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64章 薛公言伐英布

大谋谋天下 第64章 薛公言伐英布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大汉初定,天下局势仍波谲云诡。刘邦于宫闱之中,将张良封为太子少傅,冀望其能悉心教导太子,传承治国安邦之道。然而,刘邦虽身处这看似安稳的宫室之内,心中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军国大事,那根紧绷的弦从未有过片刻松懈。

这日,阳光透过层层殿宇的窗棂,洒落在宫殿的青砖地面上,映出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刘邦正于殿内踱步沉思,恰在此时,征伐英布之事又悄然浮上了他的心头。他微微抬起头,目光中闪烁着一丝深邃的思索光芒,那眼神仿佛穿透了这重重宫墙,望向了远方那片即将燃起战火的土地。稍作沉吟后,他缓缓转身,又与张良谈起了征伐英布这件事,神色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沉,仿佛在心底权衡着这场战事的利弊得失。

刘邦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那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子房,我又发现个人才呢!”这话语仿若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张良的心间激起了层层涟漪。张良虽因种种缘由并未随刘邦一同奔赴讨伐英布的前线,对军中具体事务尚不清楚,但刘邦的话却如同一股神秘的引力,让他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他微微欠身,眼中满是好奇与专注,饶有兴致地倾听着刘邦接下来所说的每一个字。

刘邦的神情愈发认真起来,他向前走了两步,接着有条不紊地说道:“这个人啊,是夏侯婴推荐给我的!他就是原楚国令尹薛公。”

时光仿若回溯到那场关乎局势的对话之中。彼时,夜幕笼罩着长安城,夏侯婴府邸内烛火摇曳。夏侯婴心怀对天下局势的敏锐洞察与对朝廷的责任感,特意召来了原楚国令尹薛公,就征伐英布这档子事儿与他深入探讨。两人相对而坐,那跳跃的烛火将他们的身影映在墙壁上,显得有些神秘莫测。

夏侯婴凝视着薛公,率先抛出了心中的疑惑:“皇上分割土地立英布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还要造反呢?”他的眼神中满是困惑,似乎对英布的造反行为深感不解。

薛公微微颔首,目光深邃而沉静,仿佛能看穿英布内心的隐秘。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道:“他本来就当造反。”夏侯婴微微皱眉,似有不解,薛公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继续侃侃而谈:“往年杀死韩信,前年杀死彭越,而英布与这二个人有同样的功劳。他们三人本就是结为一体的,所谓兔死狐悲,英布自然会怀疑祸患殃及自身。在那种情形之下,他所承担的风险与压力如同泰山压顶,内心对未来的恐惧与不安让他不得不采取行动,所以选择了造反这一条看似无奈却又实属必然的道路。”

夏侯婴听闻薛公的分析,心中暗暗折服。他低头思索片刻后,将这些话语详细地告知刘邦,然后诚恳地说道:“我那门客是原楚国令尹薛公。此人才华横溢,谋略过人,对天下局势和人心洞察入微。我想,攻打英布这般复杂且关键的事,或许可以好好问问他。”

刘邦本就是求贤若渴、善于纳谏的主儿,听闻夏侯婴的这番话,当下便决定召见薛公。只见那宫殿之中的侍从们迅速行动起来,脚步匆匆,不一会儿,就将薛公恭敬地迎了进来。

刘邦端坐在王座之上,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审视与探究的光芒,微微开口问道:“朕听闻你对英布造反一事颇有见解,不知你如何看待英布造反这回事?”他的声音威严而庄重,在宫殿内回响。

薛公赶忙躬身行礼,随后侃侃而谈:“陛下,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他的目光直视刘邦,语气坚定而自信,“假使英布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他若是向东夺取吴县,向西夺取楚国,进而吞并齐国,占领鲁县。随后再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那么山东地区便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不再为汉王所有。这一策,犹如雄鹰展翅,气势磅礴,若真如此,局势将对陛下甚是不利。”

刘邦微微颔首,似是在思索薛公所言,那神情专注而认真,仿佛在脑海中勾勒出薛公所说的战略蓝图。稍作停顿后,又继续问道:“什么是中策?”

薛公连忙答道:“陛下无需费心猜测,且听我细细道来。若英布计出中策,向东攻占吴县,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并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如此一来,整个战局便如同陷入了迷雾之中,谁胜谁败实在难以预料。这中策,犹如在迷雾中前行的战船,方向不明,危险与机遇并存,陛下需得谨慎应对。”

刘邦微微皱眉,心中对这两种策略的后果已经有了清晰的考量。他紧接着又问道:“那究竟什么是下策?”

薛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若他若向东夺取吴县,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而自身跑到长沙。那样,陛下您便可以安枕无虑了。朝廷之事也会安然无恙。”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笃定,仿佛对局势的掌控尽在掌握之中。

刘邦微微挑眉,心中对英布的策略产生了浓厚的好奇,便好奇地问道:“那依你之见,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

薛公微微施礼,沉稳地回答说:“他会选择下策。”

刘邦听了,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不解地说道:“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偏偏选择下策呢?这究竟是为何?”

薛公微微一笑,缓缓说道:“陛下啊,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他一路艰辛走来,所追求的不过是自身的富贵荣华,从未将天下百姓的安危和福祉放在心上,也不会为子孙后代的未来着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了保住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财宝,自然会选用下策来应对眼前的危机。”

刘邦听闻薛公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深以为然,不禁感慨道:“说的好。”他当即下令,赐封薛公为千户侯,以表彰他的智慧与才学。在那宫殿之中,薛公谢恩之声不绝于耳,而刘邦则陷入了对未来战事的又一轮沉思。

局势的发展恰似薛公所预见的那般,迅猛且令人咋舌。英布,这个曾被刘邦封以高位、享尽荣华的枭雄,终因内心被不安与贪婪填满,踏上了一条布满硝烟战火的不归征途。

英布当机立断,挥师向东进发,其军队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以排山倒海之势朝着荆国席卷而来。彼时的荆国,本就人心惶惶,宛如惊弓之鸟。荆王刘贾在面对英布那如狼似虎、气势汹汹的大军时,全然没了招架之力。一时间,战场上厮杀声、呐喊声震耳欲聋,仿若要将天地都给撕裂开来。荆王刘贾的军队在英布的猛烈攻击之下,原本还算稳固的阵地,很快便土崩瓦解,如同散沙一般。刘贾无奈至极,只能率领着残部仓皇出逃。他一路狂奔,身后是英布大军紧追不舍的铁蹄声,那密集而沉重的声响,就仿佛是死神敲响的丧钟,每一下都重重地撞击在他的心头,令他的心脏在胸腔中剧烈跳动,几乎要跳出嗓子眼。

然而,命运似乎对刘贾格外残酷,并未打算轻易放过他。最终,刘贾逃至富陵这片土地时,被英布的追兵赶上。一场激烈无比的交战旋即爆发,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刘贾虽奋力抵抗,但无奈寡不敌众,最终血洒疆场,他的身躯缓缓倒下,倒在了那片曾经属于他、由他守护的土地之上。英布的军队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冲过富陵,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轻而易举地劫持了荆国所有的部队。紧接着,他马不停蹄地驱使着这支愈发庞大的部队,继续西进。他们来到波涛汹涌的淮河河畔,只见那河水奔腾咆哮,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事而愤怒。英布的军队却毫无惧色,迅速渡过淮河,而后气势汹汹地朝着楚国奔杀而去。

楚国在得知英布来袭的消息后,瞬间陷入一片紧张与慌乱之中。大街小巷,百姓们神色慌张,奔走相告;朝堂之上,群臣们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但楚国毕竟底蕴深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很快,楚国便凭借着自身的根基,调集了国内的大军,在徐、僮之间严阵以待。士兵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整齐地排列着,军旗猎猎作响,展现出一副气势磅礴的备战姿态,准备与英布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楚国的大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涨,看似坚不可摧。楚军将领深知英布的厉害,为了能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上风,他们绞尽脑汁,精心谋划,最终决定兵分三路。这三路军队相互配合,巧妙地采用相互救援的奇策。每一路军队都有着明确的任务和职责,他们就像紧密咬合的齿轮,相互配合,相互支援,构成了一张看似紧密无间的大网,试图将英布的大军收入其中,一举歼灭。

然而,就在楚国大军紧锣密鼓商议战策之时,却有一位智者忧心忡忡地站了出来。他眉头紧锁,脸上满是忧虑之色,诚恳地劝告楚将:“英布擅长用兵打仗,威名远扬四方,百姓们向来对他敬畏有加。况且兵法上早就有云:‘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和敌人作战,一旦士卒处于危急关头,本就容易临阵脱逃,军心不稳。’如今我们兵分三路,看似布局精妙,实则暗藏巨大隐患。英布狡猾多谋,必定会抓住我们的弱点,对我们实施各个击破的战术。他只要战败我们其中的这一路军队,其余两路的士气便会如雪崩般瞬间瓦解,到时候,士兵们就都像无主的羔羊一样,只顾着自己仓皇逃跑了,哪里还能互相救援呢!”

楚将却傲慢地摆摆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屑与自负。他在心里暗自想着,兵分三路乃是我精心策划的奇策,英布又怎会轻易识破?于是,他全然没有听从这位忠告者的金玉良言,依旧固执己见,按照既定计划,兵分三路与英布对峙。

果不其然,英布在战场上老谋深算,经验丰富。他很快就敏锐地洞察到了楚军兵分三路的弱点。他先是集中优势兵力,对楚军的一路展开了最为猛烈的攻击。英布的军队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呐喊着向楚军阵地冲去。楚军在这一路的将领虽然拼尽全力抵抗,身先士卒,挥舞着兵器与敌人殊死搏斗,但终究无法抵挡英布那排山倒海般的攻势,防线逐渐被突破,很快便败下阵来。

其余两路楚军远远地观望,只见自己的兄弟部队迅速溃败,心中顿时被恐惧填满。平日里训练有素的军心,在这一刻如同被狂风吹散的柳絮,土崩瓦解。士兵们开始各自为战,只想着自己如何逃命。原本严整有序的阵型瞬间变得混乱不堪,在楚军将领惊慌失措、毫无章法的指挥下,两路军队如同一群惊慌失措的飞鸟,四散奔逃,将原本精心制定的计划和防线彻底抛弃。楚国的大军在这场战斗中遭受了重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而英布的威名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楚国百姓心中又一个新的噩梦,令他们谈之色变。

英布的军队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气势磅礴地向西挺进。他们的身影在广袤的大地上蜿蜒前行,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仿佛预示着这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终在蕲县以西的会甀之地,英布的军队与刘邦的大军不期而遇。

远远望去,英布的军队排兵布阵严整有序,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眼神中透露出无畏与坚定。他们所展现出的精锐之姿,让刘邦不禁为之动容。深知英布军事才能的刘邦,在心中权衡利弊之后,决定采用曾经对付项羽时的稳健策略——避其锋芒。

于是,刘邦带领着汉军悄然地躲进了庸城的壁垒之中。城墙上,汉军士兵严阵以待,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整个庸城仿佛一座沉睡的巨兽,静静地注视着城外那一片虎视眈眈的敌军。

在庸城的城楼上,刘邦与英布遥相望见。刘邦微微皱起眉头,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之情,缓声道:“我封你为王,让你尽享富贵荣华,你何苦要走上造反这条绝路呢?”他的话语中既带着几分疑惑,又夹杂着对英布此举的无奈与不解。

英布却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那笑容中带着几分狂妄与不屑,假笑着说道:“我也想当下皇帝啊!”那声音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仿佛带着一种挑衅的意味。

刘邦听闻此言,顿时怒不可遏。他的双眼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大声地骂道:“你这狼心狗肺、不知好歹的东西!”愤怒在刘邦的心中如火山般喷发,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曾经给予荣华富贵的英布,竟为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起兵谋反,背信弃义。

此时,汉军众将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们在心里早已摩拳擦掌,纷纷要求出城迎战。他们渴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汉室建立功勋,展示自己的英勇与才能。刘邦见士气高涨,心中的怒火也化作了一种决然的气魄。他深知此刻不出兵,怕是难以平息众将的怨气,更可能让汉军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

于是,刘邦果断地率领大军出城,一时间,马蹄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如滚滚春雷般在战场上炸响。两军瞬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英布的军队虽然精锐异常,个个勇猛无比,但在汉军将士们眼中,他们就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汉军的将士们怀着对汉室的忠诚和对功勋的渴望,都争着要在刘邦面前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死命冲锋,毫不畏惧地迎接着英布大军抛来的死亡。那一双双坚定的眼睛中,燃烧着为荣誉而战的火焰。

而汉军的人数又远远多于英布的军队,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使得汉军的攻势愈发猛烈。英布的军队尽管奋力抵抗,但终究抵挡不住如潮水般涌来的汉军。渐渐的,英布的军队开始节节败退,最终战败逃走。

汉军乘胜追击,如旋风般席卷而去。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又接连打了好几仗,打得英布的军队毫无还手之力。英布见大势已去,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只得率领身边剩余的残兵败将,一路狂奔。经过一番艰难的逃亡,英布最终只带了一百多人狼狈地逃到长江以南,在那里暂时找到了喘息之机,妄图寻找机会东山再起。然而,那曾经辉煌一时的战争局势,却已在这场激烈的交战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未来的命运也将充满着未知的变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