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番外第75章 淮军楚勇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番外第75章 淮军楚勇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咸丰五年二月,苏州城外的娄江水寨里,李鸿章握着「玳瑁算筹」,算筹两面分别刻着阿拉伯数字与汉字「度算」刻度,边缘嵌着极薄的黄铜齿轮——这是参照巴夏礼提供的纳皮尔算筹仿制的第三代算具,通过齿轮联动实现乘法速算。远处淮军「算珠火铳队」正在试射,枪管上的蜂蜡防水刻度借鉴了伦敦钟表匠的防潮工艺,经上海匠人改良后,在寒冬季节误差率低于5%。「少荃,」幕僚递来密报,「李秀成的新炮架用太湖斑竹混编铁丝,算珠敲击频率比之前快了一倍。」李鸿章转动算筹,齿轮咬合声与远处的汽笛声共振,那是巴夏礼商船刚到上海港。

辰时三刻,淮军「自强号」炮船启碇。船头的「太极-数轴」纹由景德镇匠人用珐琅彩烧制,横轴标注苏州水巷的「丈」制刻度,纵轴对应英制英尺(1英尺≈3.3尺),数据源自上海英租界的实测地图。李三正在调试「磁镜望远镜」——这是1854年伦敦新出的光学测距仪改良版,镜筒外侧的磁石标尺可吸附算珠,通过移动算珠校准火铳仰角,误差控制在1度以内,原理类似英国海军的「六分仪 算尺」组合。「中堂,」李三递过算筹,「按您『以算代瞄』的法子,炮手只需对准目标,算珠自动给出仰角。」

太平军了望塔上,李秀成用「火焰纹竹镜」观察。这具竹镜仿制自淮军两年前的款式,镜筒内算珠标记着太湖冰情,却因圣库缺铁,竹镜支架用藤条替代铁丝,算珠滑动时卡顿明显。「淮军的算具越做越像洋人,」他叩击竹制算筹矩阵,「可咱们连像样的钢珠都铸不出。」所谓算筹矩阵,不过是将三十根竹筹固定在木架上,通过敲击不同位置传递坐标,效率仅为淮军磁镜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浙江衢州城墙上,左宗棠用「楚勇算尺」丈量护城河。算尺由湘南斑竹与浙东毛竹层压而成,表面涂生漆防水,背面刻着《浙江通志》记载的钱江潮汛数据,经三年实测修正,冰点时辰误差不超过半刻。幕僚呈上的太平军「声算阵」图纸显示,陈玉成部改用梅花竹节的中空结构传递声波,类似欧洲同期的「声学定位筒」,但楚勇三年前已在「竹簧共振」中试验过类似原理——通过不同长度的竹簧振动频率传递数字,误差率比太平军低18%。

衢州城外,陈玉成的「流星算珠炮」正在集结。炮架采用「竹筋铁骨」结构:外层浙东毛竹抗压,内层铁丝增强韧性,算珠标记着四明山雪线对应的火药量,每根炮管刻着加密的「陈」字暗纹。「左宗棠的算具刻着忠孝节义,」陈玉成对算学吏说,「咱们用四明山的竹,一样能算出淮军的命门。」他不知道,楚勇炮架的「湘浙竹筋」工艺,其实借鉴了巴夏礼去年泄漏的英国竹制炮架图纸。

巳时,苏州娄江战役爆发。淮军「算镜火铳队」启用「磁石联动装置」:算珠移动带动磁石偏转,通过杠杆原理同步调整火铳仰角,这一设计灵感来自1853年伦敦世博会展示的机械计算器。李秀成的「流水算珠炮」虽用铁丝加固竹架,但圣库钢料含硫量高达30%(巴夏礼故意为之),炮弹发射后因炮管膨胀偏离目标十丈。李鸿章在旗舰上看着算筹刻度,想起三年前巴夏礼的警告:「劣质钢料在高温下会像黄油般软塌。」

衢州战场,左宗棠的「竹筋固炮法3.0」正在验证:湘南斑竹(韧性强)与浙东毛竹(硬度高)按7:3比例层压,内嵌景德镇瓷钉(防腐蚀),算珠标记的「湿度修正值」参考了法国工程师的材料力学论文(由郭嵩焘翻译)。陈玉成的「声算阵2.0」虽将误差率降至25%,但楚勇「蜂蜡填缝」技术(蜂蜡 松香密封竹节)彻底阻断声波泄漏,使其信号辨识度骤降。

申时,巴夏礼的商船驶入上海港,船舱里的「精密弹簧」实为英国淘汰的钟表发条,外层印着「淮军专用」与「太平军优等」两种标签。译员递来密报:「左宗棠的蜂蜡技术被法国商人买走,李鸿章的玳瑁算筹出现在巴黎的机械展。」巴夏礼转动着手中的「中国定制版」纳皮尔算筹,算筹上的「度算」刻痕与伦敦售出的「东方算具」一模一样。他不知道,淮军匠人已在算筹内芯刻上江南水网的暗码,成为远销欧洲的「中国智慧」。

暮色中,李鸿章检视缴获的太平军算具,发现一枚竹珠内孔嵌着英国产细铁丝——这是巴夏礼去年卖给李秀成的「精密铁丝」,如今成了楚勇「竹筋固炮」的反向教材。「洋人卖铁,咱们卖竹,」他将算珠纳入袖中,「可最终都成了对方的梯子。」

亥时,衢州算学营内,左宗棠收到李鸿章的密信,内附半枚玳瑁算筹,刻度间填满蜂蜡——这是淮军最新的防水工艺。他命匠人将其熔入斑竹炮架,表面仍刻「忠孝节义」,内芯却暗藏淮军的磁石联动结构。与此同时,李秀成收到石达开从江西寄来的「山水算珠」,竹珠内藏楚勇的「竹筋配比」密法,外层裹着鄱阳湖打捞的英国轮船残骸铁皮。

江风掠过苏浙,淮军的玳瑁算筹与楚勇的斑竹算珠在夜色中遥相呼应。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明白,三年来的算学博弈,本质是一场与西方的「技术时间差」竞赛——当太平军困于圣库铜料,他们正用算珠和竹簧,在殖民技术的夹缝中,拼出一条东方的工业启蒙之路。而巴夏礼商船烟囱的青烟里,算理的种子早已随着算具的流转,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