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岐黄手记 > 第105章 细辛过钱触律例

岐黄手记 第105章 细辛过钱触律例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4 15:44:01 来源:小说旗

第105章 细辛过钱触律例

杭城的深秋,仁济堂的银杏叶开始泛黄,诊室里飘着淡淡的陈皮香。苏怀瑾刚给一位慢性胃炎患者开完药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医生就领着位面色蜡黄的患者推门进来:“苏医生,这位大叔肝功异常,说一直在用偏方治鼻炎,您给瞧瞧。”

患者刘建国搓着粗糙的手掌,眼神躲闪:“我在网上看的,细辛粉治鼻炎特效,每天3g冲水喝,喝了两周就这样了……”苏怀瑾抬头,见他巩膜微微发黄,舌苔白腻中透着青灰,脉细数而涩——典型的中药肝损伤脉象。急诊生化单上,ALt 120U\/L、ASt 85U\/L的数字格外刺眼。

“细辛是好药,但您这是‘过钱’了。”苏怀瑾调出2020版《中国药典》,“宋代《和剂局方》就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一钱相当于3g,散剂每日不能超过1g,您这剂量超了三倍。”她转向实习生小张,“去药房取点细辛饮片,给患者看看炮制前后的区别。”

药房里,苏怀瑾举起两种饮片:“这是未炮制的细辛,挥发油含量高,有毒成分甲基丁香酚超标;这是蜜炙细辛,挥发油减少40%,安全系数更高。”她翻开201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报告,“每天摄入甲基丁香酚超过2mg\/kg,就可能导致肝损伤,您体重60kg,每天3g细辛粉,相当于摄入6mg,远超安全线。”

刘建国听得直冒冷汗:“那现在怎么办?会不会治不好了?”苏怀瑾递过温毛巾:“立即停用细辛,我们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疏肝理气,茵陈15g利胆退黄,垂盆草20g清热解毒,再配合西药甘草酸二铵护肝。”她特意在处方上注明“细辛中毒性肝损伤”,启动医院的毒性药材不良反应上报流程。

下午的药事管理会议上,苏怀瑾播放了一段监控录像:“上周有患者自行网购细辛饮片,在家打粉后开出处方,我们的智能审方系统及时拦截了12g细辛的超量处方。”她敲了敲投影仪,“《本草纲目》早有警示,‘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现在我们有责任让老百姓知道,‘是药三分毒’不是空话。”

药剂科张主任点头:“确实,最近偏方导致的中毒案例增多,建议门诊增设用药咨询窗口。”苏怀瑾补充:“使用细辛必须双签名,散剂统一由制剂室制备,还要告知患者‘药证不符即有毒’——比如您是风寒鼻炎,细辛对症;但风热鼻炎用细辛,就是毒药。”

下班后,苏怀瑾整理刘建国的病历,想起祖父当年的教诲:“细辛虽能通窍,但走窜之力强,就像个急性子的将军,用好了冲锋陷阵,用错了伤己伤人。”她望着窗外的中药百草园,细辛的幼苗在风中摇曳,忽然意识到,现代中医的责任,就是给这些“个性鲜明”的药材套上“缰绳”,让它们在安全的轨道上治病救人。

第二天查房,刘建国的黄疸退了不少,肝功能指标开始下降。他拉着苏怀瑾的手不放:“再也不敢乱信偏方了,原来中药的‘过钱’不是省钱,是保命啊!”苏怀瑾笑了:“老祖宗说‘细辛不过钱’,是用无数经验换来的教训,现在我们有了更精准的检测手段,但这份敬畏心不能丢。”

正要离开,胃肠外科的李主任匆匆赶来:“苏医生,有个肠梗阻患者需要会诊,家属拒绝灌肠,点名要您用中药……”苏怀瑾心头一动,想起昨天的大黄后下病例,说不定这次又要和“将军药”打交道了。告别刘建国时,她瞥见病历夹里露出一角,正是自己昨天标注的“半夏反附子需久煎”——下一场关于中药配伍禁忌的硬仗,似乎已经在等着她。

暮色中的仁济堂,药香混着银杏叶的清苦。苏怀瑾站在“毒药专柜”前,看着标签上的细辛、附子、乌头,忽然明白,中医的神奇从来不是靠“以毒攻毒”的玄乎,而是藏在“不过钱”的谨慎里,藏在双签名的规范中,藏在每一次煎煮时对火候的较真中。这些看似束缚的“律例”,正是中医药传承千年的密码,也是现代中医在科学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这一晚,苏怀瑾在诊疗日记里写道:“细辛过钱,触的不是旧律,是对生命的轻视。当偏方遇上规范,当经验撞上科学,医者手中的笔,从来都该是守护生命的盾。”合上笔记本时,窗外飘起细雨,打在“细辛不过钱”的警示牌上,那三个红漆大字,在夜色中格外醒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