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番外第48章 筹备东征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番外第48章 筹备东征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咸丰二年二月,黄州战役硝烟未散,陈玉成部沿长江东进至安徽宿松。他手中的「冰浸竹筹」已褪尽薄冰,竹珠内孔隐约可见篝火盟匠人刻的「火三」微记——那是「三日内速战」的暗语,以凿子深痕为「火」,浅痕为「三」,非熟稔竹器者难辨。「竹筹耐不得江南春暖,」他对算学吏说,「着匠人浸桐油固竹,刻痕填朱砂为记。」

卯时三刻,宿松山地。太平军匠人于竹林设流动工坊,仿制湘军太极纹炮架,表面阴刻《孝经》章句,实则每三道纹路对应「仰角三寸、射程四里」的弹道参数。老陈用枣木刻刀在炮身凿「陈」字微记,刀痕与竹纤维走向契合:「清军重礼制,咱重器用,刀凿就是咱的笔。」

巳时,湘军九江大营。曾国藩展胡林翼《冰珠破解策》,改良斑竹算珠以牛皮绳结固定,试射时却因春湿滑手。李鸿章自皖北寄来「玳瑁算珠」样品,瑁片经醋浸后刻度清晰,然成本过高。「贼之算具取于乡野,我之算筹困于库银,」曾国藩在给左宗棠信中长叹,「非算学不如人,乃取势不如人。」

未时,紫禁城密报:太平军东进携「刻纹竹珠」,疑似勾连江南匠帮。咸丰帝捏胡林翼进贡的斑竹算珠,「艺事通神」与军机处收缴的篝火盟竹珠形成刺目对比。忽闻铁仙会王五擅自扩大算筹太极纹间距,拍案道:「算筹即朝纲,岂容匠人私改尺寸!」

酉时,铁锚堂内。王五审视新铸「改良算筹」,铜筹龙纹缩至顶部三分之一,算珠卡槽加深两毫米以利盲操。灰衣人传肃顺口谕:「算筹须刻『忠君』二字,每字占三珠位。」王五将筹身浸入酸水,待「忠君」凸起,其下隐约可见嘉庆朝「算民」旧刻——那是用算学馆废模翻铸的暗记。

亥时,巴夏礼商船泊安庆江面。陈玉成以十箱清军铜筹换《欧洲炮术图解》,图中抛物线算式与《嘉庆弹道图解》「流水法」互证。巴夏礼递过一具「西洋测角器」:「此器量仰角,误差可至半寸。」陈玉成转动铜制刻度盘,与竹珠标记的「山四水一」(山距四里、水距一里的三角测算)暗合:「洋人以铜为骨,我以竹为魂,皆为量地。」

二月末,太平军前锋抵芜湖。匠人熔冰浸竹筹入铜水,铸「冰铜算珠」——外裹熟铜壳,内藏竹芯,刻度经江水浸泡不腐。老陈将算珠装入芦苇筏,随江漂向下游:「算珠入水,便是匠路入海。」这些嵌朱砂暗记的算珠,终将被江南渔户捞起,成为太平军的隐秘路标。

夜阑,曾国藩在九江幕府铺《长江算舆图》,算珠标芜湖、江宁节点。忽忆胡林翼言「贼之算学如江潮」,遂在图边批注:「算具之变,当扼于金陵上游。」却不知此时太平军匠人已在芜湖山地刻下新筹,算珠声与江涛相和,正为江宁之战谱前奏。

咸丰二年春日,算筹星火在赣皖蔓延。清廷龙纹铜筹尚在铸炉淬炼,而太平军竹珠已随春水漂向远方——那些在匠人掌心滚动的算具,终将在1853年江宁城下,以竹火与铜锈的碰撞,叩开时代变革的缝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