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3年2月10日,元宵节的灯笼还未撤去,南京陆军部的蒸汽差分机却已轰鸣三日。陈墨年站在《长江防御图》前,算筹在「皖北-徐州」防线重重顿下,筹身「防」字与地图上的磁导炮图标共振,显形出铁锚堂昨夜传来的急报:「北洋「神机四号」磁导炮已抵宿州,炮管刻有樱花木磁粉渗层。」
「墨年,各省代表到了。」王伯递来擦得发亮的算筹筒,筒身新刻「联防」二字,「江西李督军说,咱们若拿不出磁导炮方案,他就撤兵回防。」
会议厅里,七省督军的代表围坐在抗磁砂圆桌旁,桌上摆着南京新制的「算理沙盘」——用抗磁砂堆出长江地形,竹制算筹代表各省兵力,每枚筹身刻着对应的防区坐标。湖南代表敲了敲算筹:「听说北洋炮一响,能震碎三十里内的算筹,咱们拿什么防?」
陈墨年摸出铁锚堂加急送来的「竹浪炮」图纸,筹尖指向沙盘上的鄱阳湖:「铁锚堂在竹林试过,用抗磁砂填充竹节,炮声震动时会引发连锁共振,把磁导冲击波导向鄱阳湖。」他抽出刻着「水」字的算筹,筹身微孔里渗出竹碳粉,「再加上皖北的稻浪阵,能消弭七成冲击力。」
「可咱们没有磁导炮!」湖北代表拍案而起,算筹震得沙盘抗磁砂簌簌滑落,「北洋一炮能打穿紫金山,咱们拿耕牛蹄铁当盾牌?」
会议室突然安静,唯有蒸汽差分机的齿轮声格外清晰。陈墨年想起上个月在财政部看到的密档:1910年汉阳兵工厂曾仿制过一门磁导炮,因缺少抗磁砂提纯技术,试射时炸膛身亡七名匠人。他摸出父亲留下的银锁,锁芯「算」字与算筹筒共振,显形出铁锚堂的密信片段:「纯砂易折,混砂成墙」。
「诸位,」他突然提高声音,算筹在沙盘上排出「工农商学」阵型,「铁锚堂在皖北竹林埋了三千根「算理竹炮」——每根竹子都是天然的抗磁屏障,炮管过热时还能砍来当担架。」他指向地图上的「共和稻田」,「这些看似农田的地方,地下埋着铁锚堂的「磁导虫洞」,北洋炮一开火,就会陷入磁场漩涡。」
江西代表皱眉:「说了这么多,还是被动挨打。」
「不,」王伯突然插话,从算筹筒取出七枚刻着「借」字的筹子,「咱们向铁锚堂借技术,向华侨借矿砂,向民心借力量。」他敲了敲算筹,「南洋华侨已秘密运来抗磁砂碎末,铁锚堂正在景德镇改良瓷器窑炉,把抗磁砂烧进墙砖——将来每栋房子都是堡垒。」
窗外传来蒸汽巡城车的轰鸣,这次不是播种,而是运送沙袋。陈墨年看见车顶的「算筹播种箱」已改装成「声波发生器」,正在播放《抗磁战歌》:「算筹当枪竹当炮,抗磁砂里埋战壕」。他想起昨夜铁锚堂传来的「耕战一体」计划书,每个匠人公所都将变成战时工坊,每块茶砖都能传递军情。
「就按这个方案办。」江苏督军代表拍板,算筹重重落在「皖北」位置,「但咱们得有个名号,总不能叫「耕牛联军」吧?」
陈墨年望向墙上的「拥护共和」标语,标语边缘的抗磁砂颗粒在蒸汽中显形为长城轮廓。他摸出刻着「联」字的算筹,与各省代表的筹子一一相触,清越的共鸣声中,「共和联防军」的阵型悄然成型。
深夜,陈墨年站在玄武湖畔,望着湖面倒映的蒸汽灯。铁锚堂的「茶砖算理网」传来消息:皖北匠人已将抗磁砂粉末混入元宵外皮的竹碳颜料,在月光下绘制算筹暗纹,作为磁导干扰标识。他摸出「耕织算筹」,筹身的稻田图谱旁,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算理即战力,民心即长城」。
蒸汽钟敲过十二下,陆军部的蒸汽差分机终于吐出《联防作战图》。陈墨年看着图上用算筹阵型标出的防御节点,忽然想起夫子庙的说书人新编的段子:「铁锚堂的算筹炮响,北洋的磁导炮哑,算筹摆成八卦阵」。
这一夜,南京城的匠人都收到了特殊的元宵——外包装用竹碳粉调制,印有抗磁砂绘制的算筹暗纹,馅料则是传统的芝麻桂花。当元宵节的灯笼再次亮起,秦淮河面漂着的「防」字筹灯改用抗磁砂纸糊制,每一枚都在薄雾中闪烁,连成蜿蜒的算理长城,而碗里的元宵热气腾腾,既是抵御寒冬的美食,也是民心凝聚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