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苏定方演义 > 第18章 天子杨广入住晋阳宫,李世民封秦公

苏定方演义 第18章 天子杨广入住晋阳宫,李世民封秦公

作者:公孙楚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2 15:18:08 来源:小说旗

大业十一年,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将太原郡的每一寸土地都炙烤得滚烫。城外,军旗烈烈,猎猎作响,李渊率领着李建成、李世民等一众儿郎,身着庄重朝服,神色间满是恭敬与肃穆,于南门外整齐列阵,静静等候圣驾降临。

远处,滚滚黄尘漫天而起,天子杨广的车驾浩浩荡荡,如一条威严的巨龙蜿蜒而来。三十六人的仪仗队,身姿挺拔,步伐整齐,手中高举着龙凤旌旗,那鲜艳的旗帜在风中肆意翻卷,尽显威风凛凛之势。车辇之上,杨广身着绣金蟒袍,金线绣就的蟒纹栩栩如生,似欲腾空而起;头戴通天冠,璀璨的珠玉垂帘随着车辇的颠簸微微晃动,更衬得他气质不凡。此刻,他目光如炬,锐利地扫视着眼前的一切,尽显天子的威严与霸气。

李渊父子见状,即刻整齐跪地,声音洪亮而整齐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呼声直破云霄,在空旷的天地间久久回荡。

“众爱卿平身。”杨广的声音低沉却充满威严,仿佛携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

李渊小心翼翼地走到车辇旁,身姿弯得极低,躬身说道:“陛下,晋阳郡已精心备好行宫,恭请陛下移驾。”

晋阳宫,这座由大庙改建而成的宏伟宫殿,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宫殿飞檐斗拱,每一处雕琢都精美绝伦,彰显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雕梁画栋,色彩斑斓的图案与花纹,将皇家的气派展现得淋漓尽致。李世民作为监工,为这座宫殿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精力,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他的用心与执着。

然而,人群之中,宇文化及眼神闪烁不定,心怀叵测。他如同一只狡黠的狐狸,悄悄地凑近杨广,压低声音,似是在说一件极为机密之事:“陛下,臣听闻这晋阳宫早早就建成了,李渊如此大费周章,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怕是有不臣之心啊!”

杨广闻言,脸色瞬间微变,原本平和的目光瞬间锐利如鹰隼,直直地看向李渊父子,仿佛要将他们看穿。

李世民见状,心中虽紧张万分,但表面上却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向前一步,身形挺拔,朗声道:“陛下明鉴!这晋阳宫确是在接到圣旨之后才开始改建的。若陛下存疑,可即刻派人查验。泥瓦的干湿程度、铁钉的锈迹情况皆能作为有力的证据。若是泥干已久,铁钉锈迹斑驳,那自然表明早有修建;反之,泥尚湿润,铁钉锈浅,便足以证明是百日之内赶工而成。”

杨广听后,沉思良久,微微点头,沉声道:“准奏,即刻查验。”

不多时,查验的大臣匆匆回禀:“陛下,泥瓦、铁钉皆如二公子所言,确为百日之内所建。”

杨广转怒为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大笑道:“世民贤侄,机智过人,忠心可嘉!李家满门忠烈,朕心甚慰。”当即,晋封李世民为秦公,李渊也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黄金、绸缎、奇珍异宝等堆满了李家的庭院。

宇文化及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气得脸色铁青,双手紧握成拳,指甲几乎嵌入掌心,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心中暗自咒骂。

夜幕降临,晋阳宫张灯结彩,五彩的灯笼将整个宫殿装点得如梦如幻,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李渊为杨广举办了盛大的接风宴,以此表达对天子的尊崇与敬意。宴会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珍馐美馔摆满了一桌又一桌,每一道菜都精心烹制,色香味俱全。

乐师们奏响悠扬的丝竹之音,那美妙的旋律如潺潺流水,萦绕在整个宴会大厅。舞者们身着五彩霓裳,如仙子下凡,翩翩起舞。她们的长袖挥舞间,似是要将这盛世繁华舞尽,为天子献上最精彩的表演。

“陛下,这是晋阳的特色美酒,名为‘晋阳春’,口感醇厚,香气扑鼻,请陛下品尝。”李渊亲自为杨广斟酒,满脸堆满了笑意,眼神中透着无比的恭敬。

杨广端起酒杯,轻轻嗅了嗅,浅酌一口,赞道:“果然是好酒!李渊,你治理有方,太原郡在你的管辖下,一片繁荣昌盛啊。”

“陛下谬赞,此皆陛下洪福齐天,恩泽四方,臣等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李渊恭敬地回道,微微低头,尽显谦卑之态。

李世民也起身敬酒,身姿挺拔,神色庄重:“陛下,愿我大隋江山永固,千秋万代,传承不息!”

宴会上,众人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气氛热烈非凡。然而,宇文化及却独坐一隅,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他心中暗自盘算着:“这次让李家父子逃过一劫,来日方长,定要找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以解我心头之恨。”

宴会结束后,杨广回到寝宫休息。晋阳宫的夜晚,静谧而神秘。月光如水,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泛起一层清冷的光辉,仿佛为这座宏伟的宫殿披上了一层银纱。

李世民回到自己的居所,却毫无睡意。他深知,今日虽凭借机智化解了危机,但宇文化及那阴险狡诈之人,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阴谋与挑战等待着他们。

“父亲,宇文化及不会就此罢休的,我们必须早做防备。”李世民对李渊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警惕。

李渊点点头,神色凝重,目光深邃:“为父明白。此次陛下驾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行事需更加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广在太原郡游玩、狩猎,李渊父子始终陪伴左右,尽心尽力侍奉。他们时刻关注着杨广的喜好与需求,力求让天子在太原郡的每一刻都能感受到尊崇与舒适。

一日,杨广兴致勃勃地要去晋阳城外的龙山狩猎。李世民主动请缨,担任护驾先锋。他深知,这不仅是一次展现自己忠诚与能力的机会,更是保护天子安全的重要使命。

龙山之上,树木繁茂,遮天蔽日,野兽众多。李世民骑在马上,身姿矫健,英姿飒爽。他眼神敏锐地观察着四周,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突然,一只斑斓猛虎从草丛中窜出,张牙舞爪,直扑向杨广的坐骑。

“陛下小心!”李世民大喊一声,声音响彻山林。他策马飞奔过去,动作迅速而流畅,张弓搭箭,“嗖”的一声,利箭如闪电般射出,正中猛虎的眼睛。猛虎惨叫一声,在地上挣扎了几下,便倒在地上,没了气息。

杨广心有余悸,脸色微微发白,但又对李世民的英勇赞叹不已:“世民,你真乃虎将也!有你在朕身边,朕倍感安心。”

然而,这一切都被宇文化及看在眼里,他心中的嫉妒与怨恨愈发浓烈,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几乎要将他吞噬。“李世民,你等着,迟早有一天,我会让你身败名裂,付出惨痛的代价。”他在心中恶狠狠地说道。

在太原郡的日子里,杨广也感受到了晋阳独特的风土人情。晋阳的百姓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他们对天子的到来充满了敬畏与喜悦,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一睹天子的风采。街头巷尾,摆满了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杨广微服出巡时,品尝了晋阳的刀削面、头脑等美食,那独特的口感让他赞不绝口。他还参观了当地的铁匠铺、纺织坊,看着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对晋阳的手工业发展深感欣慰,心中不禁感叹这太原郡果然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广在太原郡的行程即将结束。临行前,他再次对李渊父子进行了嘉奖。

“李渊,此次朕在太原郡,承蒙你悉心照料。你忠心可嘉,朕回朝后,定会重重赏赐。”

“谢陛下隆恩!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渊跪地谢恩,额头触地,表达着自己的忠诚与感激。

望着杨广的车驾渐行渐远,李渊父子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知道,此次危机虽已解除,但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荆棘,如履薄冰。而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必须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才能在乱世中立足,守护好自己的家族与这片土地。

晋阳宫的故事,成为了太原郡百姓口中的传奇,被人们代代传颂。而李世民的英勇与智慧,也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杨广于太原郡一住便是一月。这一月里,太原郡上下在李渊父子的操持下,全力侍奉天子,将一应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日,杨广不是在观赏太原郡独特的山水风光,沉醉于那壮丽的自然景色之中,就是沉醉于盛大的宴会之中,享受着美酒佳肴与美妙的歌舞表演,尽享尊宠。

离行之日,天色微明,晨曦初破,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太原郡城的南门早已被清场,宽阔的街道上一尘不染。李渊父子率领一众官员,身着整齐的朝服,神色庄重地候在道路两侧。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吹得众人衣袂猎猎作响,却无一人稍有懈怠,大家都怀揣着对天子的敬畏之心,静静等待着。

远处,天子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地出现。三十六人的御林军方阵,身着亮银色铠甲,那铠甲在晨曦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他们手持长枪,枪尖上的红缨在风中肆意舞动,仿佛燃烧的火焰。紧接着是十六抬的华丽龙辇,由八匹纯白的骏马牵引,骏马身姿矫健,步伐整齐。龙辇之上,杨广身着明黄色的龙袍,那鲜艳的颜色在晨光中格外夺目。头戴冕旒,垂帘随着车辇的移动轻轻晃动,端坐在其中,尽显天子威严,仿佛是天地间最尊贵的存在。

李渊父子急忙跪地,齐声高呼:“恭送陛下,愿陛下圣驾一路平安,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而洪亮,在空旷的城门前回荡,久久不散。

杨广从龙辇中微微探身,目光扫视着跪地的众人,眼神中透着一丝满意。最终,他的目光落在李渊父子身上,开口说道:“此次朕在太原郡,承蒙卿等悉心照料,诸事皆顺,朕心甚悦。望卿等继续为朕守好这并州之地,保一方百姓平安。”

李渊连忙叩头谢恩,说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愿陛下龙体安康,国运昌盛,我大隋繁荣永固。”

李世民也随之说道:“陛下洪福齐天,此次返程,定是一路顺遂。臣等翘首以盼陛下再次驾临,并州之地永远为陛下敞开怀抱。”

杨广微微点头,嘴角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那笑意中既有对此次行程的满意,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而后,他挥了挥手,示意队伍启程。一时间,鼓乐齐鸣,激昂的音乐声在空气中回荡。仪仗队伍缓缓向前移动,那整齐的脚步声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滚动。

李渊父子站起身来,目送着天子的车驾渐行渐远。他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远去的队伍,直到那浩浩荡荡的队伍消失在远方的晨雾之中,仿佛被这朦胧的雾气吞噬。李渊才微微叹了口气,感慨地说道:“陛下此次离去,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并州。”

太原城外尘土飞扬,天子庞大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黄河渡口进发。那扬起的尘土如同一片黄色的云雾,笼罩着整个队伍。

杨广端坐在华丽的车辇之中,透过轻纱帷幔,望着逐渐远去的太原城,心中五味杂陈。此次晋阳之行,本为彰显天子威严、稳固北方局势,却因宇文化及与李渊父子的纷争,让他的心境颇为复杂。车辇的颠簸,似乎也在应和着他内心的波澜,每一次晃动都像是在提醒他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与天下局势的变幻莫测。

黄河渡口,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巨大的龙舟停泊在岸边,船身雕梁画栋,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一座水上宫殿。在阳光下,那金色的装饰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仿佛要与太阳争辉。这艘龙舟,是杨广出行的专属座驾,承载着天子的无上威严。船帆高高扬起,上面绣着巨大的隋字,那黑色的字迹在白色的帆面上格外醒目,随风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大隋的荣耀。

在一众侍卫与官员的簇拥下,杨广登上龙舟。随着一声令下,龙舟缓缓驶离岸边,船头劈开滔滔黄河水,向黄河下游的东都洛阳进发。站在船头,杨广望着滔滔黄河水,那奔腾不息的河水仿佛是历史的长河,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兴衰。他想起了自己登基以来的宏图伟业,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本欲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三征高句丽,试图拓展疆土,扬我大隋国威。每一项举措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他本欲铸就千古一帝的辉煌,却没想到引发了民间的诸多不满。如今,各地起义军如星火燎原之势,逐渐蔓延开来,这让他心中隐隐不安,仿佛有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而在太原城,李渊父子送别天子后,回到府中。李渊坐在书房内,眉头紧锁,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陷入沉思。那玉佩温润细腻,但此刻却无法抚平他内心的忧虑。李世民站在一旁,恭敬地说道:“父亲,天子此次离去,想必对我们仍有疑虑。宇文化及那奸贼,也不会轻易放过我们。他定会想方设法再次陷害我们,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李渊微微点头,轻叹一声:“为父知晓,如今局势复杂,犹如置身于荆棘丛中,我们行事需更加谨慎。但只要我们忠心耿耿,一心为朝廷效力,他也不能轻易拿我们怎样。”

李世民目光坚定,眼神中透着一股睿智与果敢,继续说道:“父亲,儿以为,我们可在太原暗中扩充兵力,广纳贤才。如今天下大乱,四方豪杰并起,正是用人之际。若能积聚力量,日后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能有所应对,在这乱世之中谋得一席之地。”李渊抬眼看向李世民,眼中露出一丝欣慰,仿佛看到了家族未来的希望:“世民,你所言极是。但此事切不可声张,以免引起他人猜忌,招来杀身之祸。”

与此同时,在龙舟上的宇文化及,也在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他深知,此次没能扳倒李渊父子,是一大失误。但他并不甘心就此罢休,在他那狭隘而贪婪的心中,李渊父子势力的壮大,迟早会对自己构成巨大的威胁。于是,他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谋士,在船舱内秘密商议。船舱内灯光昏暗,众人的身影在摇曳的烛光下显得有些阴森。

“此次让李渊父子逃过一劫,实乃我等之失策。”宇文化及面色阴沉,眼中闪烁着寒光,仿佛一只择人而噬的恶狼。一位谋士上前说道:“大人不必忧虑,李渊父子虽一时得意,但只要我们抓住他们的把柄,定能将其置于死地。依属下之见,可派人继续在太原城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任何不轨之举,便可立即向陛下奏明。我们要像潜伏的毒蛇一样,等待最佳的时机,给予他们致命一击。”

宇文化及微微点头,又问道:“那关于各地起义军之事,诸位有何看法?”另一位谋士沉思片刻后说道:“大人,如今起义军势力渐大,已成燎原之势,朝廷若一味镇压,恐难有成效。不如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对一些势力较小的起义军进行招安,以削弱其力量。同时,加强对重要地区的防守,尤其是确保东都洛阳的安全。洛阳乃我朝的核心之地,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宇文化及听后,陷入沉思。他明白,如今的局势已非他一人所能掌控,如同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必须谨慎行事,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而在这黄河之上,龙舟正乘风破浪,向着东都洛阳快速前行,那船头的浪花飞溅,仿佛是在诉说着未来的未知与挑战。

随着龙舟的前行,两岸的景色不断变换。黄河水奔腾不息,汹涌的波涛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岸边的山峦连绵起伏,如巨龙蜿蜒,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田野间的村庄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给这片壮丽的山河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然而,杨广却无心欣赏这美景。他深知,等待他的,将是更为复杂的局势。回到东都洛阳后,他不仅要面对起义军的威胁,那些揭竿而起的百姓,为了生存与自由,对朝廷发起了挑战;还要处理朝廷内部的纷争,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暗流,随时可能掀起惊涛骇浪。

在洛阳城,百姓们听闻天子即将归来,纷纷涌上街头,准备迎接圣驾。城中张灯结彩,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那鲜艳的红色仿佛是喜庆的火焰。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但在这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不安。百姓们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困苦不堪,他们渴望天子归来后,能带来和平与安宁,结束这动荡不安的日子,让他们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龙舟终于缓缓抵达东都洛阳的码头,那庞大的船身稳稳停靠,溅起的水花轻轻拍打着岸边。船身的雕梁画栋与岸边飘扬的彩旗相互辉映,在阳光之下,闪耀着金色光芒。

舱门缓缓打开,杨广在一众侍卫、宦官与大臣的簇拥下,迈出了龙舟。他身着的明黄龙袍随风微微飘动,冕旒轻晃,每一步都踏出天子的威严。

洛阳城的官员们早已整齐地在码头候着,见杨广现身,瞬间“扑通”跪地,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那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仿佛要将整个码头都掀翻。

杨广目光缓缓扫过跪地的众人,眼神中既有身为帝王的傲然,又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他微微抬手,说道:“众爱卿平身。”声音虽不大,但在一片寂静中,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望着眼前熟悉的洛阳城,杨广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回想起当初力排众议,决心迁都洛阳,这片土地承载着他的雄心壮志。如今归来,洛阳已成为他试图摆脱关陇集团掣肘、重塑帝国格局的关键之地,怎能不让他心生欣慰。

然而,现实的严峻也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各地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且势力愈发壮大,已然对隋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威胁。瓦岗寨的李密,率领着一众猛将,在中原地区搅得风云变色;窦建德在河北深得民心,麾下兵马日益强盛;杜伏威于江淮一带割据,让朝廷的政令难以通达。不仅如此,朝堂之上也是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勾心斗角,争斗不休。关陇集团虽经打压,但依旧根基深厚,时刻想着夺回往日的权势;而那些新提拔的关东、江南官员,虽为他所用,却也各怀心思。

在回宫的路上,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他们有的面露敬畏,眼中闪烁着对帝王的尊崇;有的则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疲惫。杨广坐在龙辇之中,透过车帘的缝隙看到这些百姓,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涟漪。曾经,他一心想要打造一个盛世帝国,让天下百姓都能沐浴在大隋的恩泽之下,可如今,百姓却在繁重的劳役、严苛的赋税下苦苦挣扎。

回到皇宫后,杨广屏退众人,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当下最要紧的是平定各地起义军,恢复帝国的稳定。可这谈何容易,多年征战,国库空虚,兵力分散,要想迅速扑灭起义的烽火,实在是难上加难。

正思索间,太监总管匆匆入殿,跪地启奏:“陛下,宇文化及求见。”杨广微微皱眉,稍作犹豫后,说道:“宣他进来。”

宇文化及快步走进殿内,行过大礼后,恭敬地说道:“陛下,此次太原之行,李渊父子虽看似忠心耿耿,但臣始终觉得他们暗藏野心。此次未能扳倒他们,臣实在心有不甘。臣以为,应当继续派人监视他们,一旦发现有任何不轨之举,立即处置。”

杨广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道:“李渊父子之事暂且放下,如今各地起义军才是心头大患。你可有良策?”宇文化及低头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先对那些势力较小的起义军进行招安,许以官职、钱财,分化他们的力量。对于李密、窦建德等势力较大的,再集中兵力进行围剿。”

杨广听后,没有立刻表态,只是微微点头。他清楚,宇文化及的建议看似可行,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招安,谈何容易,那些起义军又怎会轻易相信朝廷的承诺;而围剿,又需要大量的兵力和钱粮,如今的隋朝,是否还能承担得起。

与此同时,在洛阳城的一间不起眼的酒馆内,几个身着粗布麻衣的人正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其中一人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小声说道:“如今陛下归来,朝廷必定会加大对我们的围剿力度。我们必须尽快与其他义军联络,共同对抗朝廷。”另一人点头道:“没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听说瓦岗寨的李密广纳贤才,势力越来越大,我们或许可以与他们联合。”

而在洛阳城外的一处军营中,一位年轻的将领正在帐中来回踱步。他叫罗士信,年少成名,武艺高强。此时,他眉头紧锁,心中思索着战局。“如今起义军虽多,但各自为战,很容易被朝廷各个击破。若能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许还有胜算。”他喃喃自语道。

在朝堂之上,杨广召集了一众大臣,商讨应对起义军之策。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全力围剿,有的建议招安为主,还有的提出要加强地方防御。一时间,朝堂上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杨广看着争吵的大臣们,心中愈发烦闷。他猛地一拍龙椅,大声说道:“够了!都别吵了!朕需要的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在这里无休止地争论。”大臣们见状,纷纷闭上了嘴,低头不语。

散朝后,杨广回到后宫,皇后萧氏见他满脸疲惫,关切地问道:“陛下,可是朝中事务让您烦恼?”杨广长叹一声,将心中的忧虑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萧氏温柔地安慰道:“陛下,您也别太操劳了。如今局势虽严峻,但只要您稳住心神,定能想出办法。”

夜晚,杨广躺在床上,望着头顶的床帐,久久无法入眠。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地起义军的身影,以及百姓们困苦的面容。他深知,隋朝正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他作为帝王,必须承担起拯救帝国的重任。

在这漫长的黑夜里,洛阳城看似一片宁静,实则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谋划。无论是起义军、朝廷官员,还是江湖豪杰,都在等待着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杨广,这位曾经雄心勃勃的帝王,又将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带领隋朝走向未来?是力挽狂澜,重振帝国雄风,还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无奈地看着隋朝走向衰落?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