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十四章 张良遇沛公

大谋谋天下 第十四章 张良遇沛公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公元前209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份。雄才大略却又在位期间施行诸多严苛政策的秦始皇,在去往东海巡游的漫漫路途之中突然驾崩。当时的场面无疑是混乱而压抑的,他的亲信李斯深知此事一旦传扬出去,必将引发朝野的巨大动荡,于是他严令手下之人绝对要保守这个秘密,不许走漏一丝风声。

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发臭,那股难闻的气味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李斯等人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极为奇特的办法,他们买来许多臭鲍鱼,让那刺鼻的鱼腥味掩盖住秦始皇尸体散发的腐臭,就这样,他们佯装一切正常,带着皇帝的灵柩缓缓回到了咸阳。

大宦官赵高,这个在宫廷中颇有权势且野心勃勃的人物,看到了这难得一遇的机会。他与李斯密谋,妄图能够联手掌控整个朝政。他们深知,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先解决掉一些可能成为阻碍的人。公子扶苏,他身为秦始皇的长子,为人正直且有贤能之名,并且与大将蒙田一同在外统兵修葺长城,手握重兵且得到众多士兵和百姓的爱戴。于是,在赵高的暗中授意下,李斯矫召,也就是伪造诏书,以莫须有的罪名逼迫公子扶苏自杀。这一举措无疑是残忍而血腥的,扶苏接到那所谓的诏书后,心中虽有万千不甘,但忠君思想让他最后选择了拔剑自刎。随后,他们二人便拥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

李斯满心以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在他看来,自己与赵高的合作将会让他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曾经在心中幻想过无数次的权势滔天即将成为现实。然而,他却没有看清赵高那贪婪而阴险的本质。

赵高这个擅长权谋之术的小人,哪里会甘心与他人共享权力,他一直在暗中盘算,寻找合适的时机将李斯除掉。很快,赵高就先下手为强,他巧妙地利用自己对秦二世的影响,在秦二世面前进谗言,诬陷李斯谋反。秦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在赵高的一手操纵之下,下令以谋反罪逮捕了李斯。李斯被关进大牢之后,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心中依旧怀着对权力的渴望,试图为自己辩解。可是,在赵高一手遮天的情况下,他的辩解毫无作用,不久之后,便被杀害了,李斯的一生就这样以悲剧收场,而秦帝国也在这一系列的阴谋与动荡之中,走向了更加黑暗和混乱的未来。

是年七月,天气炎热而沉闷,仿佛预示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即将来临。陈胜、吴广这两位热血志士,在大泽乡那个地方,敏锐地察觉到民众心中对秦朝暴政的怨恨已经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一般,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点燃。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以“扶苏当立,大楚将兴”这样极具号召力的旗号揭竿起义,如同两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举兵反秦的壮举让整个天下都为之震动。他们的行动就像是一阵狂风,迅速席卷了各地,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就如同春笋一般,风起云涌般地出现了。

在下邺不远处的沛县,这座平日里看似平静的小城,也被这股反秦的浪潮所波及,爆发了起义。起初,沛县的县官看到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地攻破一座座城池,并且专门诛杀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的秦朝官吏,心中既害怕又犹豫。而在萧何、曹参等一些有识之士的裹胁与劝说之下,他无奈之下只好答应宣布起义,想要顺应这股大势,希望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性命。然而,当他真正参与到起义之中时,内心的恐惧却如影随形。起义后的种种变数和危险让他害怕极了,他实在不敢担当这乱反的罪名,于是便开始绞尽脑汁地希望找到一个人来承担这个严重的罪名。

这个时候,沛县的县主簿萧何与县丞曹参这两位富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想起了在芒砀山落草避祸的刘邦来。他们原本就与刘邦十分要好,又深知刘邦这个人虽然行事洒脱,不拘小节,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令人钦佩的胆识。而且刘邦为人豁达大度,在当地也有一些人脉和声望。于是,他们赶忙派人前去请刘邦速速回来主事,希望刘邦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来引领沛县的起义之事。

刘邦得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带着芒砀山的一帮子忠心耿耿的兄弟回到了沛县。当刘邦一行人快要到达沛县的时候,远远望去,城门大开着,城中的百姓们夹道欢迎他们归来,那场面就像是迎接一位英雄归来一般,充满了崇敬和期待。可是,当他们快要到达城门处的时候,情况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县官看到刘邦回来后,心中又开始担忧起来,害怕刘邦果真如同他所担心的那样篡夺了领导权,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安全和地位。于是,县官突然下令关闭了城门,坚决拒绝刘邦等人入城,并且还派人在城墙上严阵以待,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而压抑起来。刘邦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心中虽然有些恼怒,但也不想让自己的兄弟们白跑一趟,更不想放过这个起义的大好时机,于是不得已开始攻城。

萧何与曹参看到自己精心谋划之事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十分焦急。他们深知如果刘邦攻城不成,很可能就会被秦军或者其他势力剿灭,到时候一切都将前功尽弃。于是,他们二人当机立断,痛下杀手。趁着县官不注意的时候,他们如闪电般地冲上前去,手起刀落,斩杀了县官。随后,他们迅速打开城门,满脸诚意地放刘邦进城,并且众望所归地拥立刘邦为义军首领。从此,刘邦开始踏上了他走向帝王之路的征程,在反秦的浪潮中逐渐崭露头角。

自此,刘邦在众人的拥护之下号称沛公,他的声名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沛县周围的大地。在沛县百姓的积极响应下,加上周边一些同样对秦朝统治心怀不满的民众的投靠,他顺利地聚集了一支将近两万人的起义军。这支军队虽然和那些庞大的秦军相比还略显弱小,但在当时的众多反秦武装力量之中,也算得上是一支能够让人看上一点儿,具有一定战斗力和影响力的队伍了。

在另一边,有一位矢志不渝、一心想要抗秦的大英雄张良。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人格魅力,聚集了100多人,在一片相对偏僻的土地上扯起了反秦的大旗。然而,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偏僻了,交通不便不说,周围的经济也不发达,人口稀少,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实在是难如登天。张良深知自己目前的处境十分艰难,他就像一只孤雁,在广袤的天空下形单影只,很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真正地立足。

有一天,他听闻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心中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想,如果能带领着自己这为数不多的人马前往投靠景驹,或许能够在楚地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力量,与更多的人一起对抗秦朝的暴政。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率领着手下众人踏上了前往寻找景驹的路途。

在途中,他们的行进并不顺利,道路崎岖,物资匮乏,而且还要时刻提防秦军的巡逻部队。但是,他们心中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秦朝的仇恨,始终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

而此时,刘邦率领着他的义军正在下邳一带积极地发展势力。他的军队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扩充,与当地的民众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的行动就像一股奔腾的河流,席卷着下邳地区,散发着强大的活力。

就在这看似平常又充满命运交织的一天,两支队伍在行军的途中相遇了。看到张良他们这支友军,刘邦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深知张良是一位有勇有谋、胸怀大志之人,这样的贤才正是他所渴求的。于是,刘邦命人为张良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在营帐中摆上了美酒佳肴。对待张良等人就像对待自己最尊贵的客人一样,亲自款待,关切地询问他们的来意和一路上的艰辛。这让张良等人感受到了刘邦的真诚与热情,在这个乱世之中,这种真诚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温暖着他们的心。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交汇点上,两支反秦队伍的相遇,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走向即将展开。他们将在共同的目标下,携手走上那充满未知与传奇色彩的抗秦之路。

也不知是何种神秘而又奇妙的原因,张良与刘邦二人竟像是前世就有着某种不解之缘一般,一见如故。

也许是张良在见到刘邦的第一眼时,就从他的身上察觉到了一种独特的气质。刘邦虽说是出身于草莽之间,没有那些贵族子弟的繁文缛节和高高在上的架势,但是他所展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处处都显露出一股无拘无束、雍容大度之风范来。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似乎都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大气,就好像是这世间的一切都无法束缚住他的灵魂,这种气场是非常罕见而又吸引人的。

话说回来,张良此人虽然未曾研习过望气相面之类的玄奥之术,但是他自幼便有着一种独特的天赋,那便是天生的道家慧根。他的思维深邃而又敏锐,对世间万物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并且,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江湖之中闯荡,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在与各路英雄豪杰的交往和各种复杂局势的应对过程中,不断地磨砺自己。这一路的摸爬滚打,使得他就像一把经过千锤百炼的宝剑,变得锋芒毕露的同时,也让他对人心的判断更加准确无误。

想当初,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项伯。当时的项伯虽然看似平凡无奇,但张良却凭借着自己那犀利的眼光一眼就看出他是一位英雄。于是,张良毫不犹豫地对项伯施予援手相助。这一举动不仅仅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侠义之心,更能从侧面反映出他看人的眼光确实是非常毒辣的。他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一个人的本质。

同样的道理,在他与刘邦短暂相处的过程中,刘邦给张良的感觉就是一位能够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的真英雄。他身上仿佛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吸引身边的人紧紧围绕在他的身边,并且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虽然当时的刘邦已经拥有一支看起来实力还不错的队伍,士兵们各个精神抖擞,装备也还算精良,在当地也算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但是,刘邦这时候还根本没有适应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到一支义军首领的角色转变。他身上还保留着许多过去那种随性而为的特质,一点儿都不摆架子。无论是面对手下的普通士兵,还是一些前来投靠的小股势力,他待人都很是随和亲切。就拿对待张良他们这样一支人数相对较少的小队伍来说,刘邦的表现也是十分真诚友好的。他没有因为自己的队伍规模更大就对他们有所轻视,相反,他的热情欢迎和真诚相待都让张良等人感受到了他的真心。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张良就决定暂时不去投景驹了。他深知,在刘邦的身边,可能会有着更多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于是,他们就与刘邦暂且合兵一处,大家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筹划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乱世之中徐图大业。

当然,在大家共同前行的过程中,必然要讨论一些行军打仗方面的事情。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军事策略关乎着整个队伍的生死存亡。

张良,这位饱读诗书、精通兵法的谋士,多次以《太公兵法》上的精妙说法来向刘邦进言。那《太公兵法》乃是古代兵家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众多深奥的军事谋略和用兵之道。张良每次讲述的时候,都讲得极为细致,从排兵布阵到应对不同敌军的策略,每一个要点都不放过。

而刘邦呢,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没读过多少书,在文化知识的储备上或许比不上那些饱学之士。但是,他却有着一颗极为灵光的脑袋。他的思维就像一把锋利的剑,能够迅速穿透事物表面的迷雾,直抵核心。所以,每当张良讲述完《太公兵法》中的谋略之后,刘邦仅仅是稍稍思考,就能够领悟其中的七八分。他那敏锐的直觉和独特的理解能力,让他能够在看似复杂的军事策略中找到最适合当前局势的方法。因此,刘邦也经常采纳张良的谋略。在很多次战斗或者行军的决策过程中,刘邦都按照张良的建议去行事,结果往往证明这些谋略是非常有效的。

张良也曾经向其他人讲述《太公兵法》,那些人或许也都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或者军事经验。然而,他们听了之后却都是一脸茫然,仿佛是在听天书一般,根本听不明白其中的奥秘。这让张良心中不禁大为感叹。他深有感触地说道:“沛公殆天授!”在他看来,刘邦就像是被上天眷顾赐予了特殊才能的人一样,能够如此轻易地理解和运用自己所讲述的兵法谋略。

从张良的这句感叹之词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刘邦也算是打心眼里的认同了。他意识到刘邦的与众不同之处,这种认可不仅仅是对刘邦聪明才智的肯定,更是对刘邦领导才能和未来发展潜力的一种信任。

于是,张良彻底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在他心中,景驹或许也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刘邦这里,他看到了一种更加明确的希望,一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理想的希望。他坚定地决定跟着刘邦走下去,把自己的命运和刘邦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作为士人的张良,深知深通韬略固然重要。毕竟,这是他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他能够为明主出谋划策的重要资本。但是,在他看来,更为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善于纳谏的明主。一个只懂得独断专行,不听取他人意见的领导者,即便身边围绕着再多的谋士,也难以发挥出真正的实力。而刘邦恰好就是这样一个能够虚心听取他意见的人。

这次不期而遇,就像是命运的一次巧妙安排。张良能够及时“转舵”,选择跟随刘邦这位明主,这也充分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他没有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谁才是真正能够让他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人。

当然,初次合作就能够如此默契与愉快,而且还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成功让刘邦对张良也是另眼相看。在刘邦的眼中,张良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总是比其他人智高一筹。无论是在战场上制定战略,还是在处理内部事务时的出谋划策,张良的意见总是那么的独到而又实用。这让刘邦觉得张良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

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在刘邦的阵营里,张良的聪明才智有了充分的机会得以充分发挥。他可以为刘邦规划战略,为军队出谋划策,处理各种复杂的军事和政治问题。而刘邦呢,则以一种挚友般真切的态度来看待张良。他对待张良就像是对待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一样,总是言从计听。无论张良提出什么建议或者想法,刘邦都会认真考虑,并且积极采纳。在他的心中,张良是不可或缺的伙伴,他从来没有对张良发过任何脾气。这种信任和尊重,让张良和刘邦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也成为他们共同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