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55章 陈豨造反(二)

大谋谋天下 第55章 陈豨造反(二)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刘邦完成了他的权力布局后,开始重新调整朝堂的格局。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改封代王刘如意为赵王。刘如意,这位年轻而稚嫩的王子,因为年幼,还未经历宫廷的残酷和纷争,所以留在繁华的长安,继续享受着宫廷生活。而为了填补赵国的空缺,刘邦任命了当时备受信任的御史大夫周昌为赵国丞相。

周昌接到任命后,怀着对刘邦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毅然踏上了前往赵国的征程。在赵国,他总执政事,每日都兢兢业业地处理着国家的大小事务。他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百姓,以严谨的态度治理国家,努力维护赵国的稳定和繁荣。

随着周昌的到来,代国王位正式空置。这一变故引起了朝廷的关注,为了简化朝政管理,刘邦决定不再设代丞相。而在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中,陈豨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陈豨原本是统领赵代边境兵马的将领,在代丞相职位虚置后,他转任赵相国,开始在代地总领兵事。

值得一提的是,赵国原本的掌权大臣贯高等人,有的被废黜,有的像贯高一样选择自杀。这就使得陈豨在接手赵国的过程中,意外地出现了军队权力的空隙。凭借着他在战场上的威望和军事才能,陈豨成功地掌控了这些权力空隙。他不仅在赵地的军队中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还逐渐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原本只统领赵代边境的兵马,如今已经发展到统领赵代全境的兵马,麾下的军力进一步扩大。

就这样,陈豨成为了独掌赵代两国精兵的地区实权者。他在代地的影响力如同春笋般迅速生长,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大势力。朝廷虽然对他是信任,但也隐隐感觉到了一丝担忧,毕竟权力的集中往往容易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然而,此时的刘邦,正处于巩固皇位的忙碌之中,暂时还无暇顾及陈豨权力的扩张。

有那么一次,陈豨休假回乡。一路上,他的随行队伍浩浩荡荡,那气派的场面着实令人瞩目。当他路过赵国时,赵国丞相周昌恰好目睹了这令人震撼的一幕。

陈豨的随行宾客众多,那一辆辆华丽的马车在道路上连绵不绝,如同一条蜿蜒的长龙。仔细一瞧,竟足足有一千多辆车子。如此庞大的队伍,使得邯郸所有的官舍都被住满,仿佛在赵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周昌看着这一切,心中难免产生诸多疑惑。而在与陈豨的接触中,他更察觉到了异样。陈豨对待宾客的方式,与一般的达官贵人截然不同。他摒弃了贵族之间那种森严的等级观念,对待宾客用的是平民之间彼此平等相待的交往方式。每当宾客们相聚交流时,陈豨总是谦逊恭敬,不摆丝毫架子,屈尊待人。他的这种态度,虽然赢得了不少宾客的好感,但在周昌看来,却难免有些离经叛道,超出了应有的礼仪界限。

等陈豨回到代国后,周昌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前往京城,请求进京朝见刘邦。在进宫面圣的时候,周昌的神情凝重而严肃。待见到刘邦之后,他将自己在赵国所见所闻,关于陈豨宾客众多、在外独掌兵权已好几年,以及自己内心担忧其恐怕会有变故等一系列情况,毫无保留地、全盘地说了出来。

此时的汉朝,边境局势紧张。为了防范匈奴的侵扰,朝廷封锁边境,实施了《津关令》和“关市律”等一系列严厉的法令。这些法令明确规定,严禁吏民向匈奴交易武器、马匹、金属等一切战略物资,试图从源头上切断匈奴的补给。

然而,这些举措却对依赖汉匈贸易获利的边地商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代郡、雁门郡、常山郡等地,地处边境,紧邻匈奴。那里的商人群体,原本依靠着与匈奴的贸易往来获取丰厚的利润。如今面对朝廷的封锁,他们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挤压。为了维持生计,获取往日的利益,他们常常不顾法令,以犯禁走私的方式来应对封锁。而陈豨麾下又多有出身商贾的门客,这些门客在走私活动中积累了不少财富,也在一些事务中与陈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昌的进言引起了刘邦的高度重视。他意识到陈豨的势力日益壮大,已具备了不容小觑的威胁。为了弄清真相,刘邦当即命人追查陈豨留居代地的宾客在财物等方面违法乱纪的事宜。查案人员雷厉风行,迅速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许多事情逐渐浮出水面,其中不少自然牵连到了陈豨。一些宾客的走私、贿赂等违法行径,似乎都与陈豨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面对这样的局面,陈豨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若再不采取行动,自己的命运将难以预料。于是,他暗中也派门客前往韩王信的将领王黄、曼丘臣那里,秘密联络消息。他与这些心怀鬼胎之人暗中商议对策,试图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

汉高帝十年七月(公元前197年7月28日~8月25日),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却又暗潮涌动的日子。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不幸去世,这无疑给汉朝的宫廷和朝堂蒙上了一层哀伤的阴影。刘邦沉浸在悲痛之中,同时也忙于丧葬事宜。在这个时候,刘邦派人前往代地召陈豨进京。他本以为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陈豨得知太公去世的消息后,会悲痛万分,怀着敬畏之心前来奔丧。

可谁知,陈豨却以自己病重为由,婉言拒绝了刘邦的召见。他深知自己如今的状况十分微妙,回京恐怕凶多吉少,只能选择继续待在代地,暗中观望局势。

而韩王信在得知陈豨拒绝进京的消息后,也在暗中进行着他的阴谋。他命令王黄等人加紧策反陈豨,进一步误导他走上造反的道路。韩王信和李广等人妄图利用陈豨的力量,与汉朝分庭抗礼,重现他们在汉朝成立初期的辉煌,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将众多人一步步推向更加险恶的境地 。

汉高帝十年九月(公元前197年9月25日~10月23日),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局势的紧张逐渐达到顶点。陈豨终于与王黄等人一同反叛,他们的野心如同燃烧的火焰,不可遏制。此时的他们,公然自立为代王,带着自己的势力迅速占领了赵、代两地,妄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属于他们的王国,搅动起一片腥风血雨,让这片原本相对安宁的大地陷入了巨大的动荡之中。

在长安的刘邦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顿时怒不可遏。他的脸色阴沉得如同被暴风雨笼罩的天空,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焰。他气愤地对身旁的张良说道:“陈豨啊陈豨,想当初,他跟随我出生入死,为我打天下,那可是一丝不苟,非常讲信用!我对他也是极为器重的啊。代地,那可是一处极为重要的地方,战略位置十分关键,关系到我汉朝的根基稳固。所以,我才会封他为列侯,给予他极高的地位和荣耀,还让他以相国的身份去镇守代地,那是看中了他的才能和忠诚啊!我可真的是一点儿都没有亏待他啊!可谁能想到,他如今竟然与王黄等人一同劫掠代、赵两地,无恶不作!这该死的贼子,竟然背叛了我,背叛了我们的大汉!我发誓,我一定要竭尽全力,将他们斩尽诛绝,绝不能让他们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放肆!”

张良在一旁听后,微微躬身,神色沉稳地说道:“启禀陛下,陈豨造反,这固然是他个人的事,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心意。代地的官吏和百姓们一直以来都是忠于陛下、忠于大汉的,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被牵连在这场纷争之中。如今朝廷若是能够尽赦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陛下的恩德,那么其他的人也会对陛下更加敬重。而陈豨,没有了百姓的支持,就会像一棵离了根的树,孤立无援,这样一来,对付他也就容易得多了。”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微微点头称善。他深知张良所言极是,稳定民心乃是用兵之要。于是,刘邦赶忙下令,将所有的告示下发到赵、代两地,一律赦免了那些因为陈豨的举动而被牵连,从而进行劫掠挟持的官吏们。这道政令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那些惊慌失措的官吏和百姓们的心田。那些被陈豨胁迫的人们,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心中的恐惧渐渐消散,他们对陈豨的忠诚度也不可避免地大幅降低。不少人开始暗中寻找机会脱离陈豨的掌控,这使得陈豨的部众原本紧密的凝聚力一下子消散了不少。

解决了后顾之忧后,刘邦深知自己的使命尚未完成,于是,他决定亲自率领兵马,浩浩荡荡地前往讨伐陈豨。他站在营帐之前,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斗志与决心。

原本,刘邦在筹备此次征战事宜的时候,也派人去找韩信一同随军出征。他本以为,以韩信的军事才能,若能与自己一同征战,必定会事半功倍,很快便能将陈豨的叛乱平息。然而,韩信却托病没有跟随着一道去。刘邦心中虽有疑惑,但也没有过多追究,毕竟此时正是用人之时,他希望能让韩信安心养病。

而此时的韩信,却暗中策划着一场更为可怕的行动。他派人悄无声息地到陈豨那里说:“你只管大胆地起兵吧,不用担心其他,我在这边会配合协助你的。我们一定能借助此次的混乱,实现我们的目标!”

回到自己的府邸,韩信并未放松,他还在暗中谋划着重大的阴谋。他与自己的心腹家臣们密谋了许久,最终决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假传诏书。他让手下伪造诏书,宣称皇帝大赦天下的特殊诏令,不仅赦免了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还承诺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然后,他打算利用这些被赦免的罪犯和奴隶,去突发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他妄图通过这种方式,夺取汉朝的政权,以实现自己的野心。一切都部署已定,韩信坐在书房之中,静静地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仿佛一只隐藏在暗处的猎豹,随时准备发动致命一击。

且说刘邦这边,大军一路疾驰,顺利到达了邯郸。看着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刘邦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战略的审视。他环视着周围的景象,自言自语而又充满自信地说道:“哼,瞧瞧陈豨这一步,竟然不在南面占据漳水的天险之地,占据有利的位置以固守,也不北面严守邯郸,让邯郸成为他的大后方和最后的防线。由此可见,他心里是并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也不知道如何谋划整个战局,这等水平,又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呢!”

此时,赵国相周昌匆匆来到刘邦面前。他的神色略显忧心,但说话却十分有力。他上奏请求把常山的郡守、郡尉斩首,以维护军法的严肃和朝廷的威严,他说:“陛下,如今常山郡这一带,本应是坚固的要地,可陈豨反叛之时,常山郡共有的二十五座城池,如今竟然失掉了其中二十座啊!这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啊!”

刘邦微微皱眉,目光中透露出一丝疑惑,他连忙问道:“郡守、郡尉真的反叛了吗?”

周昌连忙摇头回答道:“陛下,没反叛。他们二人一直坚守着对陛下的忠诚,在与陈豨的对峙中表现是值得肯定的。”

刘邦微微颔首,神色舒缓了许多,说道:“他们没守住城,想必是兵力不足的缘故。若是就这么怪罪于他们,实在有些不公。更何况,如今大乱之际,需要稳定军心,安抚人心,断不可因一时的失利就责责怪罪。他们即便有过错,那也是次要的。我决意,赦免了他们,让他们能够继续为朝廷效力,同时也让他们以这次事情为教训,日后更加用心。”

这回,刘邦吸取了之前逼反韩王信的教训,行事更为审慎。他深知稳住人心的重要性,也明白,此时,不能盲目因为局部的小失利,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要以更加宽容的胸怀,去面对那些忠诚但暂时失利的将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