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我都开挂了,你还叫我杂牌军? > 第66章 技术人才的出现,稳步发展中

泰安城内的征兵处设在城隍庙前,天还没亮,庙前的广场上就已经挤满了人。

宋明远站在庙前的石阶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心里五味杂陈。

这些百姓,有的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有的赤着脚,有的还背着破旧的包袱。

但宋明远从这些人的眼神里都闪烁着同一种光芒——那是仇恨与希望交织的光芒。

“乡亲们!”

宋明远清了清嗓子,雄厚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格外清晰。

“我知道你们为什么来这里,你们的亲人可能死在了鬼子的屠刀下,你们的家园可能被鬼子烧成了灰烬。”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参军打仗不是儿戏!”

人群中响起一阵骚动,但很快又安静下来。

“你们可能会死!”宋明远的声音陡然提高。

“就像昨天死在城墙上的那些弟兄一样,被毒气腐蚀得面目全非,被炮弹炸得粉身碎骨!你们可能会死得很难看,甚至连个全尸都留不下!”

广场上一片死寂,只有晨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

“但是!”

宋明远话锋一转,“如果我们不拿起枪,我们的父母妻儿就会死!我们的家园就会被鬼子践踏!”

“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永远活在鬼子的铁蹄下!”

“宋团长!”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汉突然喊道,“我是从暨南逃来的,我儿子就是被鬼子用刺刀挑死的!我这条老命不要了,我要给我儿子报仇!”

“对!报仇!”

人群中不缺乏热血青年,瞬间就爆发出震天的吼声。

宋明远看着这些质朴的面孔,眼眶有些发热。

随后,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好!既然大家都想清楚了,那就听我安排。”

“十八岁到三十五岁的青壮年,到左边登记;三十五岁以上的,到右边登记。至于妇女儿童先回家,等我们安排后勤工作。”

“另外,有识字的去找这位登记!”说着,宋明远一只手就指向了炮兵营营长陈铁生。

这时,一个瘦小的身影突然从人群中挤了出来。那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脸上还带着稚气。

“长官,我要参军!”少年大声说道。

宋明远皱了皱眉:“小鬼,你今年多大了?”

“十六!”少年挺起胸膛。

“说实话!”

“十...十五。”少年低下头,但很快又抬起头,“但我能打枪!我爹是猎户,我从小就会用枪!”

“不行,你的年龄不够,会打枪也不行!回去好好照顾家里人!”

随着,宋明远的话语落下,人群自觉地分成了三队开始登记。

负责登记的文书们此刻忙得满头大汗。

一个满脸麻子的中年汉子正在报名字:“王铁柱,三十三岁,种地的。”

文书抬头看了他一眼:“会打枪吗?”

汉子摇摇头,但马上说:“我会使锄头,劲儿大!”文书在登记簿上写下:“王铁柱,合格!”

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宋明远还特意在一旁设置了简易的体检处,目的就是看看士兵有没有什么传染性的疾病!

军医老周正在给新兵检查身体。一个瘦高的青年脱下上衣,露出肋骨分明的胸膛。

老周用听诊器听了听,皱眉道:“你有肺病,不能参军。”

青年急了:“大夫,我...我爹被鬼子杀了,我要报仇,你能不能通融一下!”

老周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地在体检表上写下两个字:“合格。”

这样场景各个地方屡见不鲜,只要不是太过分,负责登记的人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姓名,年龄,是否上过学或者军校?”

陈铁生正在询问眼前瘦瘦高高的年轻人。

“报告长官,卑职是从东北来的,一路上逃难至此,刚好遇见贵军招兵所以我就想来试试!”

“我叫李默安,29岁,上过张大帅创办的东北讲武堂,学的是炮兵!”

“好小子,我也是东北的!好好干,行下去好好洗个澡!”

“是,长官!”

随着,李默安走后,陈铁生的眼前再次一亮。

三个穿着褪色军校制服的年轻人,领头的青年肩章上还别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铜质校徽。

“长官,我们三人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已经毕业了,本想着回来探亲然后再去部队的。”

“没想到,小鬼子已经打到家门口了,我们三人一合计决定不去原部队了,直接参加贵军!”

“好啊,欢迎!三位在军校是学什么的?”

“报告长官我们在军校学习的是战车学科!”

“好啊,看来我是捡到宝贝了!还不知你们的名字?”

“长官,我叫林砚秋,这是林升,姜浩然。”

“嗯!你们通过了,下去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团座会来的!”

“是!”

......

肥城县一座已经被日军占领的县城。

某处集市暗巷里,卖油郎老吴掀开箩筐夹层,露出用桐油浸泡的传单。

纸页上墨迹斑驳却字字惊心:“泰安独立团三日歼敌千余,现招收兵马,机要员、译电员、医生、护士......”

突然,巷口传来木屐声,老吴闪电般将传单塞进油饼,递给蹲在墙角的乞丐:“送去宁阳联络站。”

当夜,宁阳城隍庙的香炉底座被撬开。

另一个乞丐从发馊的油饼里抠出传单,月光下可见蝇头小楷标注的密讯:“泰安招兵处需无线电技师,待遇:每日白面馍两个,阵亡抚恤五十块大洋。”

这样的消息,在鲁省各个沦陷区和非沦陷区传播开来。

每天都有很多人,从泰安城南涌进城内。宋明远大手一挥,将城内已经逃走没人住的空房子赏给了参军的家属。

这期间,宋明远还从系统兑换了不少银元,面粉,大米还有药品等等。

曲阜孔庙残垣下,三百多口人趁着夜色悄然北行。

最前头的黄包车夫老孙头,车斗里装着半袋掺沙的陈米——这是全家最后的存粮。

他八岁的闺女小妮趴在米袋上,怀里紧抱的陶罐里装着曲阜最后一把孔庙香灰。

“爹,泰安真能吃饱吗?”

“能!”

老孙头咬牙拉车,“我听识字的先生念报纸的时候,上面的宋团长说了,参军家属每天发三合面!”

“就是不参军的百姓,宋团长也给发粮食。”

队伍末尾,前清的老秀才拄着拐杖蹒跚而行。他背上的藤箱里装着《论语》残卷,箱角用朱砂写着:“宁予义军,不落倭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