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左传游记 > 第42章 军事攻防纪,庄公第六年

左传游记 第42章 军事攻防纪,庄公第六年

作者:酸辣茄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4 01:54:02 来源:小说旗

有的时候,战斗与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

相反,学会战略性“防御”,并且在这之中伺机找准敌人与敌军的弱点,然后“一击必杀”,也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策略之一。

不过呢,相比之下,也不能一味的只采取“防御”与“退让”手段,既要留给自己与我方足够多的时间,同时也不能给敌人过度“喘息”的机会。

由此可见,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这两大战场上的主要行动以及相关主动性的策略,是战争之中的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至于这二者,其实在战场之中也是发挥着“相辅相成”的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这二者之间,如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搭配,互有取舍,就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如果说不能够很好的调整若二者之间彼此的关系,自然也就发挥不出他们应有的效能,从而导致“功亏一篑”了。

当然啦,除去这两种比较大因素之外,地形地势、战术策略、兵法计谋、用兵时机、排兵布阵以及天气状况等一系列“天时地利人和”等要素,也是能够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一环,缺一不可。

只不过…这些内容,相比之下,其实都是一些题外话与身后之事了,需要日后细细道来,呵呵…

说句实在话,在这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除了和平交流与交往这类可以在漫长的时光里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往来,并且可以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之外。

像战争这类较为“暴力”的方法,虽然在现在崇尚和平年代的人们颇为敏感与闭之不谈。

但是,在实际上,它却如“催化剂”一般,为各国文明交流与交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在这之中,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有关主动突击与被动防御的战争,自然也是“数不胜数”。

在此之中,我们不单单可以学习到相应的军事策略,还可以从中体悟到一系列相关道理。

战争的策略,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历史之中的一个重要的“副产物”。

早在人类文明还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原始部落时期…

那时候的人们,除了进行早期的畜牧和种植业工作之外,在进行渔猎采集等活动的时候,就会根据地形以及气候,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至于在狩猎不同体型的猎物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会有目的、有组织的组成规模不一的小队,以便进行包抄围攻,提高狩猎的成功率。

此外,体力消耗、奔走与闪躲、还有将自己隐藏起来与伺机而动等很简单动作,在日后漫长且复杂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现实变化中,也逐步转化成了持久战、游击战、闪电战、防御战、突围战、埋伏战等一系列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的策略。

这么说吧,虽说后世因为在地形、气候、战争局势以及社会环境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其作战策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还根据实际情况衍生出了不同的种类。

但是…有一说一,这些战略性攻击与战略性防御等一系列策略,归根结底,实际上都来源于人们的狩猎与早期战争的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它对后世人们发展出相对完备的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体系,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到了后来,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时候,伴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更,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与政治历史大环境的“剧烈”变化。

而且…伴随着政治策略的不断复杂化与体系化发展,相应的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等战争策略,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并且,基于不同种类的冷兵器与后来热兵器的出现。

相应的,以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为主的战争策略,也因为这一系列因素的变革,而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在华夏神州地区,早在夏商西周时期,那时候在高层建筑之上的掌权者,实际上就已经明白了正确发挥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的重要性。

直到后来,到了秦汉与唐宋元明清时期,以及中间所经历的许多朝代,也都深知这一道理。

他们除了重视内政外交等方面的建设以外,对于军队策略以及军队的建设,也是非常关注的。

当然…历史之上那些发生过的有名的历史事件,比如说商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及在这之中还有后世发生的许许多多历史事件,我无不在佐证这一点。

同时,也给当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们莫大的经验与教训。

在此之余,除了先秦时期的吟诵以外,像汉代的赋 、 明清时期的小说 、唐代的诗歌 、宋代的词、 元代的曲,其实也都生动记录了这一系列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艺术化成果。

至于不同时代的兵法大师与出身行估的将领士卒,也都将这些内容作为生动的事例,记录在他们所着的着名兵法书籍中,加以参照和比较,并总结出相应的经验与结论来,以供世人学习。

可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其实人们对于以攻击与防御为主,并衍生出诸多“分支”的战争策略,都经历了一个实践与经验总结的阶段,还有反思比较的过程。

在同时期的西方奴隶社会与封建中世纪社会时期,早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那时候的军队,就已经懂得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等策略。

就比如说,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士兵在战争的时候都会自备盾牌与武器。

此外,他们也和世界上其他文明与民族一样,会利用盾牌的防御性,来组成不同的阵列,以达到防御的效果。

而且,面对相对低矮且防御性不高的城墙,他们还会积极转变策略,变防为攻,将各自的盾牌叠加起来,组成一个攻城阵列。

此外,在防御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伸出长矛来实行反击,并且搭配当时不同的武器来进行近距离或者远距离战斗。

这样的话…攻防兼备,也是堪称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所出现的较为合适的战略方法了。

直到后来,伴随着骑兵、弓箭手、弓弩手、火枪手等一系列新兴兵种的出现,以攻击策略与防御策略为主的一系列战争策略,也在不同的历史、社会,与自然环境等条件下,有了新的变化。

最具代表性的,就比如说像骑兵在前、步兵在后的冲锋突围策略;步兵在前、弓箭手在后的相互搭配;前方掩护、后方远距离攻击的策略,还有以列队三段式为主攻击的“排抢”打法、战壕攻势,以及其他许多种类的攻击与防御相互配合的策略。

紧接着,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时候,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变革。

更为厉害且高科技的武器被生产出来,并投入到战争于之中。

由此…出于当时对于现实条件的考虑,一些更为先进且处在前沿理念的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策略,也是在历史长河之中“大放异彩”。

时至今日,由于国际社会与局势的进一步变化,相应的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等诸多策略,比较先前有了巨大的变动,并且在原先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发展。

至于人们呢,相信也是大多都赞同“和平与交流”这一重要理念的。

在这一时刻,以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为主的行动策略,也在新的时代下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且一直在发挥着它们应有的作用。

在这广袤的世界土地上,除了华夏神州与西方世界以外。

像亚洲其他地区、大洋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南极洲、北极洲,以及其他一系列区域。

那里的各大文明、各大民族、各大国家,其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本国本民族本文明特色的战争策略史,并且在世界战争策略史上都“异彩纷呈”,成为七大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实际上,也都借着在塞外征战与战争场面为主要背景与题材,书写出了有关战争策略的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既可以从中体悟到诗人词人那精湛扎实的文学功底,还有他们笔下细致入微的描绘。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真挚的情感,并且对此有了一系列的“共鸣”。

除了华夏神州,在国外许多地区的作家、诗人歌者、剧作家、舞蹈家以及其他一系列从事文艺行业的工作者,他们都曾创作过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并在这之中,尝试再现当年的战争策略与经验等内容。

然而他们最根本的目的,除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借此来警示人们,让人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并引发对此的强烈思考。

话说王嘉这小子,这几天他研究与学习内容的主题,再一次的发生了转移,向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以战略攻击战略防御为主的战争策略靠近。

“话说回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是国内还是国外,其实各自之间,都有一段漫长的战争发展史。”

“而在这之中以战略攻击与战略防御为主的战争策略,在这之中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可以说是对于当时的战争场景的一种‘记录’与‘映射’。”

“这国内与国外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战争策略,其实我在大学研读的时候,通过在图书馆里阅读相应的书籍,记录关键问题,并请教我的老师教授,以及我的那些同系师兄妹们答疑解惑等一系列方式,实际上就已经是理解的差不多了。”

“但是…我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与进攻和防御有关的战争策略,我对此的了解还是没有那么的‘深入’。”

“那么…如此说来,我就又要像之前那样,在于我的师哥师姐在书库工作的时候,偷偷查阅相应的书籍,并记录下相应的内容,你获得其中的知识。”

“想来…其实也并不难嘛,毕竟我已经做这个工作有许多日子了。”

“我相信我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以及我的那些师哥师姐们,在之后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会耐心主动的为我答疑解惑。”

“也是…还在等什么呢?”

“那么…就赶快行动起来吧!”

于是乎,在思索片刻之后,王嘉这小子,就又像往常那样怀揣着饱满的热情与激情,投入到他的工作之中了。

当然啦。和先前一样。

在这之中,仍然有一小部分“疑难杂症”和“怅惘之惑”之类的困难问题,需要向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进行请教,从而答疑解惑。

于是乎,他在这之后,便像以前一样虚心的向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求教,并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见解。

而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也在那一刻都很负责,尽心尽力为他答疑解惑。

好在,通过不断的翻阅相应的书籍寻找相关知识,并且经过论证分析、实践理解与相应的思维发展与扩展。

最终,他的疑惑得以全部解决。

在此之余,他也将关键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原先准备的小竹简与小册子中,方便他日后回到现代之后,与现代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比对。

在这之中,当王嘉看到书籍中所记载的生动事例,以及亲自身处战场之中亲身体验后,他不仅为此感到大为吃惊与震撼。

“果然啊…果然…”

“今日一见,所言不虚呐…”

“古人,真诚不欺我呀!”

“那么…学生王嘉,在此就先谢过老师与师哥师姐们了。”

“哈哈哈哈哈…”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庄公第六年事件的相关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庄公第五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庄公第六年的世界。

说来也怪,在这鲁庄公执政第六年的时候,相比于鲁庄公之前执政的年份,这一年各大诸侯国间政局的变动,以及自然灾害,都是空前“剧烈”。

六年春,周历正月之时,周朝的小官子突救援卫国。

紧接着,到了夏天六月的时候,卫惠公朔回到卫国。

再然后,秋天的时候。鲁庄公从攻打卫国的战役回国。

与此同时,国内发生的螟灾。

最后,进入这冬季之时,齐国人来到鲁国归还卫国的俘虏。

且说,在这鲁庄公执政第六年的春天,在这周王室的宫殿内,只见这得知卫国相应情况的周朝小官吏,那一边与宫中之人交谈,一边商讨着驰援卫国的计划。

“你说…最近这卫国,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得,大人我就这么挑明的跟你说吧,这魏国的国内啊,现在可是六神无主,已经是出现了比较大的祸患啦。”

“现在呀,这卫国的上下百姓们,就祈求着能有位‘救世主’,来拯救他们的国家啊。”

(点了点头)“哦?!原来…是这样啊。”

“看来…现在情况紧急,必须得抓紧时间行动了,不能错过关键的时机!”

“我等现在,急需披一路人马,去弛援这卫国。”

“可是…这…”

“什么这不这的,我已经将此事上书给天子了,并且还得到了相应的许可。”

“等着吧,我去去就回!”

正当这周朝小官吏与宫中之人谈罢,准备着衣备铠行动之时。

他们先前的对话,此时此刻也早已进入到了王嘉的耳朵里。

“呃…”

“虽说前几次,还有些不习惯,但现在已经算是完全适应了。”

“看他们的样子,以及他们先前所说的话,再结合我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所着的《左氏春秋》记载中我提到的内容,大概率是周朝小官准备代表周王室出兵救援卫国。”

等到这儿,只见他乌黑的眼珠子滴溜的转了几下,然后便态度暗想道。

“看来…这卫国在于周王室的眼中,也算是有很重要的地位嘛。”

“不过有一说一,即使现在的周王室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至少在名义上是名正言顺,而且也能根据对应的事件够做出相应的反应与行动。”

“这也就能够从侧面佐证出,周王室至少在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的。”

“只不过,若说这卫国,那可就实在太惨喽。”

“这卫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并且中间的时间跨度也算是相当长了。”

“早期的时候,政权还算稳定,但是到了这中期还有末期的时候,这国家的内乱,也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很难停歇了。”

“凭借我多年的历史经验,在这一时期国家所发生的重大祸患,无疑就是因为天灾**,还有内外因等因素所致。”

“这个天灾,尚且在这一时期没有办法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至于这内忧以及外患,其实痣在发生早期的时候,如果能够找到其‘根源’与‘苗头’的话,其实也算是非常好解决的。”

“但是…一旦重要时机过去,也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那么…它也就成了一种‘顽瘴痼疾’,令人难以‘挣脱’。”

“我听说呀,这卫国的国君,有好几任,要不就是逃亡在外,要不就是在位期间遭人陷害。”

“也许…就像犯错误一样,真的应该仔细的思考一下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只抓表面功夫,雨过地皮湿。”

“这卫国现在俨然成为了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眼中的‘焦点’。这显然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会给他们带来许许多多必要的‘麻烦’。”

“自家的事情,往往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才最为让人安心。”

“如果说一味的受到别人的‘牵制’,并且没有强有力的支持,那么想必眼下的境况,大概率不会太好。”

“所以说,无论何时让国家强大,不至于受限于内部和外部的危机,这才是一国之‘正道’啊!”

“唉…”

想到这儿,只见王嘉抬头看了看天空,然后便叹息一声。

紧接着,到了夏天的时候。

话这卫国的国君卫侯朔卫惠公,自打桓公十六年逃亡到了齐国,时至今日方才才回到了国内。

这一路上的艰辛与遭遇,或许只有他心里最清楚。

紧接着,当他一回到国内的时候,他便将公子黔牟放逐到了周地,把卫国大夫宁跪放逐到了秦国,并暗中派人杀死左公子泄与右公子职。

在这一系列操作进行完了之后,他才安心的即这国君之位。

对于这件事情,君子认为二公子立黔牟为国君缺乏了周到的考虑。

凡能对巩固自己地位的人,一定要周密的审视它的各个方面,然后采取不偏不倚,且兼顾本末的适当主张。

不了解他的根本,不考虑他的行为作风;知道他的根本深厚,却没有枝叶辅助相衬托,也不勉强拥立。

而《诗》这本书中,对此的评价是“本枝俱茂,百世昌茂。”

至于王嘉这小子,这次也是颇有一番自己的评论。

“其实啊,人最怕的就是猜忌,猜忌自己身边的人,不分青红皂白,把忠诚于自己的人视为敌人,连同那反对者一般全部处置掉,这样才能安心。”

“试问,如果说这么做的话,即使是对自己再忠实的臣子,难道都能够死心塌地的敢为自己卖命吗?”

“话又说回来,人心…其实是最难‘揣测’的。”

“毕竟…俗话说的好‘万物皆有灵,而人心俱难测’。”

“即便你花费了一定的精力,通过对于他日常行为的观察,了解到他了的这一切。”

“但是,你敢保证?”

“他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刻意在掩饰他的‘真面目’吗?”

“而且就算是你能够发现他的‘真面目’,并在表面上准备采取不偏不倚的适当主张,暗地里却积极的筹备力量,想要将它铲除消灭掉。”

“然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最怕的一件事,莫过于就是在你准备的时候,你的对手其实也在暗中准备。”

“并且他准备的比你更‘充分’,准备的时间更早。”

“这样的话…纵使你有心,如果没有手下自己可以任用的亲信力量的话。”

“那恐怕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使自己一点点被对手所‘掌控’,进入一个相当被动局面。”

“这《诗》一书说的好啊,自己强大怎么能行?得要有一群和你志同道合,能够成大事的人来助你,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事业上的‘繁荣昌盛’。”

“基于这些原因,对于这‘君子难求,小人难防’之言,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许…越是思虑深重的人,他越容易露出‘破绽’。”

“相反…一个心思单纯,又不失在关键的时刻谨慎行事的人,也许往往比前面的人更容易能够保全自身,并且成就一番大事业。”

“唉…也许世间本身,就是这样变化无常。”

“如果没有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只是单枪匹马的话,想必我要成为一番大事业,的确是难度不小啊!”

在这之后不久,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移。

紧接着到了秋天的时候,当王嘉看到鲁庄公带着将领以及军队从攻打卫国的战役回国后。

他此刻的内心,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了。

然而…与此同时,这鲁国国内还发生了螟灾等一类的虫灾,从而导致粮食歉收。

看着那原本“富庶繁华”,却最终“颗粒无收”的土地,王嘉的内心,此刻更是有了一番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滋味。

“世人都说啊,‘生在帝王家,吃喝都不愁’。”

“可这农民和老百姓呢,哪能像他们一样有人供着养着?从古至今,难道不得依靠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活吗?”

“话说这农田的收成要好,平日里的生活也还算富足。”

“但是…若是像遇到了这螟灾这样的‘大灾之年’,粮食欠收,又要面对的官服的催税,那日子的确是过着非常贫苦,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

“今时今日不同往日,农民和广大劳苦百姓翻身做了主。”

“若是放在了这个时候,想必无论如何,这两大阶层之间,隔着如此厚的‘墙壁’,利益不同,又怎能互相彼此理解呢?”

“果真应了那张养浩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后…在冬天的时候,齐国人来到鲁国归还卫国的宝器,是由于听从了文姜夫人的请求。

见此情形,王嘉还夸她有些良心,也知道自己那些日子里的所作所为。

不过…对于她以及齐国的真实目的,其实在他的内心里,还是“存疑”的。

与此同时,楚文王征伐申国,路过了邓国。

邓国的国君邓祁侯见此情形,便对他的一众大臣们说到。

“哈哈哈哈哈…”

“话说赀君这孩子,他可是我的外甥啊。”

“难得他能路过我国,所以做舅舅的,寡人总想让他多留些时日。”

于是乎,在这之后,这邓祁侯便挽留楚文王,并设宴款待他。

但是,这骓甥、聃甥、养甥三人请求杀死楚文王。

但是呢,话传到这邓祁侯的耳朵里,他自然是不同意的。

介于此,三甥便再次提议道。

“君上,您一定要三思啊!”

“灭亡咱们邓国的,一定会是这个家伙。”

“如果不早些动手的话,大王您以后要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现在下手还来得及!下手吧,现在正是时候了。”

面对三甥如此说辞,还有他们急切的表情,这邓侯一时半会儿难以决断。

“如果真按你们这么说,照着你们这么做的话,那我铁定会‘臭名远扬’啊!”

“人们在谈论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将纷纷唾弃我,再也不参加我其余的宴会了。”

面对邓侯如此拿捏不定的样子,这三甥便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劝诫说。

“君上,如果您不听从臣等三人的话,那么社稷神灵就得不到祭祀,而君王哪里又有祭祀剩余的肉来供宾客呢?”

面对他们这般威胁态度,邓侯仍然不听。

结果,楚文王从申国回来的那一年,便举手投足攻打邓国。

在鲁庄公第十六年的时候,楚国再次攻打了邓国,灭亡了这邓国。

面对这一情形,王嘉免不了再度感慨道。

“唉…”

“我就说嘛,自古好人难当,忠臣难久留。”

“归根到底,还是这‘忠言逆耳’啊!”

“即便是自己的亲人,谁又敢保证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自己相做对呢?”

“真可谓…是人心难测啊。”

“这世上百关,无论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惧怕。”

“只不过,要是说到这亲情与内心这一‘关’,那可就难过喽。”

“有些时候…要想取得一番成就,避免即将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灾祸,自己就得行动,雷厉风行,果断一些,舍去一些‘杂念’,来助自己促成一番大事。”

“在这之中,有能够死心塌地的追随自己,并且能够在危机时刻出谋划策的忠臣,那可是相当难得的。”

“但是…如果自己在关键的时刻舍弃不了自己的‘凡俗杂念’,做不出正确的选择的话。”

“那么在这下一步,遭殃的很可能就会是自己。”

“唉…”

“也难怪这世间万物,唯情一关最难渡!”

“当自己的利益与亲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与亲人为敌吧。”

“毕竟不单单是在这个道德层面上,自己心里很难也过得去这一关。”

“所以说…在国家大义与私人恩怨一事上,你要做好‘分辨’才行啊!”

感慨良久,只见王嘉再度仰天长叹。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王嘉便进入了与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相关话题细致入微的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庄公第七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