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36章 计除范增(三)

大谋谋天下 第36章 计除范增(三)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于是,众人经过一番商议后,又赶忙找来足智多谋的陈平一同商讨该如何巧妙地实施此计策。众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反复地斟酌、权衡利弊,就这样热烈地讨论着,一直持续了许久。直到把所有的细节都想得差不多了,考虑得足够周全了,确保没有任何疏漏和漏洞,这才决定依计行事。

陈平在讨论中还加了一条颇为关键的计策,他建议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这笔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于当前的局势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有了这笔黄金,刘邦便可以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这些被买通的将领,会按照计划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他们的智慧和英勇在无数次战斗中都展露无遗,为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们却始终不能裂土称王,心中的委屈和渴望可想而知。如今,他们已经和汉王暗中约定好了,决心在合适的时机共同消灭项羽,而后分占项羽的国土。”

这些谣言的目的便是外在造势。它们会在军中广泛传播,很快就会传到项羽的耳朵里。项羽生性多疑,听到这样的传言,又怎么会不心生疑窦呢?果不其然,项羽听到后,心中对钟离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以往钟离昧在他身边时,他常常会与之商议各种重大的事情,可如今,再有重要的决策时,项羽便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对他的信任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减弱。

就在项羽对钟离昧产生怀疑的时候,陈平又带着精心准备的一些黄金,暗中找到项伯。见到项伯后,陈平满脸堆笑,语气中满是诚恳,说道刘邦才晓得范增是他的远房表叔,怪自己以前疏忽,对范增一向有失亲近。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歉意,特意准备了这点儿见面礼,希望项伯能够看在自己的诚意上,帮忙转交给范增。

然后,陈平又像是随意般地故意与项伯聊起了当前的战事。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战场上的局势,言辞之间,无非就是在向项伯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刘邦原本是坚决想要粘死项羽在荥阳,让项羽无法脱身,陷入绝境。之所以如今提出议和,实在是考虑到项羽的厉害,担心自己父亲和妻儿现在还羁押在楚军中,怕项羽一旦见到大势已去,狠下心来会杀害他们,以永绝后患。

项伯平日里只知跟着项羽征战,心思简单,并没有太多的智谋和分析能力,哪有那些脑子去仔细分析陈平所说之事。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毕竟项羽在战场上的强大令人生畏。项伯觉得刘邦的这个想法很合乎情理,再加上看在刘邦对自己的这份“诚意”上,便赶忙向项羽说了。

项羽听了众人那些关于范增的传言后,果然开始怀疑起范增在私通汉王。那平日里一直被忽略的种种迹象,此时在他的脑海中不断交织、放大。范增平日里总是老气横秋地指责他,不管他做出怎样的决策,在范增眼中似乎都是漏洞百出,而范增那一声声严厉的呵斥,常常让他感到无比的压抑。更让项羽恼怒的是,范增还经常毫无顾忌地骂他“竖子”,那语气中满是不屑与轻蔑,显得极为张狂,仿佛项羽在他眼中就如同一个不懂事的孩童。项羽本就极为自负,对于范增这样的态度,心中的不满早已积攒不少。

他又想起范增在刘邦围彭城时,那令人费解的举动。当时,项羽带领众将士奋勇突围,局势凶险万分,而作为他身边重要谋士的范增,竟不带上虞姬。虞姬可是项羽心中最珍视之人,范增此举无疑是在项羽的心上划了一道深深的伤口。加上项伯也时常在项羽耳边说范增的事情,说起在项梁还在时,范增表现的确实尚好,尽心竭力地辅佐项梁,为楚军出谋划策,也立下了不少功劳。可自项梁死后,范增的所作所为就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在众人面前,范增常常独断专行,处理事务的种种方式都显得俨然有要凌驾于项羽头上去了的架势。这让项羽心中对范增的不满愈发深沉。

一时间,那些关于范增的负面情绪,犹如堆积已久的干柴,一旦被点燃,便如熊熊烈火一般涌上了项羽心头。往日种种不快与不满,此刻都被无限放大,汇聚成了项羽心中一股强大的怒火。

这回,项羽本有心撤军回去救那被彭越侵占之地。彭城的安危关乎着楚军的根基,倘若彭城被彻底攻破,楚军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可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范增居然一点都不妥协,丝毫不准许他有此举动。不仅如此,范增还满脸怒容地冲着项羽说道:“竖子不听吾言,必不得好死!”那话语凶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不屑与怒火。对于自负的项羽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侮辱。

于是,项羽心中的怒火彻底决堤。他决定,从此以后要对范增很不客气起来,绝不能再容忍范增如此的放肆与张狂。

为了打破当下僵持不下的战局,同时也为了试探刘邦的真实意图,项羽思忖良久,最终还是决定派出使者到刘邦营中,一来一往间,探寻那潜藏在表象之下的玄机。

项羽的使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思,缓缓踏上前往刘邦营帐的路途。使者神情庄重,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

而另一边,刘邦早已得知使者将至。他微微颔首,与身边的谋士对视一眼后,便吩咐侍者仔细准备。

很快,侍者们便将十分精致的餐具一一摆放在使者房间。那餐具尽是金银所制,散发着柔和的光泽,桌上摆放着色泽诱人的佳肴,每一道都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使者刚一进屋,便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热情氛围。刘邦身边的侍从笑着迎上前,将使者引到早已准备好的上座。刘邦此刻脸上堆满了笑意,快步迎上前去,仿佛迎接一位久别重逢的挚友。

刘邦围着使者转了一圈,眼中满是关切,口中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他细细询问着范增每日饮食是否合口,睡眠是否安稳,言语之中尽是尊敬。说罢,刘邦还连连称赞范增智谋超群,是楚军的中流砥柱,如不世出的贤才一般,为楚军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后,刘邦附耳低声问道:“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那语气温和,仿佛范增真是在背后掌控着这一切。

使者一脸茫然,挠了挠头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他觉得刘邦这问话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心中不免对刘邦这种行事作风有些疑惑。

刘邦一听,顿时“哎呀”一声,故作吃惊的样子,连连摇头说:“我以为你是亚父派来的人呢!”说着,便毫不留情地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小卒们面无表情,很快就将那精美的餐具和佳肴一一收走。

紧接着,刘邦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这客房里陈设简陋,桌椅破旧,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陈旧的气息。刘邦指了指简陋的桌椅,说:“请坐下吧。”随后,让人端上了粗茶淡饭来招待使者。

刘邦在一旁看着使者的表情,眼中闪过一丝得意,随后便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他故意用这种冷淡且不屑的态度,向使者传递着自己的态度。

使者本是满怀信心而来,以为能得到刘邦的殷切招待,却没想到会受此羞辱。他站在原地,望着刘邦离去的背影,气得紧握双拳,面色铁青。此时,房间里的简陋陈设和粗茶淡饭仿佛成了一种无形的嘲讽。

回到楚营后,使者仍怒气未消。他直接冲到项羽营帐,将在刘邦处看到的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项羽听后,脸色阴沉,眼中透露出深深的怀疑。在他看来,这种种迹象表明,范增极有可能私通汉王,背后做着损害楚军利益的事。于是,项羽心中的疑怀愈发深重,对范增的猜忌也愈发强烈。

在这局势关键的时刻,楚军营地中气氛略显沉闷。这时,范增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来到项羽跟前。他微微垂首,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坚定,而后缓缓开口,言辞恳切地向项羽建议道:“项羽啊,当下形势对我们极为有利,汉军已渐露疲态,士气低落。此时正是天赐良机,我们应当加紧攻城,一举将刘邦这股势力彻底消灭。如此一来,这天下便十有**能归于我楚军所有。”范增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战争局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胜利的殷切期望。

然而,项羽却一反常态。只见他微微仰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倔强与不耐烦,丝毫没有考虑范增的建议。他的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种近乎蛮横的态度,直接回绝道:“这一切都与你不相干!你莫要再在此处絮絮叨叨,该哪儿凉快就哪儿凉快去!”项羽的声音在营帐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却又让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冷漠。

过了几日,在楚军的营帐中,各种传言纷纷传来。范增也不可避免地听到了外面那些疯传的他私通汉王的谣言。这些毫无根据却甚嚣尘上的谣言,如同一把把利刃,狠狠刺痛着范增的心。而在与项羽的种种接触中,范增越发清晰地感觉到,项羽对自己已不再像从前那般信任,那种怀疑与疏离的态度让他心寒不已。

范增深知,自己一心辅佐项羽,为楚军的事业殚精竭虑,却换来如今的局面。他满心的忠心与抱负,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无尽的失望。于是,他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负气地对项羽说道:“如今这天下大势,已基本上定了。这些年来,你在战火中历经洗礼,已成长为一位足以统领天下的霸王了。如今的你,已不再需要我这糟老头儿在旁指手画脚了!”

范增言罢,微微停顿了一下,眼中满是凄凉与无奈。他深深地看了项羽一眼,缓缓接着说道:“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凭借你的才能与勇猛,定能让这大楚江山稳固昌盛。我如今也是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这征战劳碌之事,实在无力再承受。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只愿能在有生之年,安享清闲,也让我能够安心地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句号。”

项羽听了这话,却连一句客气话也没说一句。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挽留之意,显得十分薄情冷漠,只是淡淡地表示随他的心意。范增的请求,就像一块石头投入了一潭毫无波澜的死水,没有激起任何涟漪。项羽竟然毫不留情,立即同意了范增的请求。

不久之后,相关人员便准备好一切,派人护送范增回家乡。范增望着那一列护送自己的人马,心中满是苦涩与无奈。他缓缓地坐上马车,一路缓缓前行,却又一路叹气。每一次叹息,都仿佛是他内心悲痛的宣泄。

范增吃不下饭,那些美味的佳肴在他眼中都失去了滋味;夜间也睡不着觉,黑暗中,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往昔与项羽并肩作战、出谋划策的点点滴滴。他的伤心,如同一团无法驱散的阴霾,笼罩在他的心头。

范增已经75岁了,本应是在安享晚年的时候,却遭遇了如此巨大的委屈与打击。他本是那般高傲且倔强,那火爆脾气如同燃烧的火焰,容不得半分的委屈。如今,面对这样的打击,他犹如被烈火炙烤过的树木,疲惫不堪。

在护送他回乡的途中,快到彭城的时候,范增进而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那毒瘤仿佛是他内心愤懑与绝望的外化,让他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此后,范增便一病不起,最终在这无尽的痛苦与悲愤中,呜呼哀哉了。

项羽麾下仅有的一员智谋超群的得力助手,他的唯一的着名谋臣,范增。在当时各方势力纷争不断、风云变幻的局势之下,这位谋臣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许多关键时刻为项羽出谋划策,是项羽势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因一场精心的谋划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张良与陈平两位智者,暗中使出了巧妙的计策,最终竟轻而易举地就将这位谋臣除掉了。张良与陈平二人,一个足智多谋,深谙人心;一个心思缜密,善于谋略。他们二人犹如棋盘上的两位高手,不动声色间布下了这张精妙的棋局,而项羽的那位着名谋臣范增,便在这看似平常却又暗藏玄机的棋局中,一步步陷入了他们挖掘的陷阱。

然而,在历史的记载中,却仅着重描述了陈平的作为。但实际上,这一场惊心动魄的谋划,必定是初始于张良之手。因为要除掉范增这样一位在楚军中地位显赫、能谋善断的人物,绝非易事。这必然需要得到楚军统帅刘邦的明确授意,而在如此重大的决策谋划方面,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谋和在刘邦心中的地位,成为了幕后主谋的不二人选。毕竟,刘邦对于张良的信任有加,常常与张良商议军国大事,视张良为不可或缺的智囊。在诸多关键决策上,刘邦都会充分听取张良的意见,并给予其极大的自主权。

反观此时的陈平,他还只是一个尚未建立显着功绩的文人。在刘邦的眼中,陈平还只是一个需要培养和考察的人才。

刘邦出身贫寒,性格豪爽直率,如同典型的下里巴人。他对陈平的身份和背景存有一定的疑问,对关于陈平的一些传闻也颇感兴趣。有一天,刘邦突然想起了世间的谣传,询问陈平是否真的有过盗嫂这样令人不齿的行为。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这种道德层面的行为是不被认可和尊重的。

而刘邦之所以询问,一方面是出于好奇,毕竟陈平长得高大俊美,又老大不小却一直未能成家,加上世人不明究里,有了“盗嫂”这种无稽之谈;另一方面,刘邦也是借此机会来考察陈平的为人品。毕竟在一个复杂的政治格局中,用人疑人不用,刘邦需要确保身边的智囊都是品德高尚、忠诚可靠的人。

陈平听闻刘邦的询问,心中顿感无奈。他深知刘邦虽然看似在开玩笑,但实则是在用心观察和考验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陈平没有丝毫的隐瞒,选择如实相告。

原来,曾经陈平十分喜欢结交各方朋友,在他的那个小圈子里,他总是充满热情和活力,周旋于各种社交活动中。而家中,农活大多是由他的哥嫂来承担,他的嫂嫂每日辛勤劳作,为维持家庭的生计付出了很多。然而,陈平却常常沉迷于社交,对家里的农活关注甚少,这让嫂嫂心中积怨日深。终于,有一次嫂嫂实在忍不住,在陈平哥哥面前说了许多陈平的坏话,丝毫不掩饰自己对陈平的嫌弃。

陈平的哥哥听闻嫂嫂的抱怨后,与嫂嫂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终一怒之下竟将嫂嫂休了。世人不了解其中的真相,只看到了表面的结果,误以为是嫂嫂不守妇道,陈平的哥哥才休了她。再加上后来陈平逐渐声名远扬,长得又高大俊美,却始终没有成家立业,于是各种没有根据的谣言便四处传播开来,“盗嫂”之说也就由此诞生。陈平讲述完这些过往,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人言可畏,而自己的身世和品行,也在他人的议论和猜测中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