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几章里郑和有个bug,查资料的时候,网页ai回答将土豆,玉米也算成是郑和带来的了,所以我也这么写了,这段有点多,不准备大改了,大家介意的可以跳过。)
穆嘉翻一翻,看评论区也没有什么好玩的评论,挑了几个点赞,就刷下一个视频了。
【历史上有哪些出色的太监?】
“太监?这群人有什么值得说的?”
“是啊,太监们不就是伺候那些贵人的吗?”
【今天这期我们来聊一聊历史上出色的太监。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博主只选了四个人,是蔡伦,郑和,司马迁,王承恩,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补充。另外再画个大饼,以后博主会再更一期历史上出名的祸乱国家的太监。】
“这蔡伦跟司马迁咱倒是听说过,可是这王承恩跟郑和是谁?妹子你知道吗?”朱元璋问站在他身边的马皇后。
“妾也不知,可能是之后才出现的人吧。”马皇后也不知这两个人。
【第一位,蔡伦。说起蔡伦,绕不开的一点就是他改进了造纸术,那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太监,在他之前呢,也有纸,但是呢造纸的成本很高,十分贵重。所以一般时候都不能大批量的制作,纸也没有普及开来,一般都用竹简。】
【竹简这种东西呢,其一,不好保存,一不小心就会生虫,受潮;其二呢,在写一样字数的情况下,竹简可要比纸重多了,实在很不方便。】
嬴政点了个赞,表示说得对,那一天一百二十斤的竹简可不是人看的,那真是累死。而且竹简确实是难以保存。
【于是蔡伦就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他就研究造纸的技术,最后他用树皮,麻绳,渔网这样成本不高的材料造出了“蔡侯纸”,大大降低了纸的制造成本。】
嬴政,刘邦:“天幕你敢不敢细说?。”
“蔡侯确实是功在千秋啊。”李世民感叹。之前的朝代可能感受还不深,可他大唐的科举制要是离开了纸可发展不了一点。
【从此之后,纸渐渐普及,取代了竹简,学习知识更加方便,成本也更低。】
【而光有纸还不行,毕晟拿出印刷术表示,要两个一起吃才更好。】
【造纸术让纸的造价下来了,可读书识字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知识啊,有了纸,书籍的传播还是要用到抄书,费人力物力不说,还容易出错,印刷术表示,别急,我来解决这个问题。印刷术这个放在以后说。】
【最后,印刷术跟造纸术这对cp,诞下了文化传播这个孩子。】
天幕下的众人:“这话乍一看怪怪的,仔细一看还是怪怪的。”
【在国内来说,印刷术与造纸术将读书习字的成本打下来后,让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为后来隋唐时候发展科举制选拔官员提供了根基。】
“科举制?”秦始皇十分好奇这个后世的选官制度,他想看看有没有能借鉴到大秦的地方。
【在国外来说,印刷术造纸术传到国外后,也推进了国外的文化传输,国外有几次思想解放运动都离不开造纸术印刷术。】
【而蔡伦本人,也在外国列出的影响人类进程的一百人榜单里位居前列。】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一百人?好大的名头啊。”
“这蔡伦得此赞誉也是应当啊,他改进造纸术可是大功绩呢。”
“是啊,像我们这样的穷苦人家,要是能读书入仕,那可真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下一位,是郑和,先说总结,他是与张骞齐名的外交家,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永远相信“郑和严选”和“张骞优选”。】
【郑和呢,他本姓马,名叫三宝,所以又叫三宝太监。是明成祖朱棣的内宫太监。】
天幕轻飘飘的一句话,天幕下却仿佛一滴水滴进了油锅,炸了。首先就是洪武年间。
“什么?咱是不是听错了?天幕刚才说什么了?明成祖?”朱元璋感觉自己好像听错了,他听见什么了?明成祖朱棣?老四?老四不仅篡位了,还成了大明的成祖?
“重八,你先冷静,听听天幕怎么说的。”马皇后觉得还是要先冷静,把事情搞明白再说。
而其余位面,那些人精就“明成祖”一个称呼就琢磨出几个味来了,宗法称呼早有定数,只有开国创业的第一代国君才能称为“太祖”,其余继位者都是“宗”。可这又是“祖”,又不是“太祖”的,这里面肯定有故事啊。
【明成祖朱棣,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长子朱标在马皇后死后十年也过世了,朱元璋无法,选了朱标的孩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什么?咱的标儿啊,怎么也这么早就去了,老天要是想惩罚,那就冲着咱来好了,为什么要了咱标儿的命啊。”朱元璋被这个消息打击的眼前发黑,越想越难受,一口血直接吐了出来,就昏过去了。
而旁边的马皇后也没好到哪去,脚下一软,险些摔倒,又看见朱元璋吐血昏厥,连忙吩咐人请太医。
【朱允炆呢,他上了位以后满脑子就一件事,那就是削藩,刚刚坐上皇位,屁股还没坐热呢,就对着朱元璋的儿子们下手削藩了。】
【你说你削就削吧,也不是不能接受,但他没有采用推恩令一类的手段,准确来说他那不叫削藩,叫杀藩。】
【上位才几个月,年都没过完呢,建文帝朱允炆就削了周王朱橚,废为庶人,第二年四月又削了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朱柏不堪受辱,**而死。两月后又将岷王废为庶人。】
天幕下的众人看着朱允炆的一通操作,也是叹为观止,这上位才一年吧,连着削了这么多藩王,这可不就是要逼死这些他的亲叔叔吗?
【而朱棣此时是藩王势力里最大的,他看着建文帝这番做派,就明白朱允炆这小崽子是肯定不会放过自己的,这把铡刀早晚要落下,所以为了自保,他以靖难的名义起兵造反了,结果显而易见,他成功了,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成功造反上位的藩王。】
天幕下想要造反的藩王们:“……”
罢了,这反不造也罢。还是老老实实的放弃吧,反正最后也是失败,不如安分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