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苏俊的话,马丁教授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心里暗自惊叹:“太棒了!这个思路太妙了。虽然目前还没办法开展核聚变实验,但我完全可以先进行理论计算!我怎么之前就没想到呢……”
与此同时,趁着众人回味其话语、短暂停顿之际,苏俊的脑海中,正权衡着是否要揭开原子弹这一潘多拉魔盒的神秘面纱……
苏俊心一横,暗自思忖:“上帝常言,当一扇门开启时,另一扇门亦会随之关闭。也罢!那我便打开这扇门!”
“呃……各位,你们有没有想过,按照这个公式,哪怕是一小块石头都蕴含着巨大能量,可为什么它没有爆炸呢?”
台下的众人也在瞬间意识到,对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苏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缓缓说道:“这是因为,这种能量乃是储存在原子内部的能量,想要将其释放出来,谈何容易。”
“诸位不妨回顾一下,1911年,卢瑟福先生才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直至今日,我们对于原子核的研究,仍处于相对浅显的阶段。”
“然而,太阳的存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既然太阳能够持续稳定地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那么,假以时日,人类必定能够研究出利用这种能量的发电站。”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或许也会有人出于其他目的,研究出这类极具破坏力的武器……”
苏俊激情澎湃地发表完演说,本以为会收获热烈掌声,现实却如一盆冷水兜头浇下。台下众人神色平静,眼神里没有一丝波澜,对他的发言毫无反应。
苏俊心里明白,没有足够引人入胜的“饵料”,难以钓到大鱼。
于是,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刚刚那位男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猜想,认为太阳燃烧的是三昧真火。而我,基于公式E=mc2 及卢瑟福先生关于原子核与太阳聚变的理论,也有一个大胆的猜想——一种具有毁天灭地威力的炸弹,也就是原子弹。”
果然,苏俊吐出“原子弹”三个字,台下瞬间泛起一阵轻微的嗡嗡声,众人交头接耳,眼神里满是按捺不住的好奇,如同被一层神秘的迷雾所吸引。
苏俊微微停顿,观察着台下的反应,而后继续有条不紊地阐述:“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太阳内部进行的是氢原子聚变为氦原子的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那么,我们不妨逆向思考,既然太阳是聚核,那在地球上,我们能否通过特殊手段,将重元素,比如铀,进行裂变分解,使其释放出足以引发爆炸的能量呢?”
马丁教授只觉一脸震惊,大脑好似被重锤敲了一下,完全陷入了震惊之中。他心中反复思忖:“苏俊这脑袋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如此天马行空又从未有人涉足的逆向思维,他究竟是如何捕捉到的?而我,怎么连一点这样的苗头都没察觉到……”
“哎……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呐!”马丁教授长叹一声,用他那为数不多、勉强知晓的中文俗语,低声嘟囔着,言语间满是自愧不如的无奈与感慨 。
接着苏俊把原子弹撞击铀的中子,形容成美式九球台球的母球,让大家想象这母球击中铀原子时,就像在一个特制的巨大台球桌上,开启了一场疯狂的、永不停歇的对撞游戏。
当母球精准地撞击到铀原子这个“目标球”时,铀原子瞬间被撞得“粉身碎骨”,释放出更多的“子球”——中子。这些新产生的中子,就如同被母球激发的小分身,带着巨大的能量,迫不及待地朝着周围其他的铀原子飞驰而去,继续展开撞击。
每一次撞击,都像是台球碰撞时的清脆声响,引发连锁反应。
越来越多的铀原子被卷入这场疯狂的对撞之中,无数的中子四处横飞,整个过程就像台球桌上的球越来越多,碰撞越来越密集,能量在这不断的撞击中呈指数级增长。
而这源源不断释放的能量,便是原子弹爆炸时那毁天灭地力量的来源 ,一场微观世界里的台球风暴,造就了宏观世界的震撼奇观。
终于,苏俊结束了漫长的阐述,最后总结道:“这便是我基于现有理论,对原子弹链式反应的猜想。”
马丁教授彻底被折服了。在苏俊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面前,他感觉自己的思维仿佛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完全跟不上苏俊跳跃的思路。
此刻,马丁教授的内心被敬佩之情填得满满当当。
在苏俊掀起的这场思维风暴里,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根本无法与苏俊并驾齐驱。
于是,他心甘情愿地担当起忠实记录者的角色,借助柏西文的翻译,将苏俊那些堪称石破天惊的想法,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深恐有所遗漏。
紧接着,苏俊的话题转入了“时间膨胀”。他将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中的部分内容娓娓道来,对于“尺缩效应”等概念,只是简要提及,点到为止。
演讲继续推进,苏俊开始阐述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
当涉及水星进动、黑洞(蹋星)、(史瓦西半经)“视界”事件、引力波等前沿且复杂的概念时,柏西文也找不到合适的法文对应词汇,只能采用音译的方式传达给马丁教授。
而马丁教授始终全神贯注,不停地奋笔疾书,一心做好这个记录者。
这场时长长达两个小时的精彩演讲,在苏俊深深鞠躬,诚恳说出“谢谢大家”后圆满落幕。
谁都未曾料到,马丁教授随后将自己的记录稿,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一经刊发,瞬间在整个物理学界掀起了惊涛骇浪。
爱因斯坦本人也对苏俊的见解,大为赞赏,这让他一扫此前诸如“中国人没有逻辑思维,没有数学天赋,他们勤劳,但很迟钝”
“中国人肮脏,智力低劣,麻木迟钝,像牲畜一样”
“中国女人毫无魅力可言,中国孩子毫无活力、呆头呆脑”
“中国人像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任劳任怨却麻木不仁,看上去比较肮脏,缺乏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等表述所体现出的偏见。
他还曾对中国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蹲在地上吃饭表示不理解和贬低,将其形容为“就像欧洲人在丛林中解手一样低等” 。但他却称苏俊是世界上最懂相对论的人。
(注释:需说明一下的是,爱因斯坦日记中这些言论,反映出当时西方社会存在的对华人有一些偏见,这并非全面客观的认知,不能代表爱因斯坦对全体中国人的完整看法,也不能掩盖他在科学领域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同时,我们应该以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交流与碰撞 。)
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给罗斯福总统写信,提议研究原子弹时。信中的内容大多引用了苏俊此次演讲中的观点,不过这些都已是后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