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岐黄手记 > 第84章 产妇脉虚补益气血

岐黄手记 第84章 产妇脉虚补益气血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4 15:44:01 来源:小说旗

第八十四章 产妇脉虚补益气血

杭城的深秋带着潮湿的凉意,青石板路上铺满枯黄的梧桐叶,仁济堂产后门诊的雕花木门被风推开条缝,26岁的王雪梅裹着浅蓝月子服踉跄着进来,怀里的襁褓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她的月子服袖口沾着奶渍,领口处还留着溢乳垫的边缘,脸色白得近乎透明,爬三楼时胸口剧烈起伏,发丝黏在汗津津的额头上,露出腕间未摘的粉色医院手环,上面“产科28床”的字样已经褪色。

“苏医生……”王雪梅勉强扶住门框,产检本从臂弯滑落,露出夹在其中的血常规单,“血红蛋白98g\/L”的数值被红笔圈得醒目。她弯腰去捡,后腰的剖宫产疤痕传来牵扯痛,月子服下的脊椎骨在皮肤下凸起明显。

苏怀瑾快步上前搀住她,触手处尽是凉意,指尖搭上寸口脉——脉管细如丝线,轻取无力,重按也只是勉强能觉出搏动,如同春日溪水即将断流前的潺潺声响。“产后百脉空虚,您这是气血两亏。”她翻开电子病历,手术记录里“剖宫产出血量800ml”的字样闪烁着红光,“脉虚是气不足,细是血不够,就像长途跋涉后耗尽了体力,得慢慢调养。”

王雪梅的丈夫李建军拎着塑料袋跟进来,袋子里装着医院开的补铁剂,瓶身上“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的字样清晰可见。他看着妻子眼下的青黑,语气里满是心疼:“西医说缺铁性贫血,得连续吃三个月,中医开的药能补上吗?她现在喂夜奶,喝中药会不会让孩子拉肚子?”

苏怀瑾调出八珍汤的配伍解析,屏幕上人参、白术、当归等药材的炮制规范逐一闪过:“我们用的是八珍汤加阿胶珠,人参选的是吉林长白山的林下参,经过蒸制后性平,不会上火;阿胶是山东东阿的道地药材,用蛤粉炒成珠,《中国药典》规定这样能降低滋腻性,更适合产后脾胃虚弱的妈妈。”她指向药材柜里的阿胶珠,圆滚滚的颗粒泛着琥珀色光泽,“烊化后冲服,不会影响哺乳,和补铁剂间隔两小时吃就行。”

“李大哥您看,”苏怀瑾递过铁蛋白检测报告,数值偏低的结果用黄笔标红,“铁蛋白是储存铁的指标,您爱人现在不仅缺铁,更缺运化铁的气血。就像田里的种子,光有肥料没有阳光雨露,也长不出好庄稼。”她轻点脉象仪,王雪梅的脉波图在屏幕上起伏,细弱的波形几乎要淹没在基线里,“中医讲‘气能生血’,黄芪配当归的当归补血汤,能促进骨髓造血,比单吃铁剂更治本。”

王雪梅摸着襁褓里孩子的小脚丫,小家伙正饿得哼唧,小拳头在襁褓里乱挥:“喝中药后奶水会变稀吗?这两天孩子吃完奶不到两小时就哭。”苏怀瑾笑着摇头:“阿胶能滋阴养血,您气血足了,奶水的质量才会好。我们用的药材都经过农残检测,阿胶还有检疫合格证明,在药房公示栏就能查到。”

一周后的复诊在午后,王雪梅进门时怀里的宝宝哭得小脸通红,她自己的脸色比上次更苍白:“补铁剂一吃就恶心,昨天早上喝了半碗中药,吐得连胆汁都出来了……”她低头盯着地面,手指绞着襁褓边角,那里还留着上次煎药时溅上的褐色药渍。

苏怀瑾搭脉时发现脉象更虚浮了,舌苔白腻中带着淡淡青色,显然是胃气受损的表现。翻开服药记录,八珍汤只喝了三天,补铁剂也在停药:“产后气血就像快没电的手机,得用慢充模式,急不得。”她重新调整处方,加入麸炒白术15g、茯苓12g,“白术健脾燥湿,麸炒后药性更温和,先把您的脾胃调理好,药才能喝得进去。”转向李建军,“补铁剂换成糖浆剂,饭后半小时喝,和中药间隔一小时,减少对胃的刺激。”

诊室里,自动煎药机“咕嘟咕嘟”地熬着药,当归的香气混着黄芪的甘味,慢慢弥漫开来。王雪梅的哺乳日记摊开在诊疗台上,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着:“11月5日,凌晨2点喂夜奶,3点喝中药,4点孩子醒了三次……”最新一页画着个奶瓶,旁边写着“喝药后奶量没少,孩子大便变稠了”。

“每天上午十点煮点五红汤,”苏怀瑾指着手写的食谱,“红豆、红皮花生、红枣、枸杞、红糖,都是家里常有的食材,既能补气血,又能当加餐。”她从抽屉里取出婴儿专用的水温计,“冲奶粉水温控制在45c,和中药一样,温度合适了,孩子喝着才舒服。”

王雪梅点头,从帆布包里掏出中药袋,里面的阿胶珠用小棉纸单独包着,与医院开的补铁剂糖浆并排放在诊疗台上。阳光穿过纱窗,在两种药物上投下柔和的光影,就像中西医结合的温暖陪伴,守护着这位新手妈妈。

送走这对夫妻,苏怀瑾刚在病案上签完字,实习生小张领着个中年男子进来,对方捂着上腹部,眉头紧锁:“苏医生,消化科说我慢性胃炎,让来做中医会诊。”

苏怀瑾望向墙上的《脉诊九菽图》,轻取、中取、沉取的标注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她想起王雪梅的虚细脉属于沉取无力,正是里虚的典型表现,便对小张说:“脉诊要分层次,就像剥洋葱,每层都藏着不同的信息。你先给这位大哥测脉,注意轻取有没有浮象,中取是否滑腻,沉取是否有力。”

中年男子坐下时,诊疗床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苏怀瑾看着小张认真诊脉的样子,想起自己刚跟师时,师傅也是这样手把手教她分辨浮、沉、迟、数。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中药房传来捣药的“咚咚”声,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充满希望——就像王雪梅逐渐好转的脉象,每个生命的恢复,都始于这一呼一吸、一息一脉的细致呵护。

诊室里,阳光渐渐西斜,王雪梅留下的五红汤食谱在桌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苏怀瑾知道,对于产后气血虚弱的妈妈们来说,中医的补益之道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像熬一锅浓稠的阿胶,需要时间的沉淀、药材的配伍,更需要医者的耐心与温度。而她能做的,就是用这一双辨脉的手,一副治病的方,为每个新生命的起点,铺就一条温暖的康复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