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13章 玄武门之变(六)

大谋谋天下 第113章 玄武门之变(六)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武德九年(626 年),秦王府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一场关乎生死存亡与社稷安危的谋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尉迟恭满脸涨红,情绪激动地说道:“作为人之常情,有谁能够舍得去死!现在大家誓死侍奉大王,这是上天所授的使命。可如今,祸事马上就要发生,大王却仍旧神态自若,毫不担忧。即便大王把自己看轻,又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的宗庙社稷呢!如果大王不肯采用我的主张,我就准备逃身荒野草泽,不能留在大王身边,拱手任人宰割!”说着,他紧握双拳,眼中满是决然。

长孙无忌也连忙站出来,神色凝重地说道:“如果大王不肯听从尉迟恭的主张,事情肯定要失败了。尉迟恭等人肯定不会再追随大王,我也应当跟着他们离开大王,不能够再事奉大王了!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大唐的社稷陷入危险之中,也不愿看到大王您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说完,长孙无忌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坚定。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二人,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我的意见也不是要完全放弃主动,而是要尽量师出有名。总不能给自己扣上个恶名吧?大家且再计议一下吧。我们行事还是要遵循一定的道义和规矩,不能莽撞行事。”李世民心中十分清楚,此举关系到大唐的未来,以及自己和李家一族的命运,容不得半点马虎。

尉迟恭听后,眉头紧皱,大声说道:“如今大王处理事情犹豫不定,这是不明智的;面临危难,不能决断,这是不果敢的。况且,大王平时畜养的八百多名勇士,凡是在外面的,现在都已经进入宫中。他们穿好盔甲,手握兵器,起事的形势已经形成了,大王怎么能够还按兵不动呢?做大事不拘小节,不能婆婆妈妈地像个女人一样被衣裙裹住了手脚,什么也做不成!如今形势紧迫,稍有迟疑,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啊!”说着,尉迟恭焦急地在室内踱步。

于是,李世民征求李世积的意见。李世积微微思索后,神情凝重地说道:“齐王凶恶乖张,是终究不愿意事奉自己的兄长的。近来听说护军薛实曾经对齐王说:‘大王的名字,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唐字,大王终究是要主宰大唐社稷。’齐王欢喜地说:‘只要能够除去秦王,夺取东宫太子之位就易如反掌了。’看这情形,他与太子谋划作乱还没有成功,就已经有了夺取太子之位的心思。而且,作乱的心思没有满足,他们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假使这两个人如愿以偿了,恐怕天下就不再有我等立锥之地了。以大王的贤能,捉拿这两个人就如拾取地上的草芥一般容易。怎么能够为了信守匹夫的节操,而忘了国家社稷的大事呢!敬德(尉迟恭的字)所言甚是,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李世民仍然没有决断,李世积又追问道:“大王认为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李世民答道:“是圣人。”李世积接着说道:“假如舜帝在疏通水井的时候没有躲过父亲与弟弟在上面填土的毒手,便化为井中的泥土了;假如他在涂饰粮仓的时候没有逃过父亲和弟弟在下面放火的毒手,便化为粮仓上的灰烬了,怎么还能够让自己恩泽遍及天下,法度流传后世呢!所以,舜帝在遭到父亲用小棒笞打的时候便忍受了,而在遭到大棍笞打的时候便逃走了,这大概是因为舜帝心里所想的是大事啊。如今大王面对的局势,就如同舜帝当时的处境,需要当机立断。”

于是,李世民便要命人算卦以卜吉凶。恰好秦王府的幕僚张公谨从外面进来,看到众人犹豫不决的样子,他眉头一皱,大喝一声:“占卜是为了决定疑难之事的,现在事情并无疑难,而是箭之在弦,不得不发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还占卜什么呢?如果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利的,难道就要停止行动了吗?”说罢,他一把将占卜的龟壳夺过来扔在地上。

此时,李世民、李世积、长孙无忌、尉迟恭、程咬金、段志玄、秦琼等一众人,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终于定下了行动计划。由于玄武门守卫常和原本是瓦岗军,系李世积旧时部将,便准备由李世积去联系常和,趁李渊召集李世民他们三兄弟议事之机,在玄武门动手一并诛杀建成与元吉。玄武门以内,禁卫军也非召不得入内,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实现比较有把握地狙杀二人。

其实,也并非秦王府八百卫士都到玄武门去伏击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去了,李世积还是让李世民分出了一百人交由秦琼率领,以保证秦王府的安全。在万不得已,玄武门伏击建成与元吉失手时,将由秦琼护送李世民家眷冲出长安,直奔洛阳。如此安排,也是为了以防万一,确保万无一失,让李家在长安城内仍有一线生机。一切安排妥当,众人皆神情紧张地等待着关键的时刻到来,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风暴,即将来临 ……

武德九年(626 年),秦王府内,气氛凝重而紧张。李世民深知局势紧迫,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众智谋之士的回归刻不容缓,于是果断地命令长孙无忌秘密地将他们召回。

只因此前,李建成心怀叵测,与李元吉密谋道:“在秦王府有智谋才略的人物中,现在在他身边值得畏惧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若能将他们除去或者调离,秦王府的威胁将大大削弱。” 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又联手向李渊诬陷他们二人,言辞颇为恶毒。李渊本就觉得李世民他们三兄弟不和,以为是受了手下幕僚谋士些的影响才致于此,再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刻意误导,便有心把他们抽调开。李渊严令外臣不得私交王子,自此,房玄龄与杜如晦等人被调离出了秦王府。当时,只有李世积正在并州驱逐突厥可汗,远离长安,不在秦王府中。

故而,当房玄龄等人只接到长孙无忌所传秦王之令时,他们心中满是犹疑,不敢贸然答应回秦王府。他们深知,此时回去极有可能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抓到把柄,反而不利于秦王的大计。他们也怕万一李世民并无起事的决心,自己贸然回去,只会白白送命。于是,他们惶恐地说道:“陛下敕书的旨意是不允许我们再事奉大王的。如果我们现在私下去谒见大王,肯定要因此获罪而死,因此我们不敢接受大王的教令!”其实,他们这般回应,亦有可能是在试探李世民是否起事的决心,若李世民决意起事,必然会有更为明确的表示与应对之策。

李世民听得长孙无忌回禀房玄龄等人的回应,不禁有些发怒了,他对尉迟恭怒目而视,说道:“房玄龄、杜如晦难道要背叛我吗!他们平日与我一同经历诸多生死,如今岂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前!” 说完,他摘下佩刀,重重地交给尉迟恭,语气坚定地说道:“你前去察看一下情况,若他们果真没有回来的意思,可砍下他们头回来见我。我倒要看看,他们到底是何居心!”

尉迟恭领命而去,与长孙无忌一起赶往房玄龄、杜如晦处。见到他们后,尉迟恭与长孙无忌神色严肃,明示房玄龄等人道:“大王已然将行动的计划决定下来了,众位明公应该速去秦王府**议大事。此等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为保万无一失,我们四个人还得分散开走,不能在街道上同行,以免引人注目。”

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当机立断,穿上道士的服装,与长孙无忌一同悄然进入秦王府。而尉迟恭则经由别的较为隐蔽的道路,也顺利来到了秦王府。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626 年 6 月 29 日),太白金星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这 “变天” 的象征,是爆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各种猜测与议论纷纷而起。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己未日(626 年 7 月 1 日),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傅奕秘密上奏李渊道:“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李渊收到傅奕的密奏后,心中不免疑惑与震惊,将傅奕的密奏拿给秦王李世民看,表面上以示自己并不会因别人怎么说就猜忌他,实则内心已然翻江倒海。李世民则趁机秘密上奏父皇,告发自己发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之事。他在奏折中言辞恳切又带着几分无奈地诉说道: “儿臣丝毫没有对不起皇兄和皇弟,如今却落到这般田地,他们二人必欲除去我而后快。而且说: ‘儿臣如今含冤受屈,他们却如此狠毒,若儿臣被杀,这简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一般。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远地离开父皇,魂魄归于黄泉,如果见到王世充诸贼,实在感到羞耻!’”

李渊本就对玄武门之变心有疑虑,得知此等丑闻,看着李世民,惊讶不已,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回答道:“明天朕就审问此事,你也应该及早前来参见朕。”

殊不知,对于这种丑闻,李渊还是顾及面子的!毕竟家丑不可外扬,李渊也只能把三个儿子喊到一起来,爷儿四人私下里清查这回事了!

而这,恰恰正是李世民所需要的发动玄武门行动的条件。如此一来,李建成与李元吉就都只能只身前来了,他们的护卫难以随行,秦王府众人则可以趁机在玄武门设伏,给予他们致命一击。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即将在玄武门拉开帷幕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