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岐黄手记 > 第85章 脉现九菽定病位深浅

岐黄手记 第85章 脉现九菽定病位深浅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4 15:44:01 来源:小说旗

仁济堂的晨光斜斜漫过雕花窗棂,将诊室墙上的《脉诊九菽图》分割成斑驳的光影。实习生小张攥着磨破边角的脉诊手册,指腹反复摩挲着“轻取三菽、中取六菽、沉取九菽”的注解,目光紧紧盯着苏怀瑾搭在患者腕间的指尖,像在观摩一门即将失传的古老技艺。诊室里飘着若有若无的陈皮香,混着消毒水的气味,在微凉的晨风中轻轻摇晃。

“李大姐,您昨晚是不是开着空调睡的?”苏怀瑾的声音像浸了晨露般清润,指尖落在45岁李芳的寸口上,后者正揉着发红的鼻塞,灰色卫衣上还沾着晨跑后的细汗。

李芳惊讶地抬头,卫衣帽子滑到脑后:“苏医生您咋知道?早上起来喉咙痛,浑身发紧,跟被人揍了似的。”她盯着小张胸前的“实习医师”牌,嘴角带了丝疑惑,“这小医生能学会不?我看脉诊跟猜谜似的,没啥准头。”

苏怀瑾轻笑,示意小张上前:“脉诊不是猜,是层层剥茧。来,小张,先感受轻取的力度。”她的手指轻如羽毛,落在李芳腕部桡动脉上,“三菽之重,就像用三根黄豆的重量按下去,触到水面落叶的感觉。”小张依样画葫芦地伸出手,指尖却像按在松软的棉花上,半天摸不着头绪,急得耳尖发红。

“别紧张,手腕放松。”苏怀瑾覆上小张手背,带着他调整按压力度,“轻取主表,李大姐脉浮紧,说明风寒在皮毛,还没入里。”她转向李芳,“您这是典型的风寒感冒,银翘散加减,配合生姜葱白汤,比输液见效快。”李芳摸出手机里的血常规单,白细胞正常的结果让她放下心来:“那我就信您的,西药吃多了胃难受。”

第二位患者王先生捂着肚子进来,消化科转诊单上“慢性胃炎”的诊断用红笔圈着。苏怀瑾中指稍用力,以六菽之重按脉,指尖触感如圆珠在玉盘上滚动:“滑脉主痰食,您是不是总觉得胃胀,吃完午饭像揣了个石头?”

王先生连连点头,啤酒肚在衬衫下轻轻颤动:“西医说胃动力不足,吃了莫沙必利还是胀,中药能去根不?”苏怀瑾调出胃镜报告,胃黏膜充血水肿的影像在屏幕上显示:“您舌苔厚腻,脉滑而中取有力,是脾胃湿热阻滞,用平胃散加减,苍术燥湿,厚朴理气,配合西药促动力,双管齐下。”

小张盯着脉象仪的波形图,突然指着屏幕惊呼:“苏医生,滑脉的波形是连续的起伏,像波浪一样,和早上的浮脉高尖波形不一样!”苏怀瑾点头:“没错,中取候六腑,滑脉多见于食积、痰湿,就像您胃里的浊气在打转转,得用理气药帮它们排出去。”

轮到赵大爷时,轮椅碾过地砖的吱呀声格外清晰。肾病科会诊单上“慢性肾衰,透析3个月”的字样让小张心头一紧。苏怀瑾沉取按脉,指下细弱如丝,需集中精力才能感受到搏动:“九菽之重,按至筋骨,沉细脉主五脏虚损,赵大爷是不是腰膝酸软,夜尿多?”

赵大爷叹了口气,双手布满透析的针孔:“每天夜里起三次夜,透析完浑身没劲,跟散了架似的。”苏怀瑾指着脉象仪上低平的波形:“沉取无力,说明肾精不足,济生肾气丸加减,制附子温肾,茯苓利水,配合结肠透析,能帮您固护肾气。”她转向小张,“脉诊九菽法,轻取看表证,中取查六腑,沉取辨五脏,老祖宗的智慧和现代仪器是相通的。”

小张突然想起课堂上的疑问:“浮脉一定是表证吗?有没有例外?”苏怀瑾点头:“比如虚人外感,脉浮而无力,就像久病的人举着旗子,看着飘但根基不稳。”这话让赵大爷眼睛一亮,枯瘦的手突然攥住苏怀瑾的白大褂:“我就是这样,透析后稍微吹点风就感冒,原来脉里早有信号。”

晌午的阳光变得炽烈,诊室里的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小张躲在角落反复练习脉诊,却总把滑脉和数脉混淆,急得额头冒汗。苏怀瑾递过一小碟山楂饮片:“尝尝,吃三片再给自己把脉。”小张皱眉咽下,酸甜的滋味在舌尖炸开,再按自己寸口时,指尖突然清晰:“滑脉的搏动真的很流畅,像有东西在血管里滚动!”

“没错,脉诊要结合生**验。”苏怀瑾笑了,目光落在墙上的《脉经》上,“我爷爷当年教我时,让我在碗里放三颗黄豆,说‘菽者,豆也’,用黄豆的重量练指感。现在有了脉象仪,反而更要守住指尖的敏感度。”她翻开泛黄的书页,“你看,《脉经》里说‘夫脉者,血之府也’,脉搏的跳动,就是气血运行的轨迹。”

赵大爷的药煎好了,自动煎药机“滴滴”作响,当归的香气混着附子的辛味弥漫开来。小张突然指着赵大爷的脉象仪惊呼:“苏医生,细脉的波形变稳了,沉取时力度也变强了!”苏怀瑾点头:“说明肾气在恢复,脉诊不是玄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信号。”

送走最后一位患者,苏怀瑾刚整理好脉诊教案,护士小林匆匆进来,手里攥着呼吸科转诊单:“有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初诊脉浮滑,治疗一周后脉转沉滑,血象降了但咳嗽不止。”

苏怀瑾望向墙上的《脉诊九菽图》,沉取的红色标注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脉诊层次变了,说明病势在走。浮滑主肺痰,沉滑主脾湿,痰饮从肺脏深入脾脏,得调整葶苈子用量,从泻肺改为健脾。”她对小张说,“去药房查一下,葶苈子炒用和生用的区别,患者脾胃虚弱,得用炒葶苈子,减少苦寒伤胃。”

小张连忙掏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与窗外的蝉鸣交织。苏怀瑾转身时,白大褂带过桌上的《脉经》,书页恰好停在“病势进退,在指下寻踪”的注解处,与一旁脉象仪的蓝光形成奇妙的呼应——古老的脉诊智慧,正通过一代又一代医者的指尖,在现代科技的映照下,绽放出新的光芒。

诊室里,中药柜的铜拉手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小张还在回味白天的案例,苏怀瑾知道,下一场关于脉势进退的探索,正等待着他们。就像赵大爷逐渐有力的沉取脉,中医的脉诊之道,从来都藏在指尖的分寸之间,藏在古今医家对生命节律的不懈追寻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