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45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三)

大谋谋天下 第45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三)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张良本是依照《太公兵法》所记载的内容,一板一眼、如实地将其中的道理讲述出来的。他讲述的话语简洁明了,将道理阐述得十分浅显,几乎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就希望能将其中的智慧清晰地传递给刘邦。

然而,刘邦对那些所谓的仁、德、道之类的道理,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毕竟,他一直以来在江湖上摸爬滚打,那种混江湖的心态已经深入他的灵魂。在他的认知里,做人嘛,关键就是要仗义,只要能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为人之道,至于那些高深的道理,在他的心里不过是些玄之又玄的东西罢了。

所以,刘邦听了张良这一番讲述后,心里还以为张良这是在故意在他面前摆架子呢。他觉得张良如此煞有其事地讲这些,是希望自己能放下面子的架子,认他这个充满智慧的谋士为师。一想到这儿,刘邦不禁会心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狡黠,又有着几分自以为看透了一切的自得。

可刘邦这会心一笑的背后,所想却完全偏离了张良的真正意图。他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张良的肩膀,而后笑着说道:“子房,你讲得真好啊!我也觉得道理就是这样的。你想啊,要是咱们不能和大家分享利益,那谁能愿意跟着咱们混呢?就好像做生意一样,你要是不给别人好处,别人自然就不会全心全意地帮你,更不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你!”

其实,对于这一点儿心得,刘邦倒是有着切身的体会。当年,他在市井里面混迹的时候,有一个好朋友叫卢绾。这卢绾呢,性好赌博,总是忍不住跑去赌坊里面碰运气。可是啊,他运气实在是太背了,每次都是输得精光,渐渐地,欠下的赌债越来越多,压得他都快喘不过气来。

有一次,卢绾输得实在是厉害,对方扬言如果不还上赌债,就要斩下他的一只手。卢绾顿时吓得魂不守舍,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在卢绾感到绝望的时候,刘邦赶忙出面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刘邦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来替卢绾还债。

说罢,刘邦就得意洋洋地领着那个赢钱的江湖人士回到了自家。到了家里,他就像是在自己店里一样,潇洒地把自己家里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搬空了。什么锅碗瓢盆,什么锅碗瓢盆,甚至连那头一直陪伴着他们的可怜小黄牛犊子,也没能逃脱被牵走的命运。

后来,刘太公发现家里这些东西变得无影无踪,自然要追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刘邦眼珠子一转,心里打着鬼主意。他眼珠子一转,眼疾手快地编造了一个谎言,把一切都赖到自己身上,说是自己赌输了,东西才被拿走的。

从此以后,卢绾对刘邦那是无比地佩服,发自内心地认为是刘邦救了自己的命。他对刘邦那是巴心巴肝的,只要刘邦有需要,他随时都会在身边支持。

当然,这也能够反映出刘邦独特的人格魅力。你看,在沛县这个小地方,下至市井里卖狗肉的穷汉樊哙,上至颇有名望的萧何、曹参等人物,都愿意与他刘邦混到一起。他们在心里对刘邦为人骨子里的那股仗义,那是相当佩服的。

就拿樊哙来说,他特别喜欢杀狗卖肉,也经常杀狗给刘邦吃。而且,他还经常把自己弄到的狗肉拿出去,用来招待萧何、曹参等那些公门中人。在那烟火缭绕的院子里,樊哙笑着把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狗肉端上来,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这也充分说明刘邦为人仗义的人格魅力。

刘邦对樊哙那自然是相当不错的,他对樊哙的仗义之举自然是铭记在心的。后来啊,在吕太公的促成之下,刘邦把吕雉的妹妹吕媭嫁给了樊哙。从那以后,他们二人就成了连襟关系,这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也让彼此的事业发展有了更多的默契。

张良与刘邦相处已有不少时日,对于刘邦那种时常流露出的自鸣得意的神态,他是早已习以为常了。他深知这个帝王的心性,刘邦确实有自己的聪明之处。刘邦的小聪明是毋庸置疑的,他懂得抓住时机,也懂得把握人心的微妙之处。然而,他并非没有短板,若是在大的方向上把握不好,便会放下身段,虚心纳谏。但可惜的是,即便如此,他也似乎永远改不了想要从别人那里淘出好点子的习惯,同时却又放不下面子去求人。

所以,张良深知刘邦的性格,决定再次强调他的观点。他站直了身子,目光坚定而严肃,语气中带着几分严肃与庄重,再次严正地重申道:“陛下,关键在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啊!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它蕴含着深刻的治理之道。要让这广袤的天下,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利益,这绝非易事,需要陛下用心去思索,用行动去践行。”

刘邦听闻张良此言,顿时来了精神,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凑上前去问道:“是呀!天下本来就是天下人的天下呀。想当初,那陈胜那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就明确地指出了天下并非只属于那几家名门贵族。你看我,原本只是一介布衣,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凭借着几分运气和努力,现在也能得到这天下。这天下既然人人皆可拥有,那还有什么可多说的呢?”

张良看着刘邦,心中暗自摇头。他知道,刘邦这理解不过是流于表面,实在是太过肤浅了。张良苦笑着轻轻摇了摇头,缓缓地说道:“陛下,您说的没错,天下本应是天下人共有的,大家都要共同享有其利益,这自是正理,也是天理。然而,现实中,往往只有一些人能够获利,而另一些人却失利。如此下去,那些失利的人越来越多,人性的贪婪和不满一旦被点燃,岂有不被搅乱天下之理?”

“就拿那曾经的暴秦来说吧,想当初,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可统一之后呢?苛捐杂税多得让人喘不过气,徭役劳役繁重,百姓们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因为暴秦让天下绝大多数人无法享有应得的利益,所以大家才会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将那看似强大的秦朝给彻底推翻。这难道不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吗?”

对于推翻暴秦,刘邦自然是记忆犹新。那些战乱的风声、百姓的苦难、自己带领众人奋勇抗争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他之所以不断求治国之策,也是心中有着深深的担忧。他害怕自己会重蹈秦朝的覆辙,一不小心就因为疏忽,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让人给造起反来,败坏了这好不容易才得来的江山社稷。

说老实话,秦朝曾经是何等的强大啊!它凭借着强大的军队和精妙的战略,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然而,如此强大的王朝,统一六国后,短短十多年就灭亡了。在刘邦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令所有开国之君都为之不寒而栗的悲剧。它的失败,仿佛是一座警钟,时刻在刘邦的心头敲响。

所以,刘邦也不再装作那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了,他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认真与急切,连忙问道:“子房,那你倒是说说,怎样才能使天下之人皆能共享其利呢?你可要给我讲清楚,这可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啊!”

张良微微一躬身,正色说道:“这在《太公兵法》上也有说明。书中说,要让天下人都能幸福安宁,必须让人各得其所,各有依附。这就好比那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各有各的需求。比如,‘凡是人都厌恶死而乐于生,喜好德而趋向利。能生利的,就是道。道所在之处,天下就归附他。’这句话就是说,要治国有方,就要以民为本,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民生有利,他们自然就会心悦诚服,对陛下您的统治心怀忠诚,如此,方能使得百姓坚定不移地依附您,辅佐您。”

刘邦皱了皱眉头,似乎还是不能明了其中的意思。他挠了挠头,一脸困惑地又追问道:“这到底该怎么去做嘛?本王虽然知道要让百姓得利,可具体该怎么做呢?你还得多讲讲,让我能真正明白!”

张良一时也陷入了困境,他实在是没有想到,这道理说得如此明白,刘邦还是无法完全理解。他无奈地把手一摊,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说道:“陛下您当初是为何要起兵造反的嘛?不就是因为秦朝那苛刻的政策,让您以及其他百姓无法丰衣足食,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如果让您丰衣足食,生活悠然自得,您还会冒着手无寸铁却被斩首的险,带着大家去造反么?”说完,他目光中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能通过这个比喻,让刘邦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张良这一问,犹如一道锐利的闪电,直直地劈开了刘邦心中那层隐秘的思绪,简直算得上一场直击灵魂的深刻拷问了!

遥想当初,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的那段日子。那时,他的内心交织着无奈与迷茫,其实也不过是想在这风云变幻、残酷无情的乱世之中,侥幸躲过一时之灾而已。在那片莽莽山林间,他暂离了朝堂与纷争,可那心中的忧虑却并未消散。他只是渴望能在这暂时的避风港里,保住自己的性命,等待风头的过去,却未曾想到,命运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动,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悄然酝酿。

至于曹参和萧何他们在沛县起兵造反,而后派人风尘仆仆地赶来叫他回去领导义军,这件事情,刘邦并非没有反复思考其中的缘由。曹参与萧何,二人在沛县那是颇有名望之人,他们平日里对官场之事了如指掌,深知其中利害关系。

若论领导能力,他们二人自是极强的,萧何善于统筹安排,做事井然有序,能将诸多琐碎之事安排得妥妥当当;曹参则勇猛果敢,在战场上更是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有着一身过人的武艺和果敢的决断力。那按常理来说,由他们二人来领导这支义军,或许也并无不妥。

然而,这两个家伙在造反之后,却渐渐显出了惧怕死神降临的怯懦之态。他们皆出身公门中人,自幼饱读诗书,对朝堂律法那是熟稔于心,深知朝廷在面对起义之事时的严苛与残酷,那便是“首恶必办”。这是铁律,不容有丝毫的变通。若这场造反之事最终以失败收场,那领头之人必不会有好下场,必死无疑,血溅三尺之余,还会留下千古骂名。

而其余的众人,或许还有几分侥幸之机。有些在混乱之中隐匿逃亡,凭借着自己的狡黠与机智,躲过朝廷的追查;有些可能会选择投降,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功臣,保全身家性命;也或许还能找到其他出路,在动荡的时局中找到一片生存的空间。

所以,当刘邦被召唤回沛县接收那支刚刚起步的义军时,在他看来,实际上是在替曹参等人去顶罪,如同那冥冥中安排好的“替死鬼”一般。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深知自己一旦踏上这条充满荆棘与险阻的道路,若是不能成功,等待他的将是一片黑暗与绝望。

不过,当时刘邦的心态却并非如此沉重而清醒,他满心所想,仅仅只是想到自己能够又可以光明正大地,而且是以一种风风光光的方式回家了而已。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那熟悉的大街小巷,亲人间关切的眼神,还有曾经那些熟悉的面孔在迎接他的场景。他仿佛已经忘记了身处乱世的风险,沉浸在这片刻的温馨与喜悦之中。

而至于后来的一切,从接受领导义军,到一路征战四方,逐渐壮大的过程,对于刘邦而言,也仿佛是顺势而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众人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他们在战斗中相互扶持,在胜利后一同分享喜悦,在面对困境时又能携手共度难关。那是一种奇妙的情感纽带,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沉浸在这波澜壮阔的事业之中,反而乐在其中了。

所以,即便后来刘邦时常怀疑过当初曹参与萧和的用心,可他也并未去追究。毕竟,正是他们的这一番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否则,又哪来这“沛公”的名号,哪来他如今在天下间的一席之地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