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52章 计擒韩信

大谋谋天下 第52章 计擒韩信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回到未央宫,刘邦那紧绷的神经仿佛还未完全松弛下来,他的脚步匆匆,一路行至御书房中,轻轻坐下后,还是忍不住对着身旁的张良缓缓讲起了在白登山被围的惊险一幕。

刘邦的神情中透露出一丝还未完全消散的惊恐,他的目光在室内的摆件上一一扫过,仿佛那上面还残留着当时危险的影子。一想到匈奴骑兵的强大,刘邦的身体不禁微微一震,说话的声音也不自觉地低沉了几分,带着明显的心有余悸:“我原本以为蕃戎之属,当是不堪一击的。要知道,在我的印象中,那些北方游牧民族,虽时常侵扰边境,但我朝国力强盛,将士英勇,自认为凭借我大汉的铁骑和步兵,定能轻易击退他们。然而,谁能想到,实际情况却如此不堪啊!”

刘邦的脸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他微微皱眉,仿佛又看到了那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场景,声音也变得低沉而有力:“匈奴的精骑,足足有数十万之多啊!当我远远看到那如乌云般铺天盖地向我们压来的骑兵队伍时,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他们飙疾如风,那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马蹄声如同雷鸣般轰鸣,仿佛要将整个大地都震裂开来。他们离散啸聚,行军迅速且灵活,转瞬即至眼前!”

说到这里,刘邦站起身来,来回踱步,一边走一边比划着,仿佛在回忆那紧张的一刻:“我们的大汉步兵,在面对他们时,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步兵的行动,显然太过迟缓了!我们只能被动地结阵防御,像被巨石压住的巨兽,无法施展手脚。那种无力感,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在那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我们只剩下等待命运的安排,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匈奴骑兵在我们周围盘旋,寻找着进攻的机会,仿佛我们早已陷入了他们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毫不夸张地说,视其战力,恐怕项羽在世,也甚难一敌!”

张良静静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他深知那场战斗的凶险。半晌,他缓缓开口应道:“是啊!就如陛下一所言,匈奴骑兵的速度和机动性实在太过惊人。在这样的战场上,步兵完全丧失了作战的主动权,只能凭借地势险要之处,严阵以待,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勉强抵挡敌人的进攻。这也正是为何赵与秦为了防御匈奴,只能选择筑起那万里长城,守住房屋关隘的要地。毕竟,唯有凭借这坚固的防线,才能在匈奴的强大攻势下,保存一线生机啊。”

刘邦听完张良的话,深深地叹了口气,缓缓坐回椅子上,他的目光投向远方的天空,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深远的未来。他忧心忡忡地说道:“看来,要守住北面,还得缓图之了!匈奴的实力太过强大,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要寻找一个更为稳妥、长远的策略,才能抵御这外部的威胁啊!”

说到这里,刘邦的脸上突然闪过一丝愤怒之色,他又想起了韩王信。特别是韩王信老是带着匈奴人来攻城掠地的种种恶行,让他气得牙痒痒的,拳头也紧紧地攥在了一起。

刘邦的嗓音变得高亢而愤怒,他愤恨地说道:“韩信那个龟孙子,打不过匈奴,被我责备了两句,居然就投降了。哼,投降保个命本也无可厚非,可他居然还帮着匈奴人来攻城略地的。这个吃里扒外的贼胚!枉自老子一直对他这么好,最先就封了他为王!他不就心心念念着他那韩国嘛,我又不是没给他封地!我封他去为联抵挡下匈奴人,那本就是托付给他重任,指望他能为大汉守好一边。可他倒好,反而怨恨起联来了,还背叛我,投靠匈奴。这还真是个人面兽心的东西,真是个养不熟的白眼儿狼!”

转过身来,刘邦又看着张良,眼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与疑惑,问道:“子房,你说,若是他们两个韩信,一南一北地发难,那时候,我大汉岂不危矣?”

一不小心,刘邦就又把南方做着楚王那兵仙韩信也给捎带上了。此时,室内的气氛似乎变得凝重起来,刘邦的这一番话,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隐隐似乎预示着兵仙韩信未来命运的走向,被刘邦这么样话里一捎带,兵仙韩信的结局仿佛已经被注定。

张良作为刘邦麾下的重要谋士,虽身在汉营,却时常关注着各路局势的动态。对于韩信这位军事奇才,张良内心有着一番复杂的考量。

张良十分赏识韩信卓越非凡的带兵能力。在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战场上,韩信犹如一颗璀璨的将星,凭借其奇谋妙策和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率军一路披荆斩棘,屡建奇功。他那奇妙的排兵布阵,总能在看似绝境之处寻得生机,让敌人防不胜防。韩信的功绩,无疑为刘邦的汉军势力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张良对此也是深感认同。

然而,当韩信自请为假齐王的消息传来时,张良原本平静的心湖却泛起了微微的波澜。在那个关键时刻,局势本就微妙,刘邦正处于与项羽激烈争雄的白热化阶段,各方势力的平衡需要精心维护。而韩信此举,无疑像是在这原本就紧绷的局势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小的水花。

张良心里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他深知,韩信的自请之举,很可能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虽然张良并不十分怀疑韩信对刘邦的忠诚。在过往的诸多战役中,韩信始终与刘邦的大军并肩作战,冲锋陷阵,其作战风格和决策,都体现出了对刘邦的坚定追随。但韩信这种想要自立为王的势头,却让张良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的忠诚度。毕竟,在这乱世之中,权力与野心往往如影随形,谁也无法确保韩信日后不会因王位之欲而产生动摇。这种潜在的危机,使得韩信在他心中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时光荏苒,直至韩信被封为楚王,张良每每思及此事,便仿佛看到了韩信命运的无常。他深知,在这权力的旋涡中,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巨大的波澜。韩信虽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但权力的诱惑往往是难以抵御的。张良隐隐感觉到,韩信的末日或许已渐行渐近。迟早刘邦必会对他开刀,毕竟,在这片充满野心与算计的土地上,权力的游戏只有一条铁律——强者生存。

张良心中暗自叹息,命运的车轮似乎总是飞速前行,连让人思考的时间都吝啬给予。哪晓得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韩信那楚王王位,他那炽热的权力野心支撑着他坐上去,可这位置还犹如热锅上的铁板,屁股都还没坐热,恐怕就得丧失殆尽啰!

不过,张良还是凭借着他那过人的智慧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力,特意在刘邦面前为韩信说了句好话:“韩王信投靠匈奴,那行为是昭然若揭,想借匈奴之兵打回韩国,这般心思可谓再明显不过了。但楚王他本是淮阴人,如今安居楚地,其根基尚在汉地。楚地广袤,百姓对汉室的向心力依然存在,百姓的支撑是王位的根基啊。从这点来看,楚王想要向北略地的可能性不大。就算趁朝中局势稍乱,他有心起势,这种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毕竟当初大家都齐心围攻项羽之时,他也还是与我们一同作战的!他并非是那种会在关键时刻作壁上观之人嘛!”

刘邦却不服气地说道:“他还没有作壁上观?哼,若不是我催得紧,不把封地给他确定,他还真能迟迟不出兵呢!眼睁睁看着我在战场上被项羽又狠狠打败!说不定他心怀鬼胎,与彭越那家伙是同流合污,怕我被项羽彻底击垮,他们即便有能力也难以抵挡得住项羽势如破竹的攻势,所以都按兵不动,想让我这局面再乱几分呢!”

照刘邦如此说也有几分道理,毕竟战争局势错综复杂,人心难测。故而,张良对此也没再说什么了,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刘邦难得见到张良如此缄口不语,心中更是焦虑万分,他眉头紧锁,缓缓说道:“我知道韩信的确功不可没,他的才能在诸多战役中展露无遗,为我汉军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如今形势如此严峻,也不得不防范于未然啊!这天下局势犹如走钢丝,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万一弄到那种韩信拥兵自重、起兵反叛的局势,可就真的不好收拾了,恐怕会对汉军这来之不易的局面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张良听到刘邦这番话,心中暗自思忖,还不是你急于封王,随意给将领分封,才弄得如今这般尾大不掉的局面!但这番话他自然不好如此直白地对刘邦说。毕竟,君前言辞须得谨慎。于是,他微微点了点头,不动声色地说道:“的确是该解决掉这一问题!只是此事需谨慎谋划,稍有差池,便可能酿成大祸。”

刘邦见张良总算同意了他的看法,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说道:“只是韩信这小子不大好收拾啊!他如今手握重兵,威望极高,又深得楚地人心,硬来肯定是不行的。若是以武力强夺,恐怕不仅难以得逞,还可能引发一场内乱,让这大汉的根基都摇摇欲坠!”

张良补充道:“而且,要削其封地,也得有个十足的理由才行啊!若是毫无由头地行动,恐怕难以服众,也不利于日后的局势发展。这理由得天衣无缝,让各方势力都难以反驳才行。”

刘邦微微眯起双眼,思索片刻后,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说道:“理由倒好找!据悉,季布和钟离昧都逃回楚国去了。我就不信他们不去找韩信!这二人皆是当世之豪杰,且与韩信交情匪浅。他们前去劝说,韩信难免会动心。到那时,我便有了充足的理由治他!”

张良站在宫中,目光深邃,心中思忖着自己的担忧。他的心里着实是如此这般想着:毕竟在关乎天下局势、君臣权衡的事情上,来不得任何的一丝暧昧。若是不明确立场,稍有不慎,就可能在这权力的漩涡中迷失方向,引发难以估量的后果。

可一想到韩信的性格,张良又不禁轻轻叹了口气。以韩信那耿直甚至有些执拗的性格,还极有可能在政治斗争的大棋局中犯这种错误。韩信一心痴迷于军事战场上的杀伐决断,驰骋沙场,战功赫赫。然而,在这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方面,他简直就是个不谙世事的小白。他不懂得在权力的漩涡中隐藏锋芒,不懂得适时收敛自己的野心与锋芒,在这风云变幻的政治风云中,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

张良念及于此,心中对韩信的未来充满了忧虑,但他深知,此刻不能表露过多的担忧,以免引起他人的猜忌。于是,他缓缓开口,轻声说道:“陛下,就目前局势而言,若无确凿的证据,此事也不可做得太狠了。其他诸侯王在本就心存疑虑、野心勃勃的时候,倘若我们行事过于严苛,他们必将引起恐慌。这如狼似虎的诸侯王,一旦被逼入绝境,很可能会联合起来发难。届时,各方势力相互勾结,我们便会陷入两难的困境,局面也就会变得越发棘手,难以收拾了!”

刘邦微微颔首,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如此!朕思虑良久,如今若只想以敲打下他们别与项羽余孽来往之名,来实现暗中削弱他们势力的目的,彭越、英布他们或许会暂时坐得住的吧!毕竟,人心难测,谁也想在这乱世中保全自己的势力。”

话说到此处,刘邦心中已然坚定决心,要铲除除开卢绾之外的其他异姓诸侯王。在他的眼中,唯有逐步削弱这些诸侯王的势力,才能真正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确保汉室的江山稳固。

刘邦再次向张良问道:“子房啊,这明着用强硬的手段与韩信硬碰硬,朕深知不好收拾局面的啊!你聪慧过人,说说看,这该如何是好呢?”

张良心领神会,轻轻思索了片刻,缓缓说道:“陛下,明用阳谋既不行,那就只能用阴谋了!此时,恐怕只能暗中将他逮捕!”

刘邦眉头紧锁,有些担忧地说道:“可是,子房啊,一时之间,我们又有啥理由能光明正大地招韩信进京来呢?不过……”

张良心中明了刘邦的迟疑,他立即抬手作个手势止住了刘邦的话,目光坚定地说道:“他若真的与季布和钟离昧有所勾结,暗中谋划着什么大动作,陛下您招他进京,反倒要打草惊蛇呢!如此一来,我们精心谋划的计策便会功亏一篑。所以,陛下还得登门去捉!”

刘邦听闻此言,脸上露出惊奇的神色,瞪大了眼睛说道:“上门去捉拿他自己?这……这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吗?”

张良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解释道:“这当然没问题,陛下亲自去便能行!”

刘邦不禁讪笑一声,面露难色地说道:“子房,你怕是在说笑哟!我亲自上楚国去捉韩信,那岂不就等于叫我去虎口里拔牙哟!这太冒险了,韩信那家伙手握重兵,楚地的势力又庞大,若是被他察觉到什么,可就麻烦了!”

张良却笑着说道:“陛下,这并非是去虎口里拔牙,而是去虎嘴边拔呀!”

刘邦一脸疑惑地看着张良,等待他进一步解说。

张良耐心地阐述了整个计划:“陛下,您可打着要去楚地狩猎的借口,同时带兵前去。韩信若知道您要到他的地盘上去打猎,按照礼制,他必定会出来迎接您。就算他心中真的怀有不良企图,所埋伏的兵力也只能在他楚国境内。而他作为主人的礼节,又必须出楚国来迎接您。一旦他踏出楚国的疆土,那便是擒拿他的最佳时刻!”

刘邦听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连连点头说道:“的确是妙计啊!不过,若他也带了兵来的呢?这可如何应对?”

张良轻轻一笑,胸有成竹地解答道:“陛下,他即使带有兵来,也不敢出楚地的。要知道,他若带大队人马出境,那无疑就是在明目张胆地造反了。而且,即便他有胆量出兵,您也无需担忧,您可在身后十数里内暗中埋伏大军。那时,就算他想做点什么也不过是蚍蜉撼树,根本做不起多大事儿来的。他那点儿随行人员,肯定远不及陛下您所带狩猎之人的庞大阵容。如此一来,要擒拿他就比较容易了,不是吗?”

刘邦听了,心中大喜,抚掌笑道:“此计甚好!足可万无一失也!朕回宫后,就让樊哙去完成这擒拿韩信的重任!”

后来,刘邦果然依计而行。他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楚国边境进发。韩信哪料到刘邦借打猎之名是来捉他的,还在美滋滋地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屁颠屁颠地带着十来个亲信就出了楚国境去迎接刘邦一行人。

樊哙见韩信孤身前来,心中暗喜,他趁着韩信一人上前来要拜见刘邦之际,故作张狂之态,打着哈哈口里说着:“韩大将军啊,好久不见了啊!”说着,便大步迎了上去。而后,他猛地给韩信来了个大大的熊抱,将他抱得死死的,根本动弹不了。

就在韩信还沉浸在樊哙这突如其来的热情中时,刘邦的贴身侍卫们早已埋伏在四周。眨眼间,侍卫们一拥而上,速度快如闪电,一下子就把韩信他们这十来个人全部拿下!

韩信这才如梦初醒,面露惊恐之色,急忙向刘邦喊冤,试图为自己辩解。

刘邦见事情如此顺利地搞定了,心中十分高兴。他望着在押的韩信,脸上露出一丝威严,缓缓地说道:“楚王!你冤不冤,随我们回京去说,那里自有公断!”

说完,刘邦毫不留恋地径直摆驾回去了,只留下韩信在押送的队伍中,满心的不甘与绝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