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云瑶如果没有经历后世,估计也不敢想能挣到这么多的钱。
但事实便是,不管傅家人觉不觉得难以置信,这钱她就是挣到了。
于是傅云瑶冲家里人道,“我知道你们觉得这钱太多了,不敢想,但是这一次我们厂子打造了爆款产品。
我们不光是挣了清水市本地人的钱,外地的钱也挣了,所以才会挣到了这么高的利润。
当然,这一次能挣到这么多钱,和市面上没这种产品有关。
这两天我听说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仿制品了,后续我们厂子很难再靠着这个产品挣到多少利润。”
饶是傅云瑶这么说,傅家人还是觉得很震撼。
以后能不能接着挣不重要,但是至少在眼下,这钱是真的挣到了的。
“小妹,你真的太厉害了,嫂子都不知道说啥好。
只能说,我和你哥跟着你混,真是被带着吃香的喝辣的了。”
风华服装厂陈翠翠也是投资入股了的,虽然她不参与厂子的经营,都是小妹去管理的,但是厂子挣出来的利润,她是有分红的权利的。
现在厂子挣到了这么多钱,往后等到每年分红的时候,她能分到的钱自然也不会少。
不说多,一年随便分个十几万,几十万的,她和她男人都要成为大富翁了。
傅云怀跟着应和道,“对,小妹真厉害,咱们家能过上如今这样的好日子,多亏了小妹。
要不是小姐妹,咱们现在还在村子里窝着呢。
现在小妹的服装厂发展的这么好,咱家以后肯定也会越来越好的。”
傅云寒则是一脸崇拜的看着自己亲姐。
原本他今天还觉得自己取得了一个年级第五的成绩,有些了不起,现在才知道,自己都做出来的这么一丁点的成绩,压根就不能拿到亲姐的面前来对比。
和亲姐厂子的四百百十万的利润比起来,他这点儿小小的成就根本不值一提。
傅大海和田素春则是一脸自豪的看着自家闺女。
如今他们的闺女是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出色,他们当父母的心里能不骄傲么?
因为傅云瑶提了厂子挣了480万利润的事儿,傅家人在一起吃饭吃的更香了。
一家人说说笑笑的吃完了晚饭,又守在一起看了会儿电视。
晚上傅云瑶早早的带着小月儿上床休息去了。
可能是精神上的放松,这一觉傅云瑶睡得特别沉,而且也特别香。
起来后傅云瑶已经吃上了早饭便去了厂子里。
财务部已经加班加点的,把工人的工资算出来了。
等傅云瑶一来,厂子里的会计便拿着计算好的工资数据来了傅云瑶跟前,“傅厂长,咱们厂子的工人工资已经算好了,您先过目一下。”
傅云瑶看了下这个月厂子工人的工资。
因为蕾丝荷叶边连衣裙还有衬衫的爆单,厂子里的工人可以说是连天加夜的干。
干得多的,挣得也就多。
这一算下来,厂子车间工人们这个月工资最高的有394,最低的也有152。
其他的部门不是按计件效益来的,所以对比车间工人工资低了点,但是对比他们之前的工资,还是还是高了不少。
比如说组织宣传部这边,基本上不参与车间工作,只是忙着文职方面的工作,所以没办法和车间一样,按照多劳多得方式结算工资。
但是她们这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和之前阳光服装厂定下来的一样,是四十块一个月。
傅云瑶接手之后,给他们的工资也是四十块一个月的底薪,但是加了一定比例的利润分红。
所以在基础工资上,他们还多了三十块的效益奖金,一个月工资算下来足足拿了七十块。
对比以前,他们这些人的工资都快上涨了一倍。
财务部这边算出来了这个月工人们的工资,都觉得这一次厂子车间部的工人们工资高的离谱。
一开始他们还想着是不是算错了,可是再重新核算了两遍之后,发现就是没算错。
这一刻他们才知道,新厂长推出来的多劳多得的新制度,完全是为了帮着勤快的员工们创造更高的收益。
工资高,工人们干活儿自然更有积极性。
等着这一月的工资发下去,相信厂子里的所有工人们都得拥护傅云瑶。
虽说厂子是傅云瑶花了钱从政府手里接手过来的,但对于这个新来的厂长,很多工人们还是不信任她,质疑她的能力。
而这一次,傅云瑶算是用实力证明了,大家只有跟着她才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虽然国营转私企了,但是大家的福利待遇不仅没降,还比之前更高了。
傅云瑶看完了工资单之后,便同财务部这边吩咐,抓紧把工人们的工资发了。
傅云瑶觉得任何的大饼都不如实打实的给钱更让人打鸡血有干劲儿。
现在早点把工资发下去,后续员工们才会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
财务部这边便按照傅云瑶的吩咐,广播通知了部门的人来领工资。
听到提前两天发工资了,员工们都非常意外,当然,也非常的激动和期待。
这段时间因为订单业务的暴增,大家都是连天加夜的干,所以都非常的好奇这个月到底能领到多少工资。
是不是真的按照傅厂长说的,他们多劳多得。
带着激动地心情,各部门的员工们去了财务室这边,开始排队领工资。
最先领工资的便是工资最多的车间生产部。
这边主要都是女工人,毕竟制衣这一块,女人比男人有天然的优势。
这一次工资最多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姐。
大姐人比较踏实能干,这一次见厂子推行的多劳多得制度之后,更是每天埋头苦干。
她是一个单身妈妈,家里养了四个孩子,男人去世的早,整个家就靠着她一个撑着。
之前阳光服装厂是每个月三十五的工资标准,不管干多干少工资都一样。
她一个单亲妈妈,一个月三十五块,还需要养四个孩子,过得十分不容易。
自从傅云瑶接手了服装厂,改革了厂子的制度之后,她看到了希望。
虽然许多人反对傅云瑶改革的新制度,但是她却觉得这样的制度对于勤劳苦干的人而言是颇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