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岐黄手记 > 第104章 大黄后下通腑实

岐黄手记 第104章 大黄后下通腑实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4 15:44:01 来源:小说旗

第104章 大黄后下通腑实

杭城的深秋带着刺骨的凉意,仁济堂的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与中药的混合气味。苏怀瑾刚结束儿科会诊,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机就震动起来,胃肠外科的会诊通知跳出屏幕:70岁男性患者术后便秘五天,腹胀如鼓,西医建议灌肠,家属却坚持先请中医试试。

胃肠外科病房里,监护仪的滴答声中夹杂着患者的呻吟。老人蜷缩在床上,腹部膨隆如球,皱纹深刻的脸上满是痛苦。苏怀瑾掀开被子,触诊时手掌刚贴上腹部,老人就疼得皱眉:“大夫,涨得难受啊,感觉肚子里全是石头……”舌苔黄厚腻,根部焦黑,脉滑实有力,典型的阳明腑实证。

“脉象滑实,舌苔黄厚,这是胃肠实热积滞,得用大承气汤攻下。”苏怀瑾话音未落,一旁的西医李主任插话:“我们准备了灌肠液,中药起效慢,别耽误了病情。”老人的儿子却急忙摆手:“我爸怕灌肠,苏医生,您按中医来!”

煎药室送来的药液刚到,苏怀瑾凑近一闻,眉头紧锁:“这大黄是久煎的吧?”药师有些错愕:“按常规煎法,所有药一起煮了30分钟。”“错了!”苏怀瑾翻开随身携带的《伤寒论》,泛黄的书页停在大承气汤条目:“‘大黄四两,酒洗,后下’,原注说得清楚,后下才能取其性锐而速下。”

她当场演示正确煎法:先将枳实、厚朴投入砂锅,武火煎15分钟,待药香四溢,再加入大黄片:“大黄含蒽醌类成分,后下10分钟,蒽醌溶出率能达71%,久煎反而让鞣质析出,导致便秘。”实习生小张捧着hpLc图谱过来,后下组的蒽醌峰面积果然是久煎组的2.3倍,而鞣质含量不到五分之一。

“2019年我们医院做过临床研究,”苏怀瑾指着数据,“后下大黄的承气汤用于肠镜准备,肠道清洁度92%,和电解质散效果相当,还能保护肠黏膜。”李主任凑过来细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没想到煎煮时间这么关键。”

第一剂药煎好时,砂锅上方飘着淡淡的苦味。苏怀瑾亲自喂老人服下,半小时后,病房里突然响起“咕噜噜”的肠鸣声,老人惊喜地睁眼:“通了通了!”家属扶着他去厕所,回来时腹部明显平软,恶臭的宿便排出,整个人像卸了重担。

连续三日,苏怀瑾调整大黄为后下15g,配合芒硝冲服。复查ct时,肠道积气消失,李主任拍着她的肩膀笑:“苏医生,这次算见识了中药的‘快刀斩乱麻’。”她却认真摇头:“不是中药慢,是要懂‘药有个性,煎有章法’,就像大黄,早下一刻是泻药,晚下一刻可能就成了涩药。”

傍晚整理病历,苏怀瑾在会诊记录里写下:“中药煎煮法为起效关键,后下、烊化、包煎等古法,实含现代药理机制。”想起上午药师的困惑,她决定下周在药房开个煎煮法培训课——太多基层中医忽视了这些细节,就像当年自己第一次跟诊,祖父敲着砂锅说:“煎药如行军,火候就是调兵的号令。”

刚走出病房,急诊室的王护士匆匆赶来:“苏医生,有个患者自配中药酒,喝了后恶心呕吐,说是里面有细辛……”苏怀瑾心中一紧,《和剂局方》里“细辛不过钱”的警示浮现脑海。跟着王护士跑向急诊室时,走廊的灯光在白大褂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她想起上午患者感激的眼神,也想起李主任眼中的怀疑——中医的每一步,都走在传统与现代的钢丝绳上,稍有偏差,便是误解与信任的天差地别。

急诊室里,患者蜷缩在床,指甲泛青,呕吐物散发着刺鼻的药酒味。苏怀瑾搭脉,脉细数而促,舌苔白腻中透着青灰。“细辛用量多少?”“大夫说治腰疼,放了10g泡酒……”家属的回答让她倒吸一口凉气。翻开《本草纲目》,“细辛,辛,温,有小毒”的批注下,祖父当年的笔记清晰可见:“散剂不过1g,汤剂不过3g,酒泡更易中毒。”

处置台上,大黄的药渣还带着温热,苏怀瑾却无暇顾及。她知道,下一场关于细辛用量的古今之战,已经拉开序幕。窗外的暮色中,仁济堂的匾额泛着微光,那副“辨药如辨人,煎药如煎心”的对联,在风中轻轻摇晃——中医的传承,从来都藏在这一味药的后下时刻,藏在每一次煎煮的分秒计较里,更藏在每个中医人对生命的敬畏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