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番外第77章 瞒天过海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番外第77章 瞒天过海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咸丰五年四月廿三,淮军地牢里,被俘的太平军算学吏老陈盯着铁窗外的月光,指甲抠进掌心。三天前,他目睹清廷士兵残害同行,只因对方腰间挂着刻有算珠的皮囊。脚步声由远及近,李鸿章的幕僚周馥推门而入,腰间算盘珠子晃得人眼花——与清廷收编的「算学正心局」算珠形制别无二致。

「陈师傅,」周馥压低声音,递来一块麦饼,「中堂知晓你精研《九章算术》,当年陈有福的《算学兴国策》,可曾见过?」老陈咬了口饼,麦麸刮得嗓子发疼,想起天京「算学天枢府」里,杨秀清允许匠人在算筹刻名的往事——这在清廷被视为越制之举。

同日申时,紫禁城传来密旨:「太平军匠人通匪,着各省捕拿惩戒。」李鸿章看着廷寄上的朱批,想起去年在上海,英军技师随意踢翻中国匠人算筹的场景。他转头望向地牢,老陈的算盘声透着股子狠劲,与江南制造局匠人畏缩的敲击声截然不同。

「周馥,」他拍桌震得算珠跳起,「去地牢提人,就说本堂要亲审。」

深夜,李鸿章独坐地牢,案头摆着老陈的木桩算盘。算珠缝隙里的硫磺碎屑,比洋人的火药配方更精准。「朝廷要整治太平军匠人,」他拨弄算珠,「说惩戒妖学。」老陈抬头,见李鸿章眼中豆油灯影,恍惚如天京匠人窑火。

「在天京,」老陈开口,算珠在指尖轻响,「我们算筹刻匠人之名,炮架凿『算学为民』。」他瞥向李鸿章腰间「西学为用」算盘,「贵军算珠刻官讳,炮架铸『忠君』二字,如何破敌?」

李鸿章猛地站起,算珠撒落。老陈以为遭斥,却见对方捡珠擦拭:「明日起,你便在制造局当差,对外称是本堂远亲。」

四月廿八,苏州传来消息:清廷查抄算学工坊,数十匠人遭惩戒。李鸿章握着老陈改良的「避潮算珠」,听着远处隐约的骚动,忆起陈有福被黜时,百姓私藏带痕算珠的情形。「将工坊改作庖厨,」他吩咐周馥,「算筹藏于面缸,算珠混于作料,勿令技艺失传。」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洒落在制造局的院子里。老陈像往常一样,悄悄地躲进了柴房。柴房里弥漫着淡淡的柴草香气,一片昏暗,只有从门缝中透进来的几缕月光,给这个狭小的空间带来一丝微弱的光亮。

老陈摸索着找到一个角落,席地而坐。他从怀中掏出一把破旧的刻刀和几根细长的竹子,这些都是他平日里收集来的材料。他将竹子放在膝盖上,借着月光仔细端详着,然后用刻刀轻轻地削去竹子表面的毛刺,使其变得光滑。

接下来,老陈开始专注地刻算筹。他的动作娴熟而细致,每一刀都恰到好处,不深不浅,仿佛这些竹子在他手中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材料,而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根根算筹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型,它们长短不一,粗细均匀,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和符号。

老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月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单,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技艺的执着。门外巡夜士兵低语:「闻说李中堂留用太平军匠人?」「休要多言,那是中堂远亲……」他摸着算筹尾部小箭头,想起杨秀清所言「算学无界」,箭头正指向西方天京。

五月初一,英国商船截获太平军密信,内页尽是《馒头蒸制要诀》。唯有老陈知其奥秘:蒸馒头的算珠刻度,暗藏「火攻炮」仰角数据。李鸿章看着密信「面发三寸,火攻三分」,笑道:「此等算珠密码,洋人难懂。」

「陈师傅,」他递过淮军军服,「今后算筹刻『李记』,可保无虞。」老陈摸出军服内算珠,刻着「忍」字——他明白,这是李鸿章以官声换得的庇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