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逃荒创业女汉子一言不合就开干 > 第161章 日后成为有识之士

晏北府城的宋府里,一股榴莲独有的又香又臭的气味强有力地散发着。

孔县令一家三口,正坐在房间里,津津有味地瓜分着一个十几斤的大榴莲。

从一开始的拒之千里,到现在的爱不释手,只有一个“敢吃”和“不敢吃”的距离。作为资深吃货的孔县令在亲身实践中,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你之砒霜,我之蜜糖”。这种香臭香臭的入口即化的口感,让孔县令一家欲罢不能,当着宋喜雨的面,三人肆无忌惮又开了第二个。

“爱之者赞其香,厌之者怨其臭。”这是宋喜雨给榴莲写的广告语。现在已经被每一个榴莲的发烧友确认为毫无虚假的大实话。

今天宋喜雨到宋府,除了给榴莲控的三人送来榴莲续命,更重要的是准备把孔县令一家三口接回宋家庄的。这好好的人,总不能永远生活在这深宅大院之中吧。也应该有他们自己的交际圈子,有属于他们的看看青山绿水的自由。

鉴于宋家庄的人,有见过孔县令的,所以宋喜雨让刘三哥找他手下的易容高手,帮忙做了一个面具。这个面具只要戴上去,孔县令真的就变成了平平无奇的另外一个人。

孔县令给自家三口人的经历也已经编好了。就说是教书先生龚秀才一家,因为逃荒来到了晏北,偶遇宋喜雨,因才高八斗被聘请到宋家庄,教孩子们读书习字。

是的,在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之后,宋喜雨开始筹建宋家庄自己的学馆。

在她的建议下,村里把相邻的两处房子做了改造。一处房子作为教书先生一家的住处,无论是卧室、厨房、书房、客厅,都收拾得非常的温馨而实用。旁边的五间房子,一分为二,各自打通,把柳木匠做的桌椅都摆了进去,成为两间同样大小的教室。

每一张桌子上,都放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米筛”。也就是古代孩子们使用沙子写字的工具。柳木匠的手艺真的没得说,用木头做成米筛的框,里面铺上一层细沙,孩子们就可以用手指或者小木棍在上面写字或画画。

孩子们的校服也已经发下去了。只要是宋家庄的孩子,无论男女,五岁到十岁之间的,只要决定了要入学,就到村委会去领布匹,各家按照统一的式样,给孩子做好长衫和鞋子。

只要是进入学馆读书的孩子,村里提供免费的午餐。而且也不用交束修。每个月都有考试,按名次不同,还有相应的奖励。但是在冬季,每家可以送柴过来,保障孩子们的取暖和学馆厨房所需。

这个好消息经两位村长一说,村民们立即夸赞如云。这可是让祖坟冒青烟的好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前是家里穷,读不起书。现在可好,学馆就在家门口,还不用花一文钱的束修。再说了,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茅厕。这雨宝想出来的点子,哪一次不是让村里人赚尽了好处?

老族长家里,族长的老婆子摸着领回来的湛蓝的细棉布,爱不释手,不但放在手里摩挲,而且还贴在脸上感受着布料的柔软。她让女红最好的二儿媳妇这几天别的不用干,全力以赴把家里一个孙子四个孙女的校服给做好。

小儿媳确认一般,问了一句:“娘,咱家真的让这四个女娃都去读书?”族长老婆子狠瞅她一眼:“咋的?你家桃花不去呗?我可告诉你,咱宋家庄凡是分钱分东西,女娃娃都有一份,以后在家里谁要是苛待了我的四个孙女,我老婆子和他没完!”

夜幕降临,宋喜雨的马车赶进了宋家大院。车上下来三人,在爷的带领下,去往了周老大夫的住处。

当这三人掀开帷帽,周老大夫满脸惊讶,继而笑容满面,和孔县令拥抱在一起。

他乡遇故知,世界就是这么的小,没想到老熟人在晏北竟然能重逢。因此,这顿规模虽小但是异常丰盛的接风洗尘宴,让周老大夫、爷和孔县令一家都醉得畅快。

两天后,在一个挂着“启航学馆”的院子,宋家庄的孩子们终于迎来了开学的日子。

沐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龚秀才(孔县令)和小龚先生(孔乐风)早早来到学馆中。他俩身着一袭藏青色长袍,头戴黑色方巾,手持戒尺,神情庄重又和蔼。龚秀才先是仔细擦拭了孔子的画像,在像前摆上新鲜的水果、甘醇的茶水,然后点燃三炷香,对着画像深深作揖,口中念念有词,祈求先师庇佑孩子们学业有成。

各家各户的孩子们,在村民的带领下,陆陆续续来到学馆。他们穿着统一的湛蓝长衫,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村民们的脸上也洋溢着自豪和欣慰,仿佛看到了孩子美好的未来。

开学仪式正式开始。龚秀才站在台阶上,声音洪亮地说道:“今日学馆开学,望诸位学子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日后成为有识之士,光宗耀祖,为宋家庄增光。”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却格外专注。

接着是拜孔子像。两位先生带着孩子们整齐地站在孔子像前,先鞠躬三次,每一次鞠躬都饱含着对先师的敬重。然后,孩子们依次走到孔子像前,献上自己带来的礼物,或是一个果子,或是一个鸡蛋,或是一个馒头,以表诚意。

拜完孔子,便是拜先生。孩子们排成一列,依次走到两位先生面前,恭敬地跪下,磕了三个响头。龚秀才微笑着扶起每一个孩子,轻轻拍了拍他们的肩膀,鼓励道:“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之人。”

之后,便是朱砂开智环节。龚秀才手持毛笔,蘸上朱砂,在每个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一个红痣。这红痣如同启智的明灯,寓意着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孩子们被点上红痣后,都兴奋地摸摸额头,脸上满是喜悦。

最后,龚秀才和小龚先生分别带领孩子们来到学馆内,为他们分发笔墨纸砚。那崭新的毛笔、散发着墨香的墨锭、洁白的纸张,让孩子们爱不释手。两位先生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握笔、研墨,如何使用米筛,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

学馆里,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回荡在空气中。村民们站在学馆外,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知道,从这一天起,孩子们踏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求学之路。而这座小小的启航学馆,也将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成为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