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番外第13章 视察纱厂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番外第13章 视察纱厂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1912年11月8日,上海的冬雨敲打着纱厂的玻璃窗,周自齐站在细纱机旁,算筹筒搁在轰鸣的机器上,筒底「工」字与金属机身碰撞出细碎的颤音。纱厂老板穆藕初递来生产报表,眉头紧蹙:「日本纱厂用电动算理机核算成本,咱们用算筹,效率差了三成。」报表边缘的抗磁砂印花在煤油灯下泛着幽蓝,那是铁锚堂暗中提供的防伪技术,此刻却显得苍白无力。

周自齐捡起一枚断纱,在算筹上缠绕出螺旋纹路:「电动算理机虽快,却算不出中国棉花的脾气。」他抽出一套「棉产算筹」,湘妃竹筹身上刻着不同棉区的纤维长度、湿度指数,筹尖嵌着极细的抗磁砂磁针——这是从松江、太仓棉农那里收来的「土法数据」,针尖摆动幅度对应着棉絮张力,比洋人实验室的曲线图更能预判纱线断头率。「你瞧这『太仓紫花棉』筹,」他用筹尾轻点报表,「纤维长度29.7毫米,比日本细绒棉短0.3毫米,却能织出更耐拉扯的布料,电动机器算得出这个吗?」

穆藕初凑近细看,算筹表面的汗渍刻痕里,隐约可见「丰」「稔」等暗纹——那是棉农们用指甲刻下的丰年密码。窗外的黄浦江面,日本商船「春日丸」的探照灯扫过岸堤,光柱里飘着细密的雨丝,如同算筹在黑暗中寻找正确的阵型。周自齐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北洋银元局,用算筹测算银元含银量时,德国技师曾嘲笑「竹棍比不过齿轮」,此刻细纱机的齿轮却在算筹的指挥下,将中国棉花纺成比东洋货更坚韧的纱线。

深夜,纱厂办公室的煤油灯将周自齐的影子投在墙上,与算筹阵列重叠成奇异的几何图形。他排出「工筹改革」阵型:将工人按技术等级分为「一到九品」,每级对应不同算筹样式——一品筹刻《考工记》棉纺图示,九品筹记基本纺织口诀,凭筹可兑换进修机会。算筹与钢笔在《劳工培训计划》上交替行进,钢笔字写着「每日培训三刻钟」,算筹则标出「申正至酉初,棉絮湿度最低,宜学算理」。报表底部,他用抗磁砂密写「铁锚堂棉产改良方案」,字迹遇水显形为松江棉田的等高线图。

五更时分,周自齐站在纱厂门口,看工人鱼贯而入,每人袖口别着不同样式的算筹。日本纱厂的汽笛响起,惊飞了檐下避雨的麻雀,却惊不动中国匠人掌心的竹筹——那些刻着棉纤维数据、染着棉籽油渍的算筹,正在细雨中丈量着另一种工业文明的维度。他摸向算筹筒,「农」字筹因棉田湿度数据更新而微微发烫,与远处浦东传来的蒸汽钟报时声形成共振。

细雨渐密,周自齐在算筹筒内侧刻下新痕:「棉理通神」。这个「神」字,既是《天工开物》里的「天工」,也是铁锚堂密语中的「神农」——当电动算理机在东京银座的高楼里吞吐数据时,中国匠人正用算筹在棉絮与齿轮之间,织就一张属于自己的工业密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