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豪门风云沈氏家族的荣耀与征途 > 豪门风第418章 星际迁徙的温柔序章

2028年3月3日,长安首都的量子气象塔顶端,我注视着全息投影中缓缓转动的星球模型。新伊甸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远1.8个天文单位,却因特殊的量子磁场和大气层结构,成功维持着适宜的温度——即使在最北端的“极昼城”,零下20度的低温也不过是冬日里的温柔呢喃。

“沈总理,最新的气候模拟显示,星球的热量循环系统已稳定运行三个月。”AI管家的声音适时响起,屏幕切换至北极区域的实时画面。反重力热气球掠过雪原,下方是由纳米碳纤维搭建的“暖流管道”,这些直径五米的银色管道如同大地的血管,将赤道的热量输送到极寒地带。管道表面的量子涂层能自动调节温度,当遇到-20c的低温时,便会释放出柔和的橘色光芒,宛如串起南北的星河。

在“极昼城”的量子温室里,来自地球的科研团队正进行着大胆的实验。他们将东北的黑土与新伊甸的量子土壤混合,培育出能在低温环境下生长的“夜光小麦”。麦穗在黑暗中散发着幽蓝的光,既为温室提供照明,又能吸引特殊的授粉昆虫。“这些作物的生长周期比地球快30%,”首席农学家王教授兴奋地展示着数据,“而且蛋白质含量是普通小麦的五倍!”

随着地球生态的全面恢复,星际迁徙计划进入有条不紊的阶段。沈宁主导设计的“量子移民舱”进行了第五次升级,舱内搭载的“时空缓释系统”能将五年的航程压缩成乘客感知中的三个月。每个移民舱都配备了虚拟现实系统,人们可以选择在“虚拟地球”中生活,模拟四季变换与故乡场景,缓解思乡之情。

在地球的重庆江北星际港,移民们正有序地通过量子安检门。一位白发老人抚摸着门框上的“重庆”二字,眼中闪烁着泪光:“我这辈子没想到,还能坐着飞船去‘新故乡’。”他的智能手环自动弹出新伊甸“巴渝城”的全息地图,那里复刻了洪崖洞的吊脚楼,只不过楼体采用了能抵御低温的量子合金,夜晚的灯光在零下20度的空气中晕染出梦幻的光晕。

为了让迁徙更从容,新伊甸实施“分阶段安居计划”。首批抵达的十万人将入住“量子生态社区”,这些由3d打印技术建造的建筑群,外墙镶嵌着能吸收宇宙射线的太阳能板。社区内的“温度调节系统”堪称奇迹——通过量子纠缠技术,室内温度能精准匹配居民的故乡气候。来自海南的移民可以享受28c的恒温,而东北人则能在暖气充足的房间里欣赏窗外的雪景。

在教育领域,星海学院推出“星际衔接课程”。孩子们在移民前,会通过VR技术提前熟悉新伊甸的环境。课堂上,老师展示着新伊甸特有的“寒冰花”,这种植物能在-20c的环境下绽放,花瓣触碰时会发出风铃般的声响。“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家园,”老师的声音充满期待,“它虽然寒冷,但也孕育着独特的生命奇迹。”

随着迁徙的推进,新的产业也在这片土地上萌芽。沈明远的工程团队在南极区域建造“量子能源站”,利用星球与太阳的特殊距离,开发出“温差发电”技术。巨大的吸热板吸收微弱的阳光,与寒冷的地表形成温差,产生的电力通过量子电缆输送到各个城市。更令人惊喜的是,岛国的工程师们借鉴新伊甸的低温环境,研发出“速冻量子食品”——将食物瞬间冷冻至-20c,完美保留营养与口感,这种技术迅速风靡星际市场。

然而,迁徙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地球居民对新环境心存疑虑,担心无法适应零下20度的冬季。为此,沈舒的游戏公司推出《新伊甸生存指南》VR游戏,玩家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极昼城的生活,学习如何利用量子装备保暖,如何在低温下进行星际滑雪。游戏中,一位虚拟居民笑着说:“这里的冬天虽然冷,但当你看到极光在量子建筑上跳舞,就会明白一切都是值得的。”

2028年3月15日,新伊甸迎来首个“迁徙纪念日”。长安首都的广场上,来自地球各国的移民代表共同种下“希望之树”——这些树苗由地球的种子与新伊甸的量子基因融合而成,能在低温中茁壮成长。当全息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拼出“未来可期”的字样时,一位非洲移民对着量子摄像机感慨:“我们不是离开家园,而是在星辰大海中,为人类文明开辟新的篇章。”

通讯器震动,沈宁发来最新数据:“姐,首批移民的适应率达到98%,更重要的是……”她的声音带着欣慰,“新伊甸的科研团队发现,在-20c的环境下,某些量子材料的性能会提升300%,这可能带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站在量子观景台上,望着城市中闪烁的温暖灯火,我知道,这场跨越星际的迁徙,正以从容的姿态,书写着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