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岐黄手记 > 第86章 指下寻踪明病势进退

岐黄手记 第86章 指下寻踪明病势进退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4 15:44:01 来源:小说旗

仁济堂的铜制门环在午后两点敲响,62岁的陈建国佝偻着腰进门,右手扶着门框剧烈咳嗽,左手拎着的中药袋上,“葶苈子15g”的标签被汗渍洇湿了边角。老伴王秀英紧跟其后,藏青色外套下露出半截胰岛素泵的导管,嗓门带着豫北口音,震得候诊区的绿萝叶子直颤:“苏医生,俺们按方吃了一周,老陈咳嗽没轻,痰还变稠了,这是咋回事?”

苏怀瑾放下手中的《脉经》,抬眼便看见陈建国右寸脉沉滑,较初诊时的浮滑明显下沉,指下触感如同鹅卵石沉入河底,虽不如浮滑脉的轻快流利,却多了份厚重。实习生小张慌忙调出电子病历,初诊记录里“脉浮滑,白细胞11.2x10^9\/L”的字样还在,此刻血常规显示已降至8.5,可患者的主诉却在加重。

“您先坐,慢慢说。”苏怀瑾示意陈建国坐在诊疗床上,指尖再次搭在他寸口,闭眼细辨脉势:轻取时脉搏隐现,中取渐显滑象,沉按则滑而有力,确如泥沙沉积后的河流,表面平静下暗潮涌动。“脉从浮滑转沉滑,说明痰饮从肺脏下移到脾胃了。”她翻开《伤寒论》,书页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处夹着便签,“就像雨季的洪水,上游水势汹汹(浮滑),现在慢慢往下游汇聚(沉滑),表面看症状没减轻,其实病势在走。”

王秀英掏出手机,屏幕上是百度搜索的“慢性支气管炎加重怎么办”,Related搜索里“抗生素治疗”的条目被她用红笔圈了三次:“西医说要加左氧氟沙星,你们中药越吃越厉害,要是耽误了咋办?”苏怀瑾调出脉象仪的波形对比图,初诊时的浮滑脉如浪峰高尖,此刻的沉滑脉则像浪谷拓宽,波幅虽低却绵延有力:“您看,白细胞降了,说明肺部炎症在退。痰变稠是因为葶苈子把肺里的痰饮往下推,现在需要健脾药帮忙运化,就像打扫房间,先把灰尘扫成一堆,看着乱了,其实离干净更近了。”

陈建国突然弓着腰咳嗽,手忙脚乱地掏纸巾,棕黄色的黏痰落在纸上,带着拉丝:“胸口没那么闷了,就是喉咙跟堵了块棉花似的。”苏怀瑾点头,用压舌板观察咽喉: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却没有初诊时的充血水肿,“这是痰饮稀释的表现。把葶苈子减到10g,加茯苓15g、炒白术12g,让脾胃把痰湿慢慢‘消化’掉。”

小张盯着脉象仪,突然指着屏幕开口:“沉滑脉的上升支比浮滑脉平缓,下降支却更宽,是不是对应痰饮从肺到脾的位置变化?”苏怀瑾赞许地颔首:“没错,肺主气,脉浮滑是痰饮在气道;脾主湿,脉沉滑是痰饮入脾胃。就像江河行船,上游水急浪高,中游水深浪宽,治法自然要跟着调整。”她转向王秀英,语气放软,“您先生舌苔从薄白转白腻,正是寒湿化热的过程,中药在帮他身体‘排垃圾’,这时候停药才危险。”

王秀英的眉头终于舒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中药袋上的姓名标签:“那抗生素还吃不吃?社区诊所让连吃两周呢。”苏怀瑾摇头,指着舌苔照片:“寒湿在脾胃久了会生郁热,抗生素是寒凉药,吃多了反而伤脾。每天熬点茯苓粥,跟中药配合着,比单打独斗强。”

三日后的急诊室,监护仪的蜂鸣声刺破傍晚的宁静。陈建国半靠在推车上,嘴唇发绀,手腕上还戴着未摘的中药袋,里面的葶苈子饮片随着呼吸轻轻晃动。苏怀瑾刚查完房,就见小张推着脉象仪跑过来:“苏医生,脉沉滑带弦,血氧饱和度92%!”

她迅速搭脉,指下除了沉滑,还多了琴弦般的紧张感:“是不是停了中药?”王秀英站在墙角,手指绞着围裙边角,眼角泛着泪光:“隔壁张大姐说,痰变稠是药反了,让俺们停药……”

“脉弦是肝气被痰饮阻滞了,”苏怀瑾立刻调整处方,“加柴胡6g疏肝,厚朴10g理气,再把葶苈子换成炒制品,减少苦寒伤胃。”她调出监控记录,“上次教的茯苓粥喝了几次?脾胃虚弱的人,药补不如食补,得双管齐下。”

急诊诊室里,消毒水味混着陈建国身上的氨溴特罗气味,中药柜的陈皮香从隔壁飘来,形成奇妙的中西医交响曲。小张举着舌苔照片对比:初诊的薄白苔已转为白腻,根部还带点黄色,和脉象变化完全对应。“现在脉沉滑带弦,就像琴弦上缠着湿棉花,弹起来发闷。”他挠挠头,“《脉经》里是不是说过这种脉?”

“是‘滑而兼弦,痰饮夹郁’,”苏怀瑾笑着翻开案头的《脉经》,泛黄的纸页上,“弦为肝风,滑为痰饮”的批注清晰可见,“加柴胡就是帮肝气疏解,厚朴降气化痰,就像给堵了的下水道通一通,气顺了,痰才能化。”

送走陈建国,苏怀瑾刚在病历上写完“痰饮下移,治以健脾疏肝”,护士小林就领着位戴胰岛素泵的患者进来。58岁的李桂芳面色潮红,指尖反复摩挲着血糖监测仪:“苏医生,吃了三天中药,空腹血糖还是13.6,可饿得快,半夜都能被饿醒。”

苏怀瑾搭脉时发现,寸口脉轻取有力,重按却空虚,如同击鼓时鼓面紧绷,鼓身却中空。她望向墙上的脉诊图,浮滑与沉滑的对比图还在,突然想起《黄帝内经》“消瘅者,热伏于内,耗伤津液”的记载:“您这是胃热炽盛,气阴两虚,脉诊要分虚实,就像打仗,得看清哪些是敌人,哪些是自己人。”

“先测个糖化血红蛋白,再查个尿常规,”她对小张说,“给李阿姨开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石膏清胃热,人参补气虚,就像给着火的房子浇水,同时给消防员递水喝。”诊室里,陈建国的中药煎剂还在自动煎药机里翻滚,而李桂芳的脉象仪已开始采集数据,屏幕上的波形高低起伏,为下一场虚实夹杂的诊疗拉开序幕。

窗外的夕阳给中药柜镀上金边,苏怀瑾看着小张认真记录的侧脸,想起上午陈建国复诊时,王秀英偷偷塞给她的茯苓饼——那是患者用土蜂蜜自制的,还带着灶台上的烟火气。中医的脉诊之道,从来都藏在这一指一息的变化里,藏在患者皱着眉头的倾诉中,更藏在古今医家对生命节律的敬畏与追寻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