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46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四)

大谋谋天下 第46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四)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刘邦摸着下巴,沉思了一会儿后缓缓说道:“我刘邦造反,那可真真是被逼得没了活路,无可奈何之举,绝没有一丝一毫的本意!哪像项羽,一心矢志不渝地要为他爷爷项燕复仇,那是一种几代人的恩怨与执着。也不像彭越,本来干的打劫这种违法乱纪、天理难容的勾当。我刘邦在那茫砀山落草为寇,那是走投无路下的无奈之选,而且在落草期间,我根本没做过任何伤天害理、天怒人怨的事儿,就一门心思地想苟且活着,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啊。至于后来率领义军去反秦,那也是看着天下大势所趋,随波逐流,大家都这么干了,我也就这么做了。所以啊,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我到底有啥错。”

张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些许无奈的神色。随后他话锋一转说道:“你且仔细想想,当初你去沛县应征服徭役的时候,都带着些什么人?”

刘邦不假思索地答道:“那都是些本地的老乡亲啊!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就是和土地打交道的,除了种地,哪里还懂其他的事儿呢?他们原本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好地种庄稼,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张良轻轻地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这就对了呀!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就像田野里的庄稼,只要按时播种、辛勤耕耘,就有收成,就能过安稳日子。他们应该做的就是种好自己的地,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可秦朝那繁重的徭役是怎么回事?好好的地不让他们种,非要把他们都抓去服徭役。而且啊,你看看那些可怜的百姓,本来就辛辛苦苦种地维生,要是碰上下大雨,道路泥泞难走,耽误了徭役的路程,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那等待他们的就是酷刑,甚至是性命不保,这谁能受得了啊?人都是有底线的,一旦被逼到了绝境,那反抗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你看陈胜他们在泗水亭起义,不也是因为被沉重的徭役逼得走投无路了吗?所以啊,百姓的力量是巨大的,不能把他们逼得太狠。”

刘邦听到这里,像是猛然间顿悟一般,眼睛都瞪大了,情绪激动地说道:“你说得太对了!都是那秦二世胡亥,这个昏庸无道的皇帝!他完全不把老百姓当回事,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只知道贪图自己的享乐和奢华,让那些无辜的百姓们活得那么苦,那么难,活生生地把大家的活路都堵死了,大家没办法,只能反抗啊!”

张良微微颔首,顺势接着说:“没错呀!作为天子,肩负着上天的使命,要替天行道啊!要让老百姓过上有盼头、有希望的日子。要让他们各自做自己擅长和应该做的事,比如让农民安心种地,收获满满的粮食;让商人能合法经商,互通有无。让每个人都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安居乐业,过上富足美满的生活。这样,每一个人才能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分享天下带来的各种恩赐。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还有什么矛盾和冲突呢?天下也就能够长治久安,百姓也能过上真正的好日子了。”

刘邦猛地一拍大腿,仿佛眼前豁然开朗一般,顿然明悟过来了,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说道:“哦!原来竟是这样哟!不过,这似乎也太容易办到了吧!”

张良微微仰头,脸上带着从容淡定的笑意说道:“这般看似简单的事儿,若是放在全天下来说,可就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了!这其中涉及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绝非表面看上去的那般简单明了。”

张良顿了顿,继续说道:“首先,要让老百姓能够安定下来,各自从事自己该做的事儿,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就拿农民种地这件事来说吧,很多农民其实都无地可种啊!在当今这个局面下,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那些普通的老百姓连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只能靠给人做工或者给地主交租种地为生。这样的现状下,又怎么能让他们安心种地,过上安稳的日子呢?”

刘邦思索了一下,然后说道:“没土地的农民,可以去租种别个土地多的人的地嘛!天下那么大的地,总得要人来种,也不愁种地的机会啊!”

张良缓缓地摇了摇头,一脸严肃地说道:“这问题可不只是地总需要那么多人来种的问题!若是地租过高,租种者累死累活地耕种,在除去种子、农具、食物的消耗后,还要缴纳高额的地租,最后所剩无几,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再加上如果还要缴纳那沉重的皇粮国税,那一大家子人要吃穿用度,这日子实在是过得太艰难了!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他们辛勤劳作一年到头,却几乎没什么收获,相当于没享受到上天赋予的耕种土地、收获果实的利益一般。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对当政者心怀感激,归附于朝廷呢?当然也不会说天子的什么好话,甚至可能还会怀有怨恨!”

刘邦听后,深深地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如此啊!那时候,我们家我父母和兄长们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家。家里养的家禽家畜也精心照料,可即便如此,家里还是穷得叮当响,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我看着家里这么辛苦却依然穷苦,心里也觉得种地没个奔头,还不如出去闯一闯或许能有别的路子。所以啊,我也就懒得去种地,老是在外面闲逛。为此,我爹没少训斥我,还经常说我不如两个哥哥勤快,说我没出息,说我没有好好继承祖传的土地,把家里的日子过好。”

其实啊,这事儿倒不是刘邦故意在这儿不嫌露丑,而是他自己在群臣面前,确实问过刘太公,说‘你老人家以前老瞧不起我,觉得我不务正业,不好好种地。现在我与两个哥哥比,谁更有出息啊?’所以这件事啊,就算在场的大臣们一开始不知道,现在也算是大家都心里有数的事儿了。

张良听完,轻轻地捋了捋几根稀疏的胡须,顺势点拨道:“所以啊呀,要当个好皇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老百姓要轻徭薄税!让那些辛辛苦苦耕种的人,能从自己的劳作中收获足够的粮食,能够养活一家老小,让他们有盼头,有生活的希望。其次呢,就是要尽量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要避免让那些有权有势或者有手段的人把利益都占了,逼得另外的人对生活都没个盼头,陷入困境。这样才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啊!”

刘邦听后,不住地点头称道:“对头!轻徭薄税可大大减轻老百姓的沉重的负担!让他们能有更多的粮食和资源去改善生活。但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这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的确是个麻烦事!不过,对于那些太不仗义、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人,该好好敲打就真得好好敲打下,杀鸡儆猴,起到威慑的作用,让其他人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可别想着效仿那些坏人的样子,为所欲为!”

张良见刘邦终于逐渐上道了,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神情,微微点了点头,又接着说道:“周文王与姜太公也曾深层次地论及如何来做一个好的统治者呢!他们之间的这段对谈,蕴含着深刻的治理智慧,对如今的王朝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呀!”

刘邦听后,来了兴致,连忙说道:“那你也且说来让我听听!我现在对这当皇帝的门道还真有些摸不清,听听姜太公这位智者的说法,说不定能让我开窍呢!”

张良见刘邦这般态度,心中满意,便缓缓说道:“好的。周文王曾经问姜太公:‘如今这天下啊,真是纷纷扰扰,局势变幻无常。时而昌盛繁华,百姓安居乐业;时而衰败破败,社会动荡不安。时而政治清明,人人守礼守法;时而又陷入混乱,纲常不振。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啊?是君主贤与不贤导致的不一样,还是天时自然变化所形成的呢?’”

“姜太公微微作揖,神色庄重地回答道:‘主公,这其中的道理实乃清晰可知。君主若不贤,那便是国家走向危亡的开端,百姓也会陷入纷扰动荡;若君主贤明,国家必将安定和谐,百姓也能过上太平日子。这祸福的根源,在于君主的贤明与否,而不在于所谓的天时啊!’”

“周文王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对古代贤君的向往与好奇,又问道:‘那你能否给我讲讲古代那些贤君的故事呀?我有心了解,也盼能从中汲取治国之道。’”

姜太公缓缓说道:“那便从上古时候所说的贤君帝尧说起吧。想当初帝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轻视物质的奢华,不用金银珠玉去装饰自己,也不热衷于穿着用锦绣和华丽丝织物制成的衣物;他对稀奇珍异的物品毫无兴趣,不会去观赏把玩,更不会刻意收藏那些珍贵的玩物宝器;他也不追求声色的享乐,不会去听那些纵欲放荡的音乐;就连居住的宫室,他也不让工匠去粉刷墙壁,不去刮削屋脊和椽柱,庭院里所有的茅草屋顶若未被风雨损坏,也尽量不去修剪,一切以质朴自然为本。”

“在个人生活方面,帝尧以鹿皮裘来抵御寒风,用葛布衣来蔽体;饮食也十分简单,吃的是糙米饭,喝的是豆叶羹。他深知百姓的辛苦,不会因为服劳役这种事务而妨害人民耕作与纺织的宝贵时间。他努力约束自己的心志,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在任用人才上,对于那些官吏,如果能够忠正奉法,他便会大力提高其职位;对于廉洁爱人的官吏,他会毫不吝啬地增加他们的俸禄。”

“对待百姓,他也极为仁慈宽厚。只要人民中有孝敬老人、抚爱小辈的,他便会爱护尊重这些百姓,将他们视为道德的典范;对于那些尽力务农、从事蚕桑等辛勤劳作的百姓,他会给予慰问和勉励,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支持与关怀。他还善于鉴别有美德的人,对于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会表彰他们的门庭,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美德的珍贵,以此弘扬社会正气。他用心公平,端正节操,用严明的法制来禁止邪恶诈伪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而且啊,这些贤君还有一套独特的原则。对于他们憎恨的人,哪怕是有功之臣,若犯了错误,也必赏而不罚,以彰显赏罚分明,维护法度的公正;而对于他们所喜爱的人,哪怕平日里有诸多优点,若是犯了罪,也必罚而不赏,绝不动摇法治的根基。”

“他们心怀天下苍生,特别存恤善待那些鳏寡孤独之人,在他们遭遇生活困境时,总会给予及时的救济;对于那些遭灾祸受损失的人家,也会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和支持。而他们自己呢,生活十分简朴,给自己的待遇很低,收租税和役使人民都很少,就是不想给百姓增添过多的负担。正是因为他们的贤德与公正,使得万民富足安乐,没有饥寒之色。百姓们都真心地拥戴他们的君主,就像景仰日月一般,对君主的亲近之情犹如亲近自己的父母。”

周文王听后,不禁由衷地感叹地说道:“伟大啊,这些贤君的德行!他们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百姓,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一心只为天下苍生的福祉着想。如此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君主,实在是千古难寻啊!”

刘邦听了这一番讲述后,虽然从心底里觉得帝尧那样的贤君做得太过地道,治理起王朝来不遗余力、公正无私。可他这心里头,也未免犯起点儿嘀咕:“做天子都不享福,那也太没意思了吧!”不过,他转念又一想,自己如今既然已经是皇帝之尊,这事儿可千万不能表露出半分,于是便赶忙把那点小心思藏好,继续认真听着张良讲述。

张良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刘邦默不作声,微微眯起双眸,似是看透了他心底那一闪而过的念头。随后,他不慌不忙地像猜透了刘邦心思一般,缓缓开口说道:“其实呢,陛下啊,这财物这东西嘛,够用了就行,着实没有必要过于奢侈啊!您想想看,这世间万物,又有何物是能真正永恒不变的?过度追求那些奢华之物,不过是一场空热闹罢了!”

张良稍稍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感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遥远的秦朝,继续说道:“您瞧瞧那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大兴土木,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修建那阿房宫。那宫殿规模之大,奢华至极,所用的每一块木料、每一片瓦当都倾注了无数工匠的心血。不仅如此,他还置六国处收缴而来的珍宝罗列其中,那场面,当真是珠光宝气、璀璨夺目,让人目不暇接。可是啊,他真的享有的又有多少呢?”

张良微微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他得到的不过是臣民们表面的敬畏和羡慕,却招来了无尽的忌恨啊!那些被加重赋税、被强迫劳役的百姓,在心底积怨日深;那些被他打压的势力,也在暗中伺机而动。而项羽呢,一怒之下,一把大火,便让那耗费无数心血、曾经辉煌无比的阿房宫化为了尘烟,消散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

说到此处,张良的神情越发严肃,声音也稍微加重了几分,继续说道:“这还不算完啊,修建阿房宫这一行为,可是甚是劳民伤财啊!百姓们在繁重的劳役下,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崛起,对秦朝发起了致命的攻击。这天下大反的局面,难道这不属于秦始皇的一大过错吗?”

张良停下话语,目光直视刘邦,语重心长地问道:“所以,陛下啊,作为君主,您应该认真想想,您贪图的是那一时的眼目之快,看着华丽的宫殿、璀璨的珍宝而获得的片刻满足呢,还是那千秋万代、江山永固的长治久安呀?”

张良这一番深沉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语,就像一把锐利的长剑,直刺刘邦的内心。又差点儿说得刘邦背脊骨发凉起来!

刘回想起了当初自己甫入秦宫的那一幕幕场景,心中不禁一阵后怕。那秦宫之中,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奇珍异宝琳琅满目,美人如云,香风拂面。当时的他,也差点要彻底沦陷于其中了!好在他终究还是有点自制力,只是贪色而已,并不贪财。

刘邦越想越觉得庆幸,暗自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被贪欲蒙蔽了双眼。若是再晚几天,说不定他就真的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了。而且啊,他不禁又想起了那惊险的一幕。若不是张良、樊哙等人苦心劝阻,恐怕他早就被项羽抓住了,被斩杀于乌江之畔,又哪有现在的帝王之尊,这天下之主的位置啊!

想到这里,刘邦忙讪笑道:“那是!那是!贪多了也用不完!还是要适可而止!这江山社稷,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是朕最该操心的事儿啊!”说罢,刘邦还故意用眼角余光瞥了张良一眼,仿佛在征求他的认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