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33章 反对分封

大谋谋天下 第33章 反对分封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为了有力地扩大反楚的力量,平常都显得足智多谋的谋士郦食其精心思索后,向刘邦献上了一计,郑重地说道:

“汉王且听我一言。昔日那圣明的商汤讨伐残暴的夏桀之后,还特意封夏桀的后人在杞地,让他们得以延续家族的香火;而伟大的武王伐纣成功后,也将纣王的后人封于宋地,让他们能够延续血脉。这其中的道理甚是深刻啊,商汤和武王深知,即便推翻了旧朝,也需要给予前朝后裔一定的地位,一来可以彰显自己的仁德,二来能够安抚天下人心,让那些原本对新朝心存疑虑或者抵触的势力和百姓,看到新朝的宽容与大度,从而心悦诚服地归附。

如今的秦王啊,失却了应有的德行,背弃了正义的准则,肆意侵伐诸侯,将各诸侯国的社稷都给灭掉了,使得那些诸侯以及百姓们都没有了立锥之地,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陛下您现在所领导的义军,是为了推翻残暴的秦朝,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如果陛下能效仿古之圣王,复立六国之后,那六国的君臣以及万千百姓必定都会深深感戴汉王的德行,无人不慕风向义,都甘愿诚心诚意地做陛下的臣妾。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汉王就如同当年的商汤和武王一般,是一位心怀仁德、以民为本的明主。

从战略层面来看,复立六国之后能够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六国的旧贵族和势力众多,他们在各自的领地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一旦得到恢复,他们手中的人脉、资源和兵力都可以为我所用,大大增强我方反楚的实力。其次,这种举动能够在天下范围内树立陛下的威望。那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势力会因为陛下的仁德之举而倒向我们,使我们的反楚阵营更加壮大。再者,楚国在得知陛下复立六国之后,必将引发内部的恐慌和动荡。他们可能会担心各方势力的联合,从而分散精力去应对,这对我们的反楚行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助力。

若德义已行,汉王您便能南向称霸,楚人只得敛衽而朝。”

然而,这看似巧妙高明的计策,其实实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空洞夸夸其谈。

郦食其虽然在分析时看似考虑周全,将各种好处和战略意义都一一阐述,但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时的天下局势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刘邦的势力还处于发展壮大期,自身的根基尚未稳固。复立六国之后,可能会导致各方势力割据,难以形成统一的领导和指挥系统。而且,六国的旧贵族和势力一旦恢复,他们的野心和**也可能会被重新点燃,很难保证他们会对刘邦心悦诚服,长期忠诚于刘邦的领导。

当时那正处于困境中的刘邦,被复仇的火焰蒙蔽了双眼,并没有清晰地看到这种计策可能带来的危害性。于是,刘邦听闻此计后,迫不及待地火速命人精心刻制印玺,随后赶忙差遣郦食其迅速巡行各地去分封。

在这关键时候,张良风尘仆仆地外出归来,匆匆拜见刘邦。彼时,刘邦正与麾下的将士、谋士们在营帐之中。营帐之中,摆满了简陋却热气腾腾的食物,刘邦正坐在席间,一边随意地舀起碗中的饭菜送入口中,一边眉飞色舞地把自己的主张说与张良听。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郦食其所献分封之策的各种好处,说得那是头头是道,仿佛已经看到了通过这一策略,各方诸侯纷纷归附,自己威风凛凛地站在天下之巅,引领无数仁人志士为他效力的壮丽景象。

刘邦越说越兴奋,还颇为自得地认为,此计与张良之前所提的下邑之谋同出一辙,都是巧妙的战略谋划。他停下口中尚未吞咽下去的饭菜,得意地抬起头,眼中满是期许与自信,问张良:“此计如何?”

张良其实早就对分封诸侯这回事有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他听罢刘邦的讲述,先是一惊,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忧虑与警觉。在他看来,这一计策看似有理,实则暗藏巨大的隐患。他连忙放下手中的餐具,急切地问道:“这是谁给您出的这计策?”

刘邦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郦生给我这样说的!”

张良听到郦食其的名字后,重重地叹了口气,然后沉痛地摇摇头,接着缓缓说道:“照此做法,汉王您的大事就要坏了。”

刘邦一听,顿时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不由自主地掉落在地,脸上满是惊慌之色。他瞪大了眼睛,急切地反驳道:“为什么?策反英布、联合彭越都可以,为何分封六国之后就要不得啦?”

在那气氛凝重的营帐之中,张良缓缓伸手拿起酒桌上摆放的一双筷子。他微微坐直身子,目光中透露出一种严肃而审慎的神情,开始连比带划地讲了起来。

张良先是放下筷子,微微停顿了一下,仿佛在梳理心中的思绪,随后缓缓开口说道:

“往昔,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殷纣,那是何等波澜壮阔之举!在那之后,商汤和周武王分别封夏桀和殷纣的后代,这绝非是随意而为。他们深知,夏桀和殷纣虽已覆灭,但其势力不可轻视,而彼时,商汤和周武王拥有着绝对的实力和权威,完全可以掌控住局势。即便日后出现变数,他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将夏桀和殷纣的后代置于死地,以保政权之稳固。然而,再看看如今的局势,陛下啊,您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

张良停下话语,目光凝视着刘邦,仿佛在等待他的回答。但刘邦面露犹豫之色,张良便继续说道:

“昔日的周武王,他顺应天意,克殷之后,果断地杀了商纣王,并得到了他的头颅。这一壮举,不仅仅是对商纣王罪行的清算,更是一种对新朝权威的彰显。它向天下人表明,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旧的罪恶再也无法容忍。然而,反观现在,陛下您觉得,您有足够的力量和机会,像周武王那样得到项羽的头颅吗?”

张良微微蹙眉,缓缓踱步两步,再次停下后言辞恳切地说:

“周武王克殷后,为了稳定统治,他做了许多意义深远的事情。他表商容之闾,让百姓知晓品德高尚者应受尊崇;他封比干之墓,以彰显对忠义之士的敬仰;他释箕子之囚,向世人传递其宽宏大量的帝王胸怀。这些举措,皆意在奖掖鞭策本朝的臣民,让他们为新王朝的事业效力。但陛下,现今汉王所需要的,并非是旌忠尊贤。如今汉王身处困境,周围强敌环伺,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战略和行动,以此来打破当前的僵局,赢得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若是此刻只注重表彰贤良,而忽略了现实的危机,那又怎能稳住军心,巩固我们的势力呢?”

张良停下脚步,目光再次投向刘邦,继续他的分析:

“武王在克殷之后,还曾散钱发粟,用以救济那些在战乱中遭受苦难的百姓。但这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救助啊,那是用敌国之积蓄来进行的。武王通过战争的胜利,夺取了敌国的财富,然后将有余之物施予百姓,这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的。可如今,汉王的军需都已经无着,军队中缺衣少食,士兵们的生活都十分艰苦。在这种情况下,您哪里还有能力去救济那些饥贫之人呢?如果强行去做,只会让军队陷入更大的困境,影响我们的战斗力。”

张良顿了顿,语气稍缓,随后又有些急切地说道:

“武王还将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这是在何等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啊?那是在天下已经转入升平年代,百姓们渴望和平,再也没有战争的纷扰之时。百姓们可以安心地从事生产,发展经济,国家得以休养生息。然而,如今我们正处在激战正急的关键时刻,四方势力虎视眈眈,楚军的威胁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我们头顶。在这种情况下,您怎能效法武王,做这些看似仁德之举呢?这只会让我们放松警惕,给敌人可乘之机啊。”

张良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那神情仿佛在重现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一般。

“再者,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那是经历了漫长的战乱之后,天下终于迎来了和平,百姓们渴望安宁,再也没有战争的纷扰。所以,马可以放归南山,牛可以在桃林荫下自在栖息。但如今,我们正处激战不休的局面,周边势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攻击。在这样的时刻,陛下又怎能偃武修文呢?一旦懈怠,我们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啊。”

张良说到此处,略微停顿,目光紧紧盯着刘邦,仿佛要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他的思考与觉醒。然后,他提高了声音,更加急切地说道:

“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那么这些将士、谋臣们,他们是会跟着陛下为理想而战,还是回到他们自己的领地,去与他们各自的旧主一同效忠呢?毫无疑问,他们会各归其主。到时候,谁还会全心全意地跟随陛下您争夺这天下呢?”

张良继续说道:“楚军如今犹如虎狼之师,势力强大,威震四方。而那六国相比之下,实在是太过弱小。他们在长期的争斗与战乱中,已经元气大伤,不得不屈服于楚国的威慑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向您汉王称臣呢?陛下,一旦您分封了六国,就等于将天下的一部分拱手让给了楚国,这无疑会助长楚国的势力,使楚军更加张狂。”

张良似乎意犹未尽,他缓缓走到营帐的角落,又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枝,比划着说道:

“您看啊,项羽当年封田荣为齐王,本以为能够安抚齐地的势力,维持自己的统治。然而,田荣回去后,立刻整军备战,毫不留情地背叛了项羽。这便是现实啊,诸侯们并非是那么容易被安抚的。而您,如今的力量还不及项羽,您所封的诸侯,又有谁会死心塌地地忠于您呢?”

他这一连串的反问,犹如一把把利刃,直直地刺向刘邦的内心,立刻把刘邦给问住了!刘邦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回应。他的脸上渐渐露出了忧虑的神色,手中的酒杯也渐渐放了下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特别是那彭城一战之后,原本那些心怀鬼胎、一心只想搭顺风车的各路诸侯,就像见风使舵的水草一般,都纷纷迅速地倒向了项羽那边去了。他们平日里与项羽虚与委蛇,表面上装出一副中立不一的姿态,可一旦看到楚军在彭城之战中势如破竹,楚军的强大气场让他们心生恐惧。于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他们毫不犹豫地摒弃了汉军,转而去投靠项羽。

这些诸侯们不仅公开地站在了项羽一边,还生怕与汉军扯上任何关系。他们四处散布各种不利于汉军的谣言,试图抹黑汉军,以证明自己投靠项羽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就连那赵王,也在众多势力的裹挟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竟然任命雍齿为将,任命那对汉军本就毫无忠诚可言的雍齿率领军队,时常出兵去助项羽攻打汉军。

这雍齿,平日里就不怎么安分,与汉军内部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嫌隙。如今得到赵王的任命,更是得意忘形,肆无忌惮地对汉军施展各种攻击手段。而刘邦,对雍齿的厌恶之情可谓是达到了极点。想起雍齿的种种背叛和不忠之举,刘邦的心中就燃烧起熊熊怒火,恨不得立刻将雍齿抓到面前,严惩一番。所以,对于诸侯们这种纷纷倒向项羽、还助纣为虐的行为,刘邦对此也是极为介怀的,这股愤怒的情绪常常在他心中翻涌。

不过,刘邦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和智谋的领袖。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有广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此刻,他明白自己肩负着更大的使命,那就是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最终战胜项羽,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所以,尽管他对这些问题深感困惑和愤怒,但他还是能够谋大事,不拘小节。在权衡利弊之后,他暂时觉得郦食其的计策可行,也只不过是隐忍了下来。他心想,这分封之事,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策略,先稳住那些摇摆不定的诸侯,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以便自己能够集中力量应对楚军。

但经张良这么一细致入微的分析,刘邦心中的疑团瞬间消散,他立即觉察到此计深藏的不妥之处来!张良的分析犹如一道亮光,照亮了刘邦心中那原本被冲动和焦虑所笼罩的思绪。现在就封了六国后代,这无疑是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拱手送给了那些虎视眈眈的诸侯。一旦未来真的打赢了项羽,天下局势逐渐稳定,又该如何去分封众有功之臣呢?是按照原来的计划将他们加官进爵,还是将已经分出去的领地和爵位再收回来?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会引起内部的动荡和不安,削弱汉军的凝聚力。

张良的分析,那真可谓是字字珠玑,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他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每一个观点都如同精心雕琢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美而严密的逻辑体系。他运用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古今时势的变化剖析得清清楚楚,一针见血地指出汉王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

张良深知,时代在变迁,局势在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古代圣贤们所制定的策略和做法,在当时的背景下或许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今的天下,已非往昔可比。诸侯割据势力盘根错节,人心浮动,各路人马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夺。如果盲目地照搬古代的方法,不加以变通,那么必然会陷入困境。

尤其更为重要的是,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奖掖手段。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之中,将士们为了取得胜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渴望得到认可,渴望得到应有的回报。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就是对他们勇敢和奉献精神的一种承认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励天下将士纷纷追随汉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而且,合理地分封还能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将士们得到自己的领地和权力后,会更加忠诚地为国家服务,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地而努力拼搏。这样,汉军的力量将会更加稳固,胜利的希望也将会更加渺茫。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没有了将领的支持,没有了士兵的奋勇杀敌,那么汉军又怎么能在这艰难的战争中立足,又怎么能最终战胜强大的项羽呢?

张良鞭辟入里的分析,相较于他昔日请立韩王,处心积虑地“复韩”的思想认识,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那时的张良,更侧重于对国家政权的重视和传承,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思考,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局势的把握也更加准确。而且,后来他还向刘邦直接提出了“非刘氏者不得封王”的建议!这一建议的提出,绝非偶然。张良深知,诸侯割据是导致天下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让那些诸侯们在战乱中再次获得领地和权力,那么天下必然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百姓生活也将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忧心忡忡地提出这个建议,就是怕诸侯割据,天下随时都可能要乱套。

难怪1700年之后,明人李贽在研读了张良当年的一系列论断后,还情不自禁地赞叹他当日之论为“快论”!张良的智慧和远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穿越历史的尘埃,闪耀着熠熠的光芒,为后世之人所敬仰和学习。

在那营帐之中,气氛本就因分封之事而略显凝重。刘邦正满心盘算着郦食其所提分封之策带来的看似美好的前景,可张良却深知其中潜藏的巨大危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下看到了汹涌暗藏的漩涡。

此时,张良借箸谏阻分封。他有条不紊地剖析其中的利害关系。他的言辞如利箭,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封六国后代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诸侯割据、力量分散,不仅无法助力刘邦成就大业,反而可能成为阻碍统一的巨大障碍。他深知刘邦心中渴望成就一番宏图伟业,此刻正面临着关键抉择,而分封之策无疑是将他引入歧途的诱饵。

刘邦原本满心期待的情绪,随着张良深入透彻的分析,渐渐发生了转变。起初的满心欢喜如同被泼了冷水,他开始反思这一计策的可行性。张良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心中那片原本被表象迷惑的迷雾。刘邦听着张良的分析,心中的疑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一计策的深刻认识和对张良睿智的惊叹。

终于,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那一刻,他仿佛从一场即将导致灾难的梦境中惊醒。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与轻率,若不是张良及时提醒,自己可能真的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张良的话语如同敲响的警钟,在刘邦心中久久回荡。刘邦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他停下正在进食的动作,将手中的食物随意地放下,以至于辍食吐哺。那尚未吞咽下去的食物,此刻仿佛也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在张良的提醒下,他看到了即将降临的巨大危机。

刘邦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恼怒,那是对自己险些犯下大错的懊悔,也是对被郦食其的建议差点误导的愤怒。他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这怒骂声在营帐中回荡,带着刘邦的生气与庆幸。郦食其此时或许面露尴尬,但他也明白,刘邦的愤怒并非针对他一人,而是在为这一险些酿成的大错发泄。

随后,刘邦毫不犹豫地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随着工匠们匆匆忙碌地敲打熔炉,那些本应代表着分封权力的印玺逐渐化为流淌的金属液滴,消散在空气中。这金属的消融,仿佛也在消散着刘邦心中的阴霾,避免了这一次可能带来的重大战略错误。

项羽自刎乌江后,天下逐渐走向统一。而张良当初的这一谏阻之策,无疑对汉王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洞察力让他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他的远见让他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敲响了警钟。正是因为有了张良的智慧和建议,汉王朝的统一进程才少了许多麻烦和阻力。可以说,张良是一位很有洞察力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以自己卓越的智慧和前瞻性的眼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