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掌控全球语言,从做神棍开始 > 第12章 回归,重建

掌控全球语言,从做神棍开始 第12章 回归,重建

作者:石木中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4 10:07:42 来源:小说旗

山洪退去的第七日清晨,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老村长裹紧了身上那件破旧却洗得干净的棉袄,一步一步,缓缓登上临时营地的土坡。

他伫立在坡顶,目光深邃而凝重,望向远处那片被泥浆肆意涂抹得斑驳不堪的村落。

晨雾弥漫,像一层轻纱,将整个村子笼罩其中,祠堂残存的飞檐突兀地从雾霭中刺出,恰似一把折断的剑,诉说着曾经的沧桑与苦难。

“今日巳时三刻,东南风起。” 牛爱国不知何时来到了老村长身旁,他身上裹着王婶精心缝补过的旧棉袄,棉袄上的针脚密密麻麻,每一针都饱含着温暖。

此刻,他的睫毛上凝着一层薄薄的霜花,在微弱的晨光中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声音坚定而清晰地说道,“宜动土。”

三十几个青壮汉子早已在泥地上集合,他们不停地跺着脚,试图驱散身上的寒意,那跺脚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首充满力量的战歌。

脚边,铁锹和箩筐整齐地堆成了小山,在这清冷的晨光中,散发着坚韧的气息。

瘸腿张叔艰难地挪动着脚步,往手心呵了一大口热气,那热气瞬间在冷空气中化作一团白雾,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眷恋与不舍,喃喃说道:“祠堂东墙下还埋着我爹的烟袋锅,那可是他老人家一辈子的宝贝……”

“先救活人再顾死人!” 铁柱猛地把麻绳往肩头一甩,露出那只被泥石流残忍削去半截尾指的手,那残缺的手指仿佛在诉说着灾难的残酷。

他的眼神中透着果敢与坚毅,大声说道,“我家粮仓底下压着三石黍米,要是能刨出来,那可够咱们撑一阵子的!”

众人沿着泥浆冻结的田埂前行,每一步都迈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陷入那冰冷刺骨的泥沼之中。

牛爱国走着走着,脚下突然踩到了半截门匾,他下意识地低头看去,“耕读传家” 四个鎏金大字已然裂成两半,被冰碴子紧紧裹着,在这一片荒芜中,宛如一块风干的砚台,承载着往昔的荣耀与记忆。

当众人来到村口,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不禁屏住了呼吸,心中涌起一阵酸涩与震撼。

老槐树斜插在泥潭里,曾经繁茂的枝叶已不复存在,根系裸露在外,像一根根惨白的白骨,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王木匠看到这一幕,眼眶瞬间湿润,双腿一软,“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

他颤抖着双手,从树根缝隙里小心翼翼地抠出一个核桃木鲁班锁,那是他亲手给夭折的儿子做的周岁礼,此刻,这小小的鲁班锁承载着他无尽的思念与悲痛。

“分三队!” 老村长深吸一口气,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用手中的拐杖在泥地上用力划出一道道沟壑,声音洪亮而坚定地指挥着,“一队清主街,二队挖粮仓,三队……” 老人的声音突然哽住了,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停顿了片刻,才接着说道,“三队收拾祠堂。”

牛爱国毫不犹豫地跟着铁柱走向粮仓。

倒塌的梁柱横七竖八地交错在一起,形成了狰狞的爪牙,仿佛在阻挡着人们前行的脚步。

从梁柱的缝隙里,渗出一颗颗霉变的谷粒,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当铁锹重重地碰到仓门铁锁时,牛爱国的瞳孔骤然收缩,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预言画面:仓梁将在半刻钟后二次坍塌。

“等等!” 他眼疾手快,一把拽住铁柱的胳膊,神色焦急地说道,“用绳索从西北角吊起横梁。”

众人听了,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但看着牛爱国坚定的眼神,还是将信将疑地照做了。就在众人刚刚完成准备工作的瞬间,仓顶 “轰隆” 一声轰然塌落,扬起一片尘土,原本众人站立的位置,此刻已被碎木完全掩埋。

铁柱心有余悸地抹了一把冷汗,他望向牛爱国的眼神中,又一次充满了敬佩与感激,恭敬地对这个少年鞠了半躬。

正午时分,暖阳洒在大地上,却依旧驱不散空气中的寒意。

牛爱国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蹲在祠堂废墟前。

香案已经断成了三截,像是被命运无情地折断,而牛家老祖的画像却奇迹般地完好无损,只是画像上被泥浆染出了一道道斑驳的泪痕,仿佛老祖也在为这场灾难而悲痛落泪。

“东南角五步,地砖下。” 牛爱国突然开口,声音在这寂静的废墟中显得格外清晰。

正在清理碎瓦的汉子们听到这话,先是一愣,随即迅速循着他指的方向挖去。

没挖几下,竟然真的起出了一个密封的陶瓮。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陶瓮时,发现里面装着全村的族谱与地契,这可是村子的根啊!

老村长颤抖着双手,捧起陶瓮,眼眶湿润,声音也跟着颤抖起来:“光绪三年发大水时,先祖就是这般藏契书的……”

傍晚收工时,牛爱国早已精疲力竭,他的身体像是被抽干了所有力气,每走一步都显得无比沉重。

但他凭借着自己的预言能力,帮助村民们找到了七户人家的祖传器物,修正了三次危房清理路线,甚至还从鸡圈废墟里扒拉出一个完好的腌菜坛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发现,却给了村民们莫大的希望与慰藉。

临时灶台支在打谷场上,二十口铁锅整齐排列,锅里炖着热气腾腾的杂粮粥,那粥香弥漫在空气中,给这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一丝温暖。

女人们围在灶台边,将从废墟里抢救出的腊肉切成薄如蝉翼的片,每一片都切得极为用心。王婶更是惊喜地翻出了半罐发潮的野山椒,那野山椒的味道,瞬间勾起了大家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爱国,尝尝这个。” 张寡妇微笑着递来竹筒饭,竹筒饭里的糯米晶莹剔透,还掺着新采的松茸,那香气扑鼻而来,“我家地窖居然没塌,存着的山货够吃半月,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牛爱国接过竹筒饭,轻轻咬了一口,那略带霉味的陈米在口中散开,却让他感受到了满满的温暖与力量。耳畔,是叮叮当当的修缮声,那声音仿佛是一首希望的乐章。

铁柱带着人正奋力重立起第一根房梁,他们喊着号子,每一声都充满了力量。几个半大孩子像欢快的小松鼠,在人群中穿梭着递工具,就连调皮的狗剩,也抱着比自己还高的竹筐,努力地运着碎瓦,那小小的身影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暮色渐渐降临,天边被染成了橙红色,二十盏桐油灯在废墟上依次亮起,那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村民们疲惫却又充满希望的脸庞。

女人们就着火光,认真地缝补着被褥,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老村长蘸着泥水,在石板上仔细地勾画着重建图纸,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村子未来的模样。

村民们纷纷摩拳擦掌,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全身心地投入到村子的重建工作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扛着沉重的木料,女人们细心地整理着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生活用品,老人们则坐在一旁,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为年轻人们出谋划策,时不时叮嘱几句注意事项。

牛爱国充分发挥自己的预言能力,在重建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穿梭在各个重建现场,凭借脑海中闪过的预言画面,提前告知大家可能遇到的危险和难题,避免了不少意外的发生。

同时,他还主动加入到重体力劳动中,和小伙子们一起搬运石块、搭建房梁,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脸上也沾满了尘土,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而明亮。

村子里到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重建氛围,每个人都在为了让家园重焕生机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