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番第35章 盐引祖制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番第35章 盐引祖制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道光十年秋分,一道明黄色上谕撕裂两淮盐场的暑气:“着废除嘉庆朝‘盐引算盘核量法’,宗室盐庄永免丈量,民盐仍用竹筹旧制。”张恪手中的康熙朝铜尺“当啷”坠地,尺身“寸土寸金”的刻痕在《废法诏》的阴影中黯淡无光——诏书中“盐政祖制,不可轻改”的朱批下,前算学吏三年来用算盘核量的二十三万引盐数据被全盘否定。工部盐政司内,李顺望着被付之一炬的《盐引算盘核量法》残稿叹息,火苗中“一上一,一下五去四”的珠算口诀蜷曲成灰。张恪将最后一本《算盘核引清册》锁入樟木箱,箱盖上“数据治世”的铜锈与新贴的“竹筹为凭”封条形成残酷对比:“从此刻起,”他擦拭着案头的算盘,“咱们只能用载锡的‘天恩尺’丈量天恩了。”

工部值房内,张恪抚摸着算盘框上“七珠五梁”的刻纹,突然将算盘翻转——底框内侧刻着未烧毁的《算盘速核盐引法》残页,“斤两换算,五珠齐拨”的字样被火熏得发黑。他将算盘装入《竹筹丈量手册》夹层,对李顺道:“圣祖朝《数理精蕴》里的珠算之法,终有重见天日之时。”说话间,指尖划过算盘珠子,仿佛在拨弄着被岁月尘封的计算密码。

肃亲王府内,载锡用竹筹敲击着算盘横梁:“今上废算盘,”他命工匠在算盘珠子中灌入铅粒,“上珠本应代表五,此珠可当七。”跟班展示改造后的“天恩算盘”:下珠每颗重三钱,上珠重七钱,“用此算盘核量,每引盐可虚增二斤,十万引便是二十万斤。”载锡望着黄册中“算盘核计无误”的签注,竹筹在算盘上拨出“虚增五引”的暗码,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冷笑。

泰州盐坊间,盐丁王九叔解开衣襟,露出绣在汗衫上的算盘图谱:“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他指着图谱上的斤两换算表,“竹筹量池深后,按此谱在袖中拨珠核计。”漕帮则将算盘珠嵌入量斗把手,每颗珠子对应不同斤两,量斗倾斜时珠子滚动触发机关,自动在盐包烙下真实重量的暗记。这些藏在衣物和工具中的计算智慧,成为对抗竹筹舞弊的隐秘武器。

子夜,道光帝对着《盐引复旧奏》皱眉,案头摆着载锡进献的“祥瑞盐晶”与张恪密呈的《盐丁珠算血书》——血书用算盘口诀写成:“三下五除二,盐丁饿断气”。他翻开圣祖朝《御制数理精蕴》,见“珠算乃国之利器”的朱批,最终在《复旧奏》朱批:“民盐竹筹丈量,需附算盘验量副册”。这道诏令虽未明言算盘合法,却为其保留了“副册”这一灰色空间,恰似暮色中一丝微弱却不灭的光亮。

卯时,两淮盐运使司的告示牌上,“竹筹丈量,祥瑞为凭”的黄榜与“算盘验量,副册存查”的白牌并立。张恪团队在竹筹丈量后,用袖中算盘快速核计,将真实数据填入副册藏于漕帮运盐船底;载龄则带着“天恩算盘”巡视盐庄,每拨弄一次算盘便在黄册记录“虚增五引”,却不知漕帮已改良算盘为“透底穿珠”——珠子穿孔透光,可照见铅粒作弊。秋风卷着盐粒扑向告示牌,“天恩”与“验量”的字迹在风中若隐若现,恰似这场数据治理之争的前途,虽迷雾重重却仍存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