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第44章 农政数据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第44章 农政数据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嘉庆十二年四月初八,翰林院后堂的海棠开得正盛,嘉庆帝的御辇却径直停在“汉学数据馆”门前。檐下悬挂的“经世致用”匾额被春风吹得微晃,恰如他手中的《治世镜鉴》——这部收录《农政全书》《救荒本草》的典籍,正被数据房改写成可量化的治农手册。

“陛下,苏州府呈来的《番薯种植成效折》。”纪晓岚的弟子姚文田捧着泛黄的奏报迎出,折末“亩产较去年增百分之二十二”的朱批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们按数据房的《土壤肥力分类表》配给粪肥,上田用‘人粪十担、畜肥五担’,中田减三成,下田加骨粉——此法已在松江、常州推行。”

嘉庆帝接过奏报,目光落在“番薯种植数据对比图”上:蓝色曲线代表传统种植法,亩产一石二斗;红色曲线采用数据配肥,亩产一石五斗。算珠在他手中噼啪作响,心算着新增粮食可多养多少屯垦旗人——这正是他坚持“汉学数据化”的初衷。

数据馆内,二十余吏员正将《齐民要术》中的农谚转化为数据公式。墙壁上的《全国土壤肥力分布图》用五色标注“上中下肥瘦”,每色区域都附《粪肥配给表》:直隶棕壤需加草木灰,江南水稻土宜用河泥,关东黑土配豆饼最佳。“陛下请看,”姚文田指着《农时数据模型》,“清明后十五日种番薯,较旧法提前七日,生长期可延长半旬,淀粉含量预计增百分之五。”

嘉庆帝的手指停在“山东蝗灾数据预警区”:“去年东昌府蝗灾,若提前按《救荒本草》算出‘蝗蝻密度与草木覆盖率’的关系,何至颗粒无收?”他忽然想起数据房新制的《害虫数据账册》,“传旨:各州县设‘农害数据专员’,记录‘蝗虫展翅宽度、幼虫密度、啃食速度’,与《捕蝗要诀》中的‘捕蝗人数、器械数、时效’勾稽,敢有隐报者,以‘数据误农’论处。”

姚文田示意吏员捧来《农政数据要览》样本,内页夹着不同作物的“生长数据卡”:番薯需“日光照六时辰、土温十二度以上”,玉米需“行距三尺、株距一尺”。每卡末栏都印着嘉庆帝亲题的“数据务农,颗粒归仓”,“此册已发苏州、松江,百姓可凭卡上的‘粪肥换算表’,用家中畜粪兑换官仓骨粉。”

嘉庆帝翻开“松江府棉田数据卡”,发现“棉花结铃数”与“打顶时间”的关联被精确到“芒种后第三日打顶,每株多结三铃”。算珠在“棉纺织税”一栏快速拨动——棉花增产不仅解决民生,更能充实国库,这正是数据治理的“乘数效应”。

“朕让你们编的《农谚数据歌》可曾成稿?”嘉庆帝忽然望向廊下正在临摹数据图的学童,“就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调子,填‘上田粪十,中田减三’的词,让农夫们边种地边念唱,数据便入了民心。”

姚文田呈上初稿,开篇便是“春雨贵如油,数据记心头;粪肥按土配,亩产必定优”。嘉庆帝颔首,目光落在数据馆新辟的“实测田”上——那里分块种植着不同数据配肥的番薯,每块田头都立着《生长数据碑》,详细记录“播种日、施肥量、预计收成”。

“明日随朕去海淀验看‘数据农田’。”嘉庆帝对姚文田道,“数据房用‘区田法’在一亩地分三十区,每区试不同粪肥,朕要亲自称量各区产量——汉学之妙,不在空谈,在‘一亩地、一斗粮’的数据里。”他忽然想起《孟子》“不违农时”的古训,如今有了数据,“农时”便成了可量化的耕种指南。

是夜,汉学数据馆的灯火映着海棠影。吏员们正在赶制《全国农害数据图》,每处蝗灾易发区都用黄色标注,附“草木覆盖率低于百分之三十必蝗”的警示。嘉庆帝在《农政数据诏》中朱批:“农为邦本,数据为农纲。纲举则目张,数据明则农兴。”这道诏书,将与《农政数据要览》《农谚数据歌》一起,走进帝国的每一寸土地,让古老的农耕智慧,在数据的经纬中,织就新的丰收图景。

《农政数据日志》记下:“上以数据通汉学,始有‘耕稼可量、丰歉可测’之治。”窗外,海棠花瓣落在“实测田”的数据碑上,恰似数据治理与传统农耕的温柔相遇——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粒种子的萌发,每一株禾苗的生长,从此都有了可追溯、可推演的数字轨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