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01章 单雄信之死(二)

大谋谋天下 第101章 单雄信之死(二)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李世民的话音刚落,整个营帐内瞬间安静得只剩下众人轻微的呼吸声。每个人都低垂着头,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触怒了这位年轻却手段强硬的秦王。

此时,李世绩赶忙从队列中快步出列,他微微躬身,姿态恭敬而谦卑,神色诚恳且急切地朝着李世民解释道:“秦王,单雄信此举,实是有诸多难言之苦衷啊。他的内心深处,对李密可是有着深深的怨恨。想当初,李密杀翟让一事,那可是震惊整个瓦岗军的惊天大变故啊!翟让,本是瓦岗军的开创者之一,为人豪爽仗义,对李密亦是赤诚相待,毫无加害之心。可李密呢,却因忌惮翟让在军中的威望和日益壮大的势力,竟然全然不顾昔日一同出生入死的情分,狠下心来痛下杀手。那血腥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昨日之事。他这一行为,差点就连我们这些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也一并杀害了。这一事件,就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深深地刻在了军中每一个人的心中,让众人心怀不满,军心也因此大乱。”

李世绩微微停顿了一下,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痛苦与无奈,似是在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稍作平复后,他继续说道:“后来,我们与宇文化及作战时,瓦岗军的兄弟们那可是齐心协力、奋不顾身啊!每个人都深知这一战的重要性,为了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心中坚守的大义,纷纷挥舞着手中的兵器,毫无畏惧地冲向敌人。战场上,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耳欲聋,大家都是不顾生死,勇往直前。那场战役打得异常艰难,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好不容易才取得了胜利。本以为,凭借着大家的浴血奋战,理应得到应有的赏赐,可谁能想到,这李密却做出了如此不公之举。他只大肆奖赏那些投降过来的所谓骁勇军,而对于我们这些一直跟随他出生入死、忠心不二的旧部,却连一分一文的饷银都未曾给予。如此厚此薄彼,怎能不让大家心生怨言呢?单雄信他本就是个重情重义、体恤士卒之人,看到兄弟们如此辛苦拼命,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心中难免也会因此积满怨气,或许正是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才做出了这等让人看起来像是在‘投敌’的错事啊。”

世民静静地听着李世绩的陈述,他的面色稍缓,原本紧蹙的眉头微微松开,还微微点了点头,似是对李世绩所言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然而,片刻的思索之后,他最终还是缓缓地摆了摆手,神色依然凝重而坚定地说道:“即便单雄信有此种种苦衷,可他依旧改变不了害主之辈的事实。想那李密,彼时势力何等庞大,麾下兵多将广,占据着多处富庶之地,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本有着大好的前程和逐鹿天下的资本。然而,却终究败落于他之手,大好的基业毁于一旦。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单雄信他根本就不知轻重好歹,肆意妄为。据我所知,单雄信心中一直暗怀枭雄之心,平日里行事作风桀骜不驯,傲慢无礼,根本就不把主上的威严放在眼里,目无尊长,肆意妄为。”

李世民微微眯起双眼,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锐利与洞察,仿佛能透过时空的界限,看到那一个个发生过的场景。他接着说道:“据说此次与我唐军对峙之际,他更是毫无投降之意,一心求战。不仅自己宁愿死战到底,拼个鱼死网破,还极力劝说王世充,让他即便选择落草为寇,过上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也绝不向我唐军投降。如此这般执迷不悟、不知悔改之人,又怎可轻易容留?他若留在这世间,只怕日后还会生出许多事端,成为祸乱的根源,为患无穷啊!我大唐如今正值开创基业、稳定天下的关键时期,容不得这般隐患存在。”

李世绩听着李世民的话,心中明白李世民杀单雄信的心意已决,再无回旋的余地。虽心中仍有几分遗憾和不舍,毕竟他与单雄信曾是结义兄弟,有着深厚的情谊,但他也深知君命不可违,只能默默退到一旁,神色落寞,等待着进一步的指令。营帐内再次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只有那微微摇曳的烛火,还在隐隐跳跃着,仿佛也在为这残酷而无奈的命运而叹息,为单雄信即将到来的悲惨结局而哀伤。

在唐军威严的营帐之中,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李世绩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双眼布满血丝,那是无数个日夜焦虑与悲痛交织的结果。他的头发略显凌乱,脸上写满了憔悴,神情中满是焦急与恳切,一次又一次地向李世民苦苦哀求。他的声音因为过度激动而微微颤抖,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他对单雄信深厚情谊的全部重量,似乎只要自己再努力一分,就能打动眼前这位手握生死大权的秦王。

“秦王,单雄信虽有过错,但他的勇猛举世无双,若能留他一命,日后必定能为大唐效力,肝脑涂地!”李世绩声泪俱下,言辞间满是对往昔兄弟情谊的眷恋以及对单雄信才能的肯定。

然而,李世民坐在主位上,面色冷峻如霜,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深知单雄信的影响力和性格特点,留下单雄信可能会给军队和国家带来潜在的隐患。尽管李世绩的请求情真意切,但他依旧不为所动,只是缓缓地吐出几个字:“按原判行事。”这简短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般,彻底击碎了李世绩心中最后的希望。

李世绩宛如遭受了一记重锤的猛击,身体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起来。他的世界仿佛在这一刻崩塌,无尽的绝望与痛苦如汹涌的潮水般将他淹没。在这巨大的打击之下,他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放声痛哭流涕。悲恸之情在整个营帐中弥漫开来,让在场的众人都为之动容,却又无人敢出声安慰。最终,他缓缓地站起身来,脚步虚浮,一步一步,沉重而缓慢地向狱外走去,那背影充满了落寞与无助,仿佛被整个世界所抛弃。

走出中军大帐后,李世绩没有片刻的停留,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去见单雄信最后一面。他径直朝着狱中奔去,一路上,泪水不停地从脸颊滑落,他全然不顾旁人异样的目光。

狱中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腐臭与压抑的气息,昏暗的光线在潮湿的墙壁上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熄灭。阴森的环境让人毛骨悚然,但李世绩却丝毫不在意。他匆匆来到单雄信的牢房前,透过那扇小小的门洞,看到单雄信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豪迈与洒脱,仿佛外界的风云变幻都难以影响他分毫。单雄信的脸上虽带着几日牢狱生活留下的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坦然。

单雄信见到李世绩前来,脸上露出一贯的自信微笑,那笑容中却夹杂着一丝对李世绩未能成功救他的理解。他平静地对李世绩说道:“我早就料到你办不成这事。你我兄弟一场,本就各为其主,命运不同,如今也只能如此作别了。”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没有丝毫的哀怨与恐惧,仿佛早已看淡了生死。

李世绩听到这话,泪如雨下,声音带着明显的哽咽:“我本也不惜余生,愿和兄长你一同赴死;但是既然我已经将这条命献给了国家,就无法再兼顾私情了。况且我若死去,往后又有谁能来照顾兄长的妻儿呢?”说着,他的心中满是痛苦与无奈,既为自己无法救下单雄信而自责,又为单雄信妻儿的未来担忧。

说罢,李世绩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把小刀,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但眼神中却透着无比的坚定。忍着剧痛,他深深地割下一块大腿肉。那鲜血瞬间染红了他手中的衣物,剧烈的疼痛让他额头布满了汗珠,他只是微微皱眉,强忍着剧痛,将这块带血的肉递给身边的亲信,嘱咐他们让单雄信和着酒吃下。他眼神中满是坚定与深情:“让这块肉随兄长化为尘土,也许可以不负当年的誓言吧!”单雄信望着李世绩如此决绝的举动,心中感慨万千,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眼中闪过一丝感动。

李世民不久后听说了此事,心中对李世绩的敬佩与赞赏之情愈发深厚。他深知,在这复杂的局势下,李世绩的行为虽然有偏袒之嫌,但这份重情重义的品质实在难能可贵。他思索良久,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默许了李世绩收容单雄信的亲人,不予追究他们的后续事宜,让他们能够安心生活;二是吩咐下去,要厚葬单雄信,以彰显单雄信曾经的功绩与豪情。李世民明白,这样既能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又能安抚李世绩等一众将领的心。

秦琼、程咬金等一众瓦岗旧人,听闻消息后,纷纷自发地前来出席单雄信的葬礼。他们身着素服,神情肃穆,默默地站在墓前,缅怀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一起冲锋陷阵、一起在战场上挥洒热血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而李世民对此也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或许在他心中,这也是对瓦岗旧部善意安抚的一种方式,有助于稳定军心,凝聚人心。

其实,李世民深知,自己不得不杀单雄信,这是有着深层次的考量。以单雄信的性格和威望,若是将他留在自己麾下,这支以瓦岗军为重要支柱的军队,内部必然会因为对单雄信的不同态度而产生分歧,难以团结一致。单雄信在瓦岗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他的行事风格和观念与李世民的治军理念存在差异,一旦留下他,那自己日后恐怕难以驾驭这支军队了。

而允许瓦岗旧将们去祭奠单雄信,与当初李渊允许李世绩收葬李密的做法同理,都是为了安抚众人的心,以维系整个军队的稳定与和谐。这一系列的决策,看似简单,实则是李世民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唐要想真正将瓦岗军彻底收编,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李密与单雄信这两人确实不可留。他们的存在就像两颗不稳定的因素,随时可能引发内部的动荡。

只是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轮回与复杂,让人猜测究竟是李密害死了单雄信,还是单雄信害死了李密。他们二人之间那种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真可谓是相生相克,难以用常理去评判。这到底是人性的弱点导致的悲剧,还是上天的安排,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仿佛命运的巨轮在冥冥之中推动着这一切的发生。

而在另一边,另一个让李世民深为厌恶的人便是朱粲。这个出身土匪的人,本性凶悍残暴,犹如一头没有人性的野兽,毫无怜悯之心。他凭借着一时的勇猛,在南阳一带称霸称反王,一时间威风八面,却也因此无恶不作。他所到之处,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鸡飞狗跳,民不聊生。村庄被洗劫一空,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喊声回荡在每一片遭受他践踏的土地上。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终究还是在与杨林的交锋中败下阵来,犹如丧家之犬,被迫辗转投了王世充。

但他那残暴的性格并未因投靠而有所改变,在他所驻军的每一个地方,老百姓都好似遇到了活阎王一般。百姓们不仅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生活苦不堪言,稍有不顺从还会遭受他的残酷迫害,生命财产毫无保障。他随意杀人,抢夺百姓的财物,将百姓的痛苦当作自己取乐的资本,让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敢怒不敢言。

当朱粲最终被斩杀的消息传开后,那些曾经遭受他迫害的老百姓们压抑已久的愤怒如火山般喷发而出。他们纷纷拿起手边能找到的武器,瓦块、砖头朝着朱粲的尸体砸去,发泄着心中满满的仇恨。每一块砸向尸体的砖石,都承载着百姓们多年来的痛苦与怨恨。不一会儿,尸体的周围便堆成了一座小山,仿佛是正义对邪恶的一种宣泄,是百姓们对多年苦难生活的一种抗议。

与此同时,李世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善后工作。他拘押了韦节、杨续、长孙安世等十几个人,这些人与王世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他的亲信谋士,或是重要将领。李世民将他们送往长安,交由李渊亲自发落,以彰显法律的公正与威严,让所有人都明白,与逆臣勾结必将受到严惩。

对于洛阳城中的百姓,李世民展现出了一位明君的宽厚与仁慈。那些没有罪却被王世充关押起来的无辜之人,全部被释放,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安宁。他们走出牢房,重见天日,眼中满是对李世民的感激之情。而对于那些在王世充统治时期被冤杀的无辜百姓,李世民下令作诔文加以祭奠,以此来告慰那些含冤离世的灵魂。他派遣官员,详细调查每一个冤案,为死者正名,让正义得以伸张。

窦建德兵败的消息传来后,左仆射齐善行与建德之妻曹氏当机立断,率领百骑疾驰逃离战场,一路北上回到洺州(今河北邯郸)。窦建德的余下部众在失去主帅后,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打算拥立窦建德的养子为王,试图重新凝聚力量,东山再起。他们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心中还燃烧着复仇的火焰。然而,齐善行却力排众议,他深知大势已去,唐朝的崛起已是不可阻挡之势。盲目抵抗只会让更多的百姓陷入战火,遭受苦难。他站出来,向众人分析局势,言辞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最终,他果断地带领百官以及传国玉玺向唐朝投降,以保全一方百姓的安宁。他的这一决定,虽然让一些人感到失望,但却避免了更多的流血冲突,为百姓带来了和平的希望。

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七月,窦建德被当作重要战犯送至长安,在长安的闹市中被当众处斩,结束了他复杂而又颇具争议的一生。他曾经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在乱世中崛起,为百姓谋福祉,也曾与各方势力争雄。然而,命运的车轮无情地转动,最终他还是倒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他的死讯传来,有人拍手称快,有人暗自叹息,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

李渊在宫殿之中,严词历数王世充的种种罪状,眼神中满是对这个逆臣的厌恶与痛恨,大声质问他该当何罪。王世充跪在地上,虽已陷入绝境,却依然狡辩道:“我的罪固然该杀,但秦王曾答应我不死。”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又试图抓住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李渊听了他的辩解,微微皱眉,考虑到李世民此前的承诺,最终还是赦免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巴蜀。这本是他的一线生机,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王世充。

没过几日,王世充的仇家独孤机的儿子独孤修德,趁着看守的士兵一时疏忽,防守出现漏洞,手持利刃杀掉了王世充及其兄长。李渊听闻此事后,仅仅只是罢免了独孤修德的官位,并没有过多地去追究此事。或许在李渊心中,王世充罪有应得,他的死也算是给各方一个交代。此后,其他王氏亲族也陆续以谋反等罪名被一一处死,王世充家族彻底走向覆灭。曾经在洛阳城威风凛凛的王世充家族,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窦建德被杀害的消息在河北一带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曾经跟随窦建德的将士们无不感到愤怒与悲痛。他们无法接受一代豪杰竟然死于非命,心中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他们对窦建德充满了忠诚与敬仰,认为他的死是不公平的。于是,他们推举刘黑闼为王,一时间,河北大地风云再起。刘黑闼深知将士们的心情,他发誓要为窦建德报仇雪恨,带领着这支充满复仇火焰的军队,开始了与唐朝的对抗。

在短短的半年内,刘黑闼带领着这支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地收复了窦建德的旧地,让当地的局势再次陷入混乱与动荡之中。他们一路攻城掠地,士气高昂,让唐朝的军队一时难以招架。然而,唐朝毕竟实力雄厚,在经过一番调整后,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反击。

直到武德六年(623 年),李建成亲自率领大军出征,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才终于将刘黑闼平定,河北大地再次恢复平静。李建成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他精心筹备,制定战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在战场上,他指挥若定,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最终成功地平定了叛乱,为唐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首那场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的功绩简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他在战场上将智谋、勇猛、耐心、果断等各种统帅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当时,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那浩浩荡荡的大军犹如一股黑色的洪流,气势汹汹地扑面而来。他们的旗帜飘扬,喊杀声震天,让人闻风丧胆。而李世民却泰然自若,仅用 3500 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

这 3500 名玄甲精兵犹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刃,直插敌军的要害。他们身着黑色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在李世民的巧妙指挥下,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战术素养和无畏的精神,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李世民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的身影在战场上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窦建德兵败被俘,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在唐军的围攻下土崩瓦解,被彻底消灭。自此,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李唐王朝的胜利曙光已经清晰可见。

李世民凭借此役一举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为唐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一中国北方的目标得以实现。因其军功赫赫,举世无双,李渊为了彰显他的功绩,特设天策上将册封李世民。然而,这份无上的荣耀与权势,却也间接导致日后的玄武门之变,为李家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的威望与实力在这场战役后达到了巅峰,引起了李建成等人的忌惮。权力的争斗逐渐浮出水面,兄弟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那场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