年轻人慢慢发展而来,新的年轻人需要老资格的认可,老资格又何尝不需要年轻人释放的善意?

至和二年,正月,韩章移河东路安抚使兼并州知州,领兵部尚书衔,正二品。

并州为边疆,再掌军伍之事,临近契丹。契丹无端侵入疆土,韩章大败之,重拾山河。有贪官廖某,为人贪恣,仗势不法,韩章政斗大败之,官家召廖某入京,施以鞭刑。

同年,海惜蕊来信,希望为江昭寻觅姻缘,江昭并未推辞。

嘉佑元年,韩章解除边军禁耕令,开垦良田万顷。

二月,韩章以疾,任河北路安抚使、返乡相州,兼任相州知州。

官家闻之甚是关心,韩章再领礼部尚书衔,正二品。

时光荏苒,五年逝去,已是嘉佑元年,十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