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岐黄手记 > 第72章 午脉洪大应太阳当空

岐黄手记 第72章 午脉洪大应太阳当空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4 15:44:01 来源:小说旗

仁济堂急诊室的空调外机在正午骄阳下发出轰鸣,苏怀瑾刚给周明远开完针灸随访单,就听见走廊传来嘈杂的脚步声。“医生!快看看我工友!”几个皮肤黝黑的建筑工人抬着个中年男人冲进来,患者领口大敞,胸前挂满汗珠,工牌上“李建军”三个字被汗水洇湿。

“体温39.5c,血压90\/60mmhg,”护士小林边跑边甩体温计,“工地说他午间搬砖时突然晕倒,没戴安全帽。”苏怀瑾凑近,看见患者唇色干红,舌苔黄燥起刺,脉象洪大而数,如潮水般汹涌澎湃,符合《温病条辨》中“阳明气分热盛”的典型脉象。

“老李平时爱喝冰啤酒吗?”苏怀瑾边问边翻开患者眼皮,结膜充血明显。“每天三瓶!”工友抢着回答,“今天没带够水,扛了十趟水泥就倒下了。”她触诊腹部,胃脘部灼热但无压痛,符合“阳明经证,热而不结”的特征。

程野抱着急诊报告进来,ct排除颅内病变,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正常:“急诊科排除热射病,考虑重度中暑,建议转中医清热生津。”他调出脉象图,“洪脉‘来盛去衰’,数脉主热,结合舌象,是气分大热伤津。”

“《伤寒论》说‘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苏怀瑾纠正,“其实这里‘里有寒’是倒装,实际是里有热。”她转向患者,“您的脉像夏天的洪水,热邪在阳明经肆虐,把津液都烤干了。”

李建军突然挣扎着要起身,声音沙哑如破锣:“渴……喝水……”苏怀瑾按住他:“不能喝冰的,越喝越伤脾胃。”她翻开《中药学》,“生石膏清阳明气分大热,人参补益气阴,就像给燃烧的炉膛泼凉水,同时给锅炉补水。”

工友掏出手机,屏幕上是百度搜索的“石膏中毒案例”:“这药不是矿物吗?吃多了会不会胃穿孔?”苏怀瑾指着处方:“药典规定生石膏日用量≤60g,我们用30g,先煎40分钟,打碎后有效成分溶出率提高30%。”

“白虎加人参汤,”苏怀瑾写下处方,特意在生石膏旁画了个火焰符号,“石膏打碎先煎,粳米15g护胃,人参6g另炖。”她对小林说,“先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补充电解质。”

程野递过温盐水:“先喝30ml润喉,中药煎好后少量频服。”他指着墙上的《温病条辨》条文,“‘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老李脉洪大,正合病机。”

李建军的妻子匆匆赶来,攥着西医的病危通知书直发抖:“医生说要进IcU,中药能行吗?”苏怀瑾握住她冰凉的手:“您看老李的汗,是热迫津液外泄,只要把热清掉,汗就会止。现在就像锅里的水快烧干,石膏是灭火,人参是加水,缺一不可。”

药房老周抱着生石膏块过来,每块都经粉碎机打成拇指大小:“苏医生,这批石膏来自山东,硫酸钙含量98%,符合2020版药典。”他对比煅石膏与生石膏:“生用清热,煅用收敛,绝不能混用。”

“煎药时用陶瓷砂锅,”苏怀瑾向患者家属演示,“先煎石膏至水沸,再下其他药,粳米要煮成米油,保护胃黏膜。”她想起周明远的晨脉沉静,补充道,“和治头痛的药不同,这次要大剂量清热,但必须中病即止,避免伤阳。”

半小时后,李建军喝下第一口药汤,喉咙发出畅快的吞咽声。苏怀瑾刚要记录脉案,急诊科主任推门进来:“体温还在39c,要不要上冰毯?”她摸了摸患者额头:“热势虽盛,但汗出通畅,冰毯会闭住毛孔,反而让热邪内陷。”

“可西医降温是常规操作……”主任皱眉。苏怀瑾调出《中医急诊学》:“阳明经证治在清热保津,汗出是邪热外达的表现。”她指向监护仪,“心率从120次\/分降到110次\/分,脉洪大稍减,说明药在起效。”

傍晚时分,李建军体温降至38.2c,能小声说话:“胸口没那么烧了,就是没力气。”苏怀瑾搭脉,洪大脉转为滑数,舌苔黄燥减轻:“热邪渐退,气阴仍虚,明天减石膏至20g,加麦冬15g。”

夜幕降临,苏怀瑾刚要总结病历,护士站传来消息:“有个程序员晚餐后腹胀,说吃了西药吗丁啉没用,脉缓滑无力,怀疑脾虚。”她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想起《黄帝内经》“日西而阳气已虚”的教诲。

李建军的鼾声在急诊室响起,白虎汤的甘寒与人参的甘温仍在体内博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