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左传游记 > 第35章 山地河川汇,桓公十七年

左传游记 第35章 山地河川汇,桓公十七年

作者:酸辣茄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4 01:54:02 来源:小说旗

大自然,是充满各式各样美丽的“因子”,并且是值得人们心生敬畏的一个大的“集合体”。

而在这之中,山地、河流、江河湖海、湿地、草原、森林、冰川、火山熔岩,乃至是…这地球的每一处自然风光。

它们…都有自己独到的“特色”,也在各自特定的条件下演化了成千上万年,从而就像春夏秋冬一样,在整个大自然中有着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地位。

大自然的美丽,值得我们去记录。

同时,也值得我们去守护。

维持好一方土地的生态平衡,守护好一方土地原本的生态环境,并促使其不断繁荣发展。

这不仅对我们当下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与此同时,懂得珍惜与节约大自然的宝贵资源,并将其合理使用,维持其永续发展,是人类在与大自然漫长的“斗争”与“磨合”中,所学习到的宝贵的经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

相反,现在的人们,伴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也在积极践行着环境保护的行动,为维护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到这里,其实人类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对大自然各路风光的游历与记录之旅了。

早在新石期时期,彼时的人类就已经学会将洞穴岩壁,还有各式打制与磨制石器等作为背景,并在上面进行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绘制多种多样的图案。

而这些图案,除了取材自他们日常的狩猎与采集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外。

更多的,则是以山川河流为背景的自然风光。

虽然,对于这一方面的细节刻画与整体布局来看,当时的人们的审美与艺术创作能力,与现代人相比,显然是有一定的“差距”和“距离”的。

但是,这一系列情况的出现,也恰恰佐证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在生产与生活等活动中,有了自发对大自然进行探索,还有对大自然中的各式各样的风景与风光进行记录的意识。

等到了部族部落社会,此时的人们,由于已经初步学会了刀耕火种、农垦,还有畜牧等全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生活地点也相对固定了下来,并且还根据当地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建造了形态各异的方屋。

所以,此时人们的手工艺品,诸如陶器与玉器等用于祭祀和生活的物品,上面雕刻与绘画内容的样式,除了继承前人之遗存外,取材自各部落的图腾外,关于山川河流等大自然背景的选材表现方式上,有了更多的创新。

就比如说,在不同地区生活着的人们,会根据当地的地形与气候,选择不同种类的自然风物进行组合搭配,以更好的映衬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还有内涵象征。

这一点,其实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有着一定的相通与相近之处的。

只不过,由于这一时期人们的信仰与祭祀占卜的气息十分“浓厚”。

所以,在这一时期有关山河湖海的大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创作,仍然像先前一样有些许抽象。

据说,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已经有了对于记录山河湖海等自然地理风光知识的专业书籍。

不过…其真实性,仍有待考证。

到了后来,当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时候,在经过成百上千年大自然的探索与相关知识的“熏陶”之下,对于与各式各样大自然的风光,还有地理环境与地质现象解释的地理学领域,已经开始由原来的萌芽懵懂阶段,转而向高速发展且专业化的阶段发展。

与此同时,原先根本没有名字的山川河流,草原湖泊,还有其他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此时也都有了人类所“赐予”的名字。

在华夏神州地区,早在夏、商、西周时期,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疆域领土的不断扩大,还有对边境地区的探索。

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就已经有了对地理环境的记录相对成熟的文字内容与着作典籍。

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先秦时代,对于山川河流等地理环境的记录与探索领域。

相较于之前,它们的体系更加成熟,且趋于完整化,与后世有关地理地质,还有环境与生态学等领域相“接轨”,并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除了《山海经》这样的“旷世之作”外。

先秦时期,还有诸如等涉及山川河流等自然与人文风光,还有地理环境的着作典籍。

再到了后来,伴随着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领域,也不再再是像原先那般讲各种知识混为一谈,成为整体。

反而,在这一时期的相关领域的内容,开始有了精细化与区块化的倾向。

就比如说,原先将山川河流等一系列自然风光和地理知识汇集在一起的着作典籍,此刻便开始转向了以研究江河湖海、峰峪岭巉、花草鸟兽等专业化自然地理地质与生态环境,并且和先前一样有了不少的代表着作。

而在这之中,热爱探索祖国大好河山,立志于祖国自然地理环境研究的历朝仁人志士们,对此功不可没。

而且,在这一时期记录边疆与国外地理环境的有志之士,对此也是有着巨大的贡献。

与之相对应脍炙人口的书籍,就比如说有郦道元所着的《水经注》、徐霞客所着的《徐霞客游记》、北宋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

除此之外,还有《太平寰宇记》、《广志绎》、《禹贡》、《通鉴地理通释》、《大唐西域记》、《临安三志》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着作。

至于记录地方上的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的着作,这更是多到数不胜数。

同一时期,与华夏神州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相反。

早期的欧洲,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破碎”,再加上地形的相对崎岖,通过陆路进行沟通交流,显然不太现实。

于是乎,在那时候,那里的人们,很早便开启了对水路的探索。

至于像造船业、指南针、罗盘,还有其他像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发明、吸收外来文化帮助其解决相应问题的对应领域的研究,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可以说,水路与海上航线,贯穿了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还有中古时期与中世纪的历史。

而在那个时候,与华夏神州对于广袤土地间自由奔走,并开启山川河流的探索之旅。

或者是像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中对于周边地区直接探索和记录方式不同。

在欧洲,像自然地理环境的发掘与探索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水路还有海上航行。

像新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证明,新大陆的发现等诸多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实都离不开水路与海上航行。

甚至,在进入“海权”时代,战争双方关注的焦点往往不在陆路,反而是在海域的控制权上。

至于像维京海盗等一系列海洋强盗霸主,也在欧洲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并且,如果你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欧洲的小说和戏剧的文学着作,很多都以航海和海上生活作为题材。

相关地理学着作,很多也都是以海洋为背景的。

而航海图以及其他海上领域获得巨大突破的成果,其实大部分都是在欧洲人的探索之下所取得的,这一点我们不容否认。

但是,唯有虚心学习和自强自立,才是成长与成功的必经之路。

虽说,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伴随着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诞生了诸如火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

与此同时,伴随着汽油、电力等新型能源的出现,他们也和那些新式交通工具一样,便利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交流与探索,与人们一起探索大自然之中的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

只不过,像水路与海上航线,其“地位”与“热度”依旧不减,甚至一度还与这些新兴交通工具“肩并肩”。

在这个时候,由于在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科技大发展、启蒙运动等诸多思想解放运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

此时欧洲人们的思想,也逐渐打破了原先教会教廷的“封锁”,开始崇尚自由,并以此为“契机”,开启了对各大领域知识的渴求与探索。

至于山川河流等方面地理环境领域的“认识”,那更是不在话下。

但是,由于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开采,还有对大自然的破坏与污染,对自然环境实际上都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好在,人们及时的认识到了污染环境的严重后果,并开始积极的环境治理。

时至今日,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立的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而相关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较大的成就。

至于像除华夏神州与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以及其他在地球上的广大地区,它们都因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多种多样的文明与文化。

并且,也和华夏神州与欧洲等地一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吸引了许多游客的观光与游览。

从古至今,在中国,有许许多多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有关自然环境且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就比如说唐张志和 《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此之外,还有唐刘禹锡《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杜甫《望岳》中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至于《春夜喜雨》、《四时田园杂兴》、《惠崇春江晚景》、《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它们也都是这一领域脍炙人口的着名古诗词。

这些诗词与诗句,都充分体现了诗人词人的文学天赋与素养,通过情景交融等一系列手法,在描绘美丽的意象的同时,也抒发了自身内心中的情感,让读者读后回味悠长。

而像外国也有许许多多的小说家、诗人歌者,还有戏曲家等等艺术大师。

他们也用他们生动且灵活的文笔,为读者描绘了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让读者心驰神往。

同时,他们也借人与自然这一话题,给予读者较多的启迪与启示。

话说,王嘉这小子,他几日的学习研究的项目,也由原先的花草鸟兽,转移到了他老师左丘明丘明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山川河湖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知识。

“呼…”

“前几日重温了一下现代版的《山海经》,再与左明先生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原书一对比,才发现原来这个时候这本书的内容这么杂乱无章,且缺少了不少的内容。”

“看来,《山海经》这本书的作者并非一人,而是前前后后有许多人都参与了这本书的编写工作。”

“至于其整理与编排工作,我想…也是由后继之人来做的吧。”

想到这儿,只见他呆愣了一小会儿,然后便继续想道。

“呃…”

“话说,老师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动植物的知识我已经全部了解。”

“只是…就是在这一时期的与山川河流有关的自然地理知识,又会是怎样的呢?”

“还是和以前一样,先收集、阅读并整理相关诸多典籍的知识吧。”

“之后,若是遇到什么难题,也可以像先前一样求助我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左丘明丘明先生。”

“这样,也好…”

“好…就这么干!”

想到这儿,只见王嘉重复先前的操作,在与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在书库整理对应区域的竹简卷帛时,特意留心并收集起来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阅读并整理相关知识。

虽说,经过他自己的一番努力,他成功的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

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疑难问题,需要向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进行请教。

好在,通过不断的翻阅相应的书籍寻找相关知识,并且经过实地的考察与记录。

最终,他的疑惑得以全部解决。

在此之余,他也将关键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原先准备的小竹简与小册子中,方便他日后回到现代之后,与现代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比对。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桓公第十七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桓公第十七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桓公第十七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在这一年,和鲁桓公执政的其他年份一样,同样都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在这一年正月丙辰的时候,鲁桓公与齐襄公、纪侯相会,在黄地结盟。

紧接着二月丙午之时,鲁桓公与邾仪父相会,在趡地交战。

到了夏天丙午时分,与齐国的军队在奚地交战。

然后,六月丁丑的时候,蔡桓侯封人去世。

直到秋天八月份的时候,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

癸已时分,正式安葬蔡桓侯。

与此同时,与宋国人、卫国人一起攻打邾国。

最后,在冬天十月朔时分,还发生了日食这一怪异的自然现象。

话说,就在鲁桓公执政第十七年的时候,王嘉这小子,来到了黄地这个地方。

望着四周的环境,王嘉感到有些许陌生。

但是很快,他便意识到了什么特殊的情况。

于是乎,他一边小心翼翼的边走边探索四周,一边在心里暗想道。

“咦?!这里的风景,和我之前在曹国曹地所见到的景色完全不一样耶,给人一种陌生的感觉。”

(疑惑的)“难道说,我…这是来到了新地方?”

“好像这话并没有什么错,毕竟四周的一草一木看着有些许陌生,不像我之前常去的地方。”

想到这儿,只见王嘉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掰了掰自己的手指头,再度暗想道。

“嗯,我记得依据原书记载,这片土地的名叫好像叫黄地。”

“管他呢,是什么地方暂时不重要。”

“重要时,每当我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在那里一定会有大事发生。”

“像现在这个地方,也一定不例外。”

“我想想…”

“我可以放心的拍胸脯说,在这相对宽敞且广旷的地方,除了规模相对较大或较小的地区战争外,像结盟与议会之事,发生概十之**。”

“毕竟,这可是这一时期的‘传统艺能’啊!”

“嘿嘿…”

此刻,正当王嘉在自故自的沾沾自喜的时候。

突然,在离他不远处的地方,似乎有什么较大的动静。

(警觉的)“嗯?!”

“在离我不远处的地方,好像有什么大事发生。”

“走吧,去看看去。”

哒哒哒…

咚咚咚咚…

于是乎,伴随着一阵又一阵清脆的脚步声,只见王嘉顺势便小心翼翼的朝动静发出之地移去,想要对那里发生的事情一睹为快。

果不其然,在离相应地点还有一般距离的时候,他便看见了迎风招展的旗帜,还有列队的士兵与大臣。

一开始,他还有些懵懂。

直到后来,他才认清了这一切。

“这些旗帜,好像除了鲁国的军旗外,就是齐国与纪国的旗子了。”

“难道说…鲁国的国君,此刻正与齐国和纪国的国君在这里开会,或者是结盟?”

“而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似乎是为了什么了?”

此时,王嘉越想,便越发的困惑。

索性,他便扶颔沉思了起来。

然而,就在此时,一阵熟悉的交谈声,还有那爽朗的笑声,一下子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他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定睛一看,只见这鲁桓公此刻一边举杯邀请这齐襄还有纪侯共饮,一边笑着聊着接下来的话题。

“啊哈哈哈哈哈…”

“我等此时在此相聚,本来就是一种缘分。”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寡人叫吕君与纪侯你们二位国君前来,本意其实就是想要调和一下二位国君所辖齐邦与纪地的关系,哈哈哈…”

“毕竟,以和为贵嘛。”

“现在这个时候,你看你们齐纪二国,若是能够和平相处,各取所需,那在这‘弱肉强食’且‘群雄逐鹿’的时代,也不失为一计良策啊!”

“当然啦,寡人代表鲁国,与二位国君所辖之齐国与纪国结盟,也是为了咱们三国间长久和平的事情着想呀。”

“来,这杯香醇的美酒,寡人敬你们。”

“干!”

话音刚落,只见这鲁桓公二话不说便命人为自己,还有这齐襄公吕君和纪侯面前的酒爵里斟满了美酒,然后连忙举起酒杯向他们示意,挽袖掩面,想要将杯中的美酒一饮而尽。

而齐襄公见状,也是连忙起身,举起盛满美酒的酒爵,想要回个礼。

至于纪侯嘛…他先是愣了一下神,然后也连忙大笑几声,起声举杯想要像齐襄公一般回礼。

之后,只见齐襄公吕君捋了捋嘴角上的胡须,紧接着这鲁桓公看了几眼,然后便问道。

“我说允君啊,你不辞辛劳大老远的把我们叫来,想必…除了这件事,还有其他的目的吧。”

听完齐襄公如此之言,在一旁的纪侯也连忙点头示意,同时朝鲁桓公看去。

与此同时,这鲁桓公见时机正好,便向他们商议了有关对付卫国的相关事宜。

而在一旁暗中围观着的王嘉,此刻便再度暗想道。

“果然啊果然,像诸侯国间结盟和议会这样的活动,目的绝不仅仅只有调和矛盾这么简单。”

“在这之中,多多少少会掺杂着其他的利益。”

“凭我这么些日子的观察,可以发现,在这一群雄并起纷争的年代,结盟与开会商议,是在早期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壮大自身实力还有解决矛盾的重要方式。”

“只是…我很好奇,这鲁桓公为什么想要在这一时刻与齐襄公还有纪国结盟,然后去一同对付这卫国。”

“难道说,是出于什么现实的需要,抵御卫国与其他诸侯国结盟所带来的巨大隐患。”

“还是说…是因为两国的私人恩怨呢?”

带着这个疑问,紧接着…王嘉便亲眼见证了鲁桓公与邾仪父在趡地结盟的仪式。

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重申过去在蔑地的盟约。

面对这对“老相好”,对于他们鲁邾二国在动荡不安的世间能够维持如此长久的友好关系,他觉得这份“友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移。

夏天的时候,鲁国与齐国的军队在奚地交战,是因为在边境有了冲突。

当时齐国的军队入侵了鲁国的边境,守卫边境的官吏来报告。

鲁桓公在见到这一情况后,便不紧不慢的说道。

“边境上的事情,谨慎的守卫自己的一方,而防备意外的事情发生。”

“咱们,姑且尽自己的力量防备就是了。”

“有外**队入侵就与他战斗,又何必请示呢?”

眼见这一生动情形的王嘉,紧接着在想到战场那激烈厮杀的情景时,便自顾自的感慨道。

“唉…”

“有的时候,国与国之间,会因为一些利益而爆发冲突,这是在所难免的。”

“只不过,守正自己的本心,不做那些有悖常理与道德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

“桓公说的好哇,既然有强敌来犯,又要通过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来赶走他们,消灭他们邪恶的企图。”

“同时,守正自己的本心,有原则有道义,想来想要在这乱世之中站稳脚跟,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与之相反,这齐襄公明明本来在先前就与鲁桓公和纪侯结盟,没想到这么快便又命人在这鲁国的边境上闹事,显然是毫无诚信。”

“对于这样不守信用的国君,也难怪他接下来的计策会出现连续失误,从而最终导致他葬送了国君的生涯,并且深陷权力纷争的‘深渊漩涡’之中,足以让人引起警示。”

与此同时,蔡国的国君蔡桓侯去世了,蔡国人把蔡季从陈国召回。

紧接着,在秋天时分,蔡季从陈国回到了这蔡国,蔡国人对他非常推崇嘉赏。

对于这件事情,王嘉也是有感而发。

“从古至今,全天下的老百姓,其实并不在乎执政的是谁或者是什么政权。”

“他们更重视的,其实是对于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还有一位仁德且高尚君王的合理统治。”

“如果说一个国家,能够在贤明君主开明的政策下获得繁荣的发展。”

“我想…在这个国家中的国民,大概率也一定会是十分幸福的。”

“至于这蔡季,或许就是蔡国人心目中贤明君王的‘继承人’。”

“相信,如果在他的带领下,或许这蔡国能够迎来繁盛的一天。”

至于攻打邾国之事,是宋国的意愿。

对于这件事情,王嘉有所感概。

“或许这宋国与鲁国就是‘世仇’吧,老是和它‘唱反调’。”

“不对…我现在倒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年鲁桓公经常邀请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商议并且结盟。”

“原来,是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好对付这些‘图谋不轨’的家伙们啊。”

再然后,又过了一些时日。

眼见,在冬天十月朔时,发生了日食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

虽说,在之前,也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但是,其次数之稀少,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罕见了。

然而,《春秋》这部书里,并没有记载具体的日子,这是史官的失职。

天子设有日官,诸侯设有日御。

日官的地位与卿相当,职掌推算历象,这是合乎周礼的。

日御及时把日官推定的日历,在朝廷上授给百官。

起初,郑庄公准备任命高渠弥为卿,郑昭公厌恶高渠弥,坚持劝阻,郑庄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直到后来,郑昭公即位后,这高渠弥害怕郑昭公会杀死自己。

于是乎,在辛卯之时,他便秘密的杀害了郑昭公而立公子们亹为君。

君子说昭公对他所厌恶的人称得上十分了解。

公子达说:“高伯恐怕难逃被屠戮的下场吧,他报复怨仇太过分了。”

至于王嘉呢,他是这么认为的。

“世人都说,这‘伴君如伴虎’。”

“然而…殊不知,这君王自身的‘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制于他的权臣。”

“这就不得不说,‘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句话了。”

“要想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固,又要提防周围的一切,尤其是自己最亲信的大臣。”

“因为,最有可能发生叛变并且对自己产生危害的,或许就是他们了。”

“外敌不可怕,可怕的是内部出现了矛盾。”

“所以说,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忽视在身边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直到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它的影响,在实际上已经非常巨大,且对自己开始产生较大的影响了。”

“所以说,在这事件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与制定的计划的一下步作出选择的时候,都请务必要小心谨慎。”

“只有这样,才能不会轻易的陷入相对被动的境地,从而获得较大的主动权。”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到了后来,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桓公第十八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