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50章 白登之围

大谋谋天下 第50章 白登之围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在那风云初定的汉初,刘邦听闻张良要离去,心中自是不舍,言辞恳切地将他挽留,那语气中满是殷切与不舍。张良听了刘邦如此挽留之词,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毕竟,刘邦如今既是他对大汉的忠诚之归宿,又是他曾并肩作战、相互倚仗的明主,于情于理,都不太好断然离去。

其实,张良的心中并非没有犹豫,但那对汉朝未来深深的隐忧,却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这隐忧并非轻易能够释怀,只是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宜将心中的忧虑直白地说出来。毕竟,这涉及到汉朝刚刚建立之时所面临的诸多复杂局势,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朝堂的轩然大波。

张良深知,那刘邦开国封赏之时,封了好多个诸侯王这一举措,犹如一颗深埋的种子,未来或许会带来难以预估的祸患。回想起当初田荣造反一事,那风波曾搅得天下局势再度动荡不安。当时的项羽,行事过于自负,在分封诸侯之时,并未真正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实际。他独断专行,依据自己的喜好和功绩来分封,许多诸侯心中本就有诸多不服。

那时,齐王田荣原本就对各路诸侯的封赏心怀不满,加上他本身野心勃勃,在韩王成被杀、项羽又在齐国大开杀戒、到处屠城的残暴行径刺激下,田荣终于举起了反抗的大旗。而韩王成,本是韩国正统,却在项羽的摆弄下命运多舛。项羽封郑昌为韩王,让郑昌抵御韩王信——这位追随张良一同随刘邦入关,而后又东出参加楚汉战争的英雄。

说起这位韩王信,也就是和那个大名鼎鼎的齐王(后为楚王)韩信并非是同一人。韩王信乃是韩国宗室,他带着对恢复韩国的满腔热忱,追随着张良来到刘邦麾下。在汉中之地,他参与了刘邦的军事谋划。在那场决定命运的楚汉战争中,韩王信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谋。他自告奋勇,主动向刘邦请缨,要求去收复韩地,为刘邦的帝王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邦当时或许只是出于鼓舞士气、稳定局势的考虑,在韩王信出发之际,便许下承诺,说若他能成功收复韩地,便封他为韩王。这一承诺,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韩王信前行的道路。而项羽那边,派遣郑昌为韩王的初衷,自然是为了抵御韩王信,巩固自己的统治。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的战场上,硝烟弥漫,血流成河。韩王信率领着他的军队,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勇作战。阳城之战,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成功地攻克了阳城。这一关键战役的胜利,使得韩王信的威望在韩国旧地迅速传播开来。郑昌在韩王信的强大攻势下,最终被迫投降。至此,韩王信成功收复了韩国旧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刘邦对于韩王信的功绩自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在收复韩地的胜利面前,他信守承诺,正式封韩王信为韩王。自此,为了与齐王(后为楚王)韩信相区分,史书中便称他为韩王信。

后来,郦食其曾出了个馊主意,他建议刘邦尽复六国后裔为王,以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帮助刘邦攻打项羽。刘邦听信了此计,想要依此行事。然而,张良却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深知,此时天下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乱,百废待兴,百姓渴望安宁。若此时再分封诸多王,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互相争斗,百姓又将陷入无尽的苦难之中。于是,张良坚决制止了刘邦这一鲁莽的举动,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将刘邦从错误的道路上拉了回来。

而在合围项羽的关键时刻,局势迫在眉睫,刘邦为了稳住人心,不得不封了韩信和彭越为王。但张良心里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在当时,他本人对于这种封王的举动,也并非是心悦诚服,更多的是一种虚予委蛇的手段,希望能够在复杂局势中,暂时维持住各方的平衡。

可谁能想到,天下大定之后,刘邦又一次做出了分封异姓王的决策。那时候,刘邦为了封他二哥刘仲及私生子刘肥为王,兴致高昂之下,又在仓促之中分封了好几个异姓王。张良当时虽然觉察到了不妥,但却根本没来得及阻止。

然而,张良虽然心中隐忧不已,但他却不敢轻易表露。他太清楚刘邦此时心中的状况了,在没有迫切的要求且事态没有发展到不得不解决的地步时,他若是贸然提出这些担忧,反而会被认为是心怀不轨,有离乱君臣、挑起祸端的嫌疑。谁也不愿意重蹈自己上书项羽告发田荣之事的后尘啊!那次经历,让他深知朝堂的复杂与险恶。

于是,张良怀揣着满心的隐忧,既不能一走了之,那只会让自己与刘邦的距离渐行渐远,朝堂的局势也可能因他的一时疏忽而陷入混乱;也不能对这方面有所作为,否则可能引火烧身,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样的无奈与纠结之下,张良思索片刻,还是决定先远离这复杂的朝堂纷争。他对刘邦说道:“陛下,我近日心中有些杂念,欲往玄门静修一番。据我师父黄石老人所言,玄门内还有几位久未得见的师叔。我想借此机会,前往玄门拜访,求得一番心境的安宁,也为大汉的命运冥冥中祈福。待我心灵澄澈之后,定当归国,全心全意辅佐陛下。”

刘邦听闻张良此言,心中虽有不舍,但也明白张良此次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他不想让张良为了这朝堂之事而心生烦恼,影响自身的修行。况且,他也觉得,或许给了张良一些时间空间,自己也能在这期间更清楚地看清局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因此,刘邦还是同意了张良的请求。

有了这样的安排,张良便收拾行囊,缓缓离开了那繁华而复杂的朝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遁入玄门之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那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刘邦,便暂时失去了张良的辅佐。

也正是在这段张良不在身边的时间里,风云突变。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九月,广袤的北方草原上,匈奴冒顿单于羽翼渐丰。这个野心勃勃的单于,觊觎着汉朝的锦绣河山,率领着他的铁骑大军,挥舞着寒光闪闪的利刃,气势汹汹地引兵攻打太原。一时间,战火重燃,汉朝的边疆再次陷入了危机之中 。

在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汉朝刚刚经历了多年战火洗礼,百姓渴望安定的生活,国家急需休养生息。然而,新生的汉朝面临着重重隐患,各地的异姓王势力割据一方,犹如潜藏在暗处的不安因素,让刘邦这位年轻的帝王忧心忡忡。

在这些异姓王中,韩王信尤为突出。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干,在过去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威望颇高。刘邦虽对他颇为倚重,但心中的担忧却与日俱增。尤其是当目光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时,刘邦意识到韩国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它北近洛阳,那是一座承载着无数荣耀与威严的历史名城,是汉朝政治、文化的中心之一;南近宛县,这里是商业繁荣之地,各地的物资汇聚于此,对经济的支撑至关重要;东近淮阳,淮阳地区水路与陆路交通皆极为发达,是连接南方与北方的重要枢纽,掌控着物资流通的关键脉络。

刘邦深知,韩王信这样的将才在这样的重要之地,若起叛心,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防患于未然,同时又能合理利用韩王信的军事才能来防备外敌,刘邦苦苦思索着对策。最终,他以防备匈奴为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韩王信的封地由韩国改为太原。太原,虽地处北方,但在当时的局势下,刘邦认为这里更便于控制韩王信的行动,同时也希望他能承担起防御匈奴的重任。

韩王信接到刘邦的诏令后,心中虽满无奈,但也明白大势已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作为臣子,只能服从君主的安排。于是,他只得黯然就藩太原郡,肩负起守备汉朝北部边境的重任。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多久。不久后,匈奴那如狼似虎的侵扰再次打破了汉朝边境的宁静。匈奴军队如同狂风般,多次南下入侵汉朝边境。这一次,他们的目标直指太原郡。这片本就饱受战乱之苦的土地,再次陷入了无尽的动荡之中。

太原郡的治所晋阳县,虽然也是重要的城池,但与边境相距较远。这一地理劣势,使得韩王信在面对匈奴的频繁侵扰时,常常力不从心,难以做出及时的反应。眼看着士兵们在边境与匈奴苦战,百姓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韩王信心急如焚。

经过深思熟虑,韩王信决定向刘邦请求,将王都从晋阳县迁到距边境较近的马邑。他深知,只有在更靠近边境的地方,才能更有效地抵御匈奴的入侵。幸运的是,长期征战、疲惫不堪的刘邦对韩王信的请求表示了同意。

得到刘邦的同意后,韩王信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前往马邑。他亲自整军备战,加固城墙,训练士兵,积极防备匈奴的再次侵扰。在他的努力下,马邑的防御逐渐稳固,成为汉朝北部边境的一道重要防线。

可命运的捉弄并未就此停止。不久之后,匈奴冒顿单于率领着如潮水般的大军南下了。这支匈奴大军,气势汹汹,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将马邑城紧紧地包围得水泄不通。马邑城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匈奴的呐喊声和马蹄声在城外回荡。

韩王信深知自己孤军奋战,难以抵挡匈奴的强大攻势。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他万般无奈,只得采取了看似两全其美的策略。一方面,他派人疾驰前往长安,向刘邦求救,盼望着刘邦能派遣大军前来解围;另一方面,他又派出使者与冒顿单于求和,试图以妥协来换取一条生机。

然而,刘邦在接到韩王信的求救消息后,心中的疑虑却涌上心头。他回想起此前韩王信的种种表现,以及此次求救和求和的举动,不禁怀疑韩王信是借此机会想要投降匈奴。这种怀疑,如同毒瘤一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刘邦决定派使者前去责备韩王信。使者匆匆赶到马邑,将刘邦的责备之词一一告知韩王信。韩王信听后,心中充满了害怕和愤怒。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尽到了守备之责,求助也是无奈之举,却没想到换来的是这样的误解。

在绝望与愤怒的驱使下,韩王信一气之下背叛了汉朝。他打开马邑城门,毫不抵抗地向匈奴人投降了。并且,他还亲自出谋划策,与匈奴联合,准备南下攻打汉朝,试图在绝境中寻得一线生机。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初,当刘邦得知韩王信竟如此的“吃里扒外”,心中怒火中烧。他再也无法容忍背叛者的行径,在一怒之下,亲率三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击韩王信。

刘邦的军队势如破竹,于铜鞮(今山西沁县南)一举击败了韩王信的军队。韩王信的士兵们在大军压境之下,纷纷溃败,韩王信本人也狼狈而逃。刘邦的追击并未就此停止,他紧接着又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再次与韩王信和匈奴的联军展开了一场激战。汉军士气高昂,将领们奋勇杀敌,最终,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再次溃败。

经过这两次战斗,刘邦自以为已经解决了韩王信和匈奴的威胁。然而,此时他听闻匈奴军屯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心中又起了波澜。他心想,如今正是彻底解决匈奴危机的好时机,若能一举拿下匈奴,便可一劳永逸地解决边境的隐患。

于是,刘邦派遣使者前往匈奴军队附近进行侦察,试图摸清匈奴的具体情况。然而,冒顿单于却是一计百出。他深知汉军的强大,若正面交锋,匈奴军队很难取胜。于是,他命令手下把精兵巧妙地藏匿在暗处,仅让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暴露在表面上,故意示弱,营造出一副不堪一击的假象。

汉使们并不知其中玄机,十数人接连返回,向刘邦汇报情况。他们皆认为匈奴此时已经破败不堪,汉军完全可以发起攻击。刘邦听信了汉使们的汇报,心中的轻敌之心油然而生。

恰在此时,张良(刘敬)也奉命前往侦察匈奴的真实虚实。然而,刘敬还未返回,刘邦便听信了那些汉使的片面之词,起了轻敌之心,便悉数发汉军三十二万北上去进攻匈奴了。

待刘敬(娄敬)返回后,立刻向刘邦指出,匈奴军是在故作姿态,实则有诈,目前的情况并不宜轻易出兵。但此时的刘邦,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的轻敌之心让他听不进刘敬(娄敬)的劝告,依旧执意亲率先头部队前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

可惜,此时步兵还未全部赶到。而匈奴单于冒顿早已埋伏了四十万精锐骑兵。趁着汉军立足未稳,冒顿单于一声令下,匈奴精骑如潮水般涌向汉军。瞬间,汉军被围在了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白登山内,汉军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四周都是匈奴的包围圈,严严实实,仿佛铁桶一般。七日后,形势愈发危急,汉军内外联络都被彻底切断了,内部无法相互支援,外部也无法得到救援。整个军队在绝望中苦苦挣扎,局势仿佛陷入了一片黑暗的深渊。

刘邦此时才深刻意识到自己轻敌的错误,心中的懊悔与焦虑交织在一起。但他知道,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必须保持冷静,寻找突围的生机。

在那生死攸关、万分危急的绝境之中,汉军被困于白登山,犹如瓮中之鳖,周遭被匈奴重兵重重包围,几无突围之机。然而,就在众人感到绝望之际,足智多谋的陈平站了出来,献出了一条救命之计——重赂匈奴阏氏。

陈平深知,在这关键时刻,常规的军事策略或许难以奏效,而巧妙地运用策略,或许可在这死局中寻得一线生机。他精心准备了大量的珍宝,这些珍宝皆是世间罕见、价值连城之物,每一件都散发着诱人的光芒,仿佛凝聚着汉族多年的财富与智慧。

陈平带着这些珍贵的宝物,亲自前往匈奴阏氏所在之处。见到阏氏后,他面带谦卑之色,诚恳地说道:“尊敬的大人,我们汉朝此次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我代表汉室皇帝,特来献上这些宝物,还望您能不吝赏脸,收下这份心意。”说着,他将珍宝一一呈现在阏氏面前。阏氏的双眼顿时被这些璀璨的珍宝所吸引,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与惊喜。她还沉浸在他人的奉承和这些珍宝带来的喜悦中时,陈平继续说道:“夫人如此尊贵不凡,这些宝物只是小小心意,今后我们汉朝还随时准备再送上更多更好的宝贝。”

顿了顿,陈平的语气变得沉重而诚恳,他指着不远处的战场,继续说道:“您看,如今若是死拼到底,大不了多死些人罢了。可您想过吗?匈奴人也会战死许多人。到时候,这片原本肥沃的土地,将会被鲜血染红,无数家庭将陷入悲痛之中。而您,也将再也享受不到如今这般尊贵的生活,那些珍贵的宝贝也都将成为战场上的一堆废铁,散落于尘埃之中。您又何必为了眼前的这番争斗,而不顾及身后无数人的生死和未来的安稳呢?”

阏氏听了陈平的话,心中不禁泛起波澜。她本就贪图这些珍宝,看着满目光彩夺目的宝物,心中的**更盛。同时,她也明白陈平所言非虚。若真发生一场残酷的血战,匈奴军队必然会死伤惨重,而战场上的生死难料,谁又能保证自己最终能否保全自己和家人?她思索片刻后,终于点了点头,答应了陈平劝说冒顿单于放刘邦回去的请求。

阏氏匆匆返回营帐,找到了冒顿单于,心急如焚地劝说道:“夫君啊,且听我一番肺腑之言。如果这回在此杀了刘邦,那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啊!”此时匈奴军队士气正盛,但阏氏深知,一旦开战,这场战争将如一场可怕的噩梦,吞噬无数的生命。“匈奴就与汉朝结了死仇,从此双方必拼个玉石俱焚,到时候,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族人,都将投身这场无尽的战火之中。”

阏氏的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她的声音微微颤抖,继续说道:“而且,这场仇恨将会延续下去,世世代代,匈奴与汉朝都将陷入无尽的纷争,永无宁日。倒不如放刘邦回去,让他知道我们匈奴的强大,不好惹。如此做法,日后他们为了求得安宁,必定会年年向我们提供财物,那我们匈奴也能借此机会获取丰厚的回报。这样的利益,岂不是远远胜过一场残酷的战争吗?”

冒顿单于听了阏氏的话,陷入了沉思。他作为匈奴的首领,自然希望自己的族人能够兴旺发达,不受战争之苦。此时,他的心中也隐隐意识到,若杀了刘邦,这场战争或许将超出所有的预料。他想到那三十多万汉军,在绝境中必定会与匈奴大军死拼到底。一旦开战,纵使最终消灭了这些汉军,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匈奴军队也必然会遭受重创。若汉军因此而殊死拼杀,他们那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将会让匈奴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且,若是汉军在遭受这次重创后,怀恨在心,再来寻仇,恐怕匈奴也不好应付。毕竟,匈奴的胜利并非毫无代价,若要继续维持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就需要不断地投入兵力和资源,这对于匈奴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此次带兵出来侵略汉朝,原本不过是为了财物而已,匈奴游牧民族的习性,本就没有长驻一地的习惯,攻城略地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掠夺,而他们并非要长期统治这些地方。并且,他们也真的一时不会改变已经固有的生活习惯,定居下来治理那些地方。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冒顿单于终于认识到,此时放过刘邦,或许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于是,在开出一些条件后,冒顿单于缓缓地解开了围困汉军的一角。被困多日的汉军将士们,看到突围的希望,立刻如潮水般涌出,在陈平等将领的指挥下,安然撤离,向平城进发,最终与主力军队得以会合。

刘邦平安归来后,虽然暂时解除了危机,但心中也深知此次死里逃生的艰险与不易。为了维护汉朝的相对稳定,他不得不再次做出艰难的决定。最终,刘邦只能派刘敬去与匈奴结和亲之约。

经历了这场白登之围的生死劫难,刘邦的内心充满了感慨。他亲身体验到了匈奴骑兵的强大与凶悍,也深刻地认识到汉朝目前的实力有限,一时之间难以找到彻底打败匈奴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全汉朝的百姓,避免战争的进一步伤害,刘邦不得不选择了与匈奴和亲,采取防御政策,以谋求边境的相对安宁。

然而,此时的韩王信却并不甘心就此蛰伏。他深知自己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因这次背叛而一落千丈,为了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竟屡次率兵南侵,频繁骚扰汉朝的边境。他妄图通过这种冒险的举动,来博取刘邦的重视,重新找回自己在汉朝的地位和权力。

刘邦本就对韩王信此次背叛之事深感痛恨,如今看到他又在边境地区制造麻烦,心中的怒火更是难以平息。同时,韩王信的行为也让他对其他异姓诸侯王的防犯与猜忌之心日益加重。为了避免像韩王信这样的事例再次发生,刘邦意识到,他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于是,在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局势下,刘邦开始了逐步剪除异姓王的行动,以巩固汉朝的统治,确保大汉江山的稳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