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60章 改立太子风波(三)

大谋谋天下 第60章 改立太子风波(三)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在那风云变幻的大汉初期,朝堂局势犹如棋局一般复杂微妙,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策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张良为萧何所出的主意,看似简单平常,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智慧。

张良对于萧何当下所处的艰难境地可谓心知肚明。要知道,如今刘邦之所以会有意无意地去敲打萧何,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非常担忧萧何跟吕后的工作关系太过紧密了。

遥想过去那些峥嵘岁月,萧何曾多次和吕后在一些重要事务上联袂出手、通力协作。特别是当年,他们二人齐心合力,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谋略,成功地将韩信擒拿归案,并最终让这位一代名将含冤而死。虽说那时候做出这样的决策有着特殊的历史大环境以及紧迫的政治需要作为支撑,然而时过境迁,形势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自然而然地开始对萧何与吕后之间是否还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心生猜忌。毕竟,权力斗争向来都是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一连串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所以,哪怕只是捕风捉影般的怀疑,也足以令刘邦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了。

而张良给萧何出的这个主意,恰巧精准地契合了刘邦想考察萧何的关键之处。当萧何按照计策“自污”时,便是要制造出一种与吕后疏远的表象。他一“偷懒”回封地去,且故意去做一些看似“坏事”的举动,比如霸占了一些田产,这样一来,他必然就不会再像从前那般频繁地向吕后汇报工作、商讨政务。从表面上看,这就与他与吕后交往密切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表明他已与吕后划清了界线,没有过多地与吕后进行私下的权力互动。

同时,萧何通过这种“自污”行为表明自己志不在权位上。他深知,在这个权力的漩涡中,如果表现出对权力的过度渴望,很容易被视为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只有明确地显示出自己对权位的淡泊,才能让刘邦相信他没有必要去迎逢吕后,更不会为了寻求权力保障而另找靠山。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萧何在张良的指引下,为了化解刘邦心中的疑虑而精心设计的策略。

果不其然,就在刘邦率领大军出征在外的时候,萧何严格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计策有条不紊地展开行动。他风尘仆仆地返回自己的封地之后,毫不犹豫地开始实施计划中的每一个步骤。

只见萧何明目张胆地侵占了不少百姓的田产,全然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这种行为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但萧何却对此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与此同时,他又指使手下的一帮人在本地官府大张旗鼓地四处传播关于他这些“劣迹”的消息,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尽人皆知。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居然还有专人不远千里赶赴京城,向朝廷告发萧何的种种恶行。他们言辞激烈,声泪俱下地控诉着萧何的霸道行径,仿佛受了天大的冤屈一般。整个局面看上去混乱至极,简直荒诞不经到了极点。

然而,只有极少数知情人心里清楚,这看似毫无章法、荒唐可笑的一系列举动背后,其实隐藏着萧何深谋远虑的谋划。原来,他之所以要导演这样一出“自污”的闹剧,完全是出于自保的考虑。通过故意制造出这些负面形象,萧何希望能够让远在前线的刘邦相信,他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与吕后以及朝廷的权力核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消除刘邦对他可能产生的猜忌和疑虑。

而刘邦那边,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当他打败英布凯旋归来后,一听到萧何在他离京期间弄出这么多坏事来,内心先是微微一震,随后便觉得这正符合自己此前的猜测。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听指派的秘探汇报说,萧何经常不在府上的岗位,而且根本就没与吕后有过任何联系。这一系列的情报交织在一起,仿佛为萧何清白无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此时,刘邦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开怀大笑道:“萧何这老小子也有今天啊!”

就在众人听到刘邦说出那样一番嘲笑萧何的话语之后,他们心中不约而同地涌起一个念头——刘邦定然会对萧何施以重罚。毕竟,萧何可是堂堂大汉的丞相啊,其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但如今却被曝出这样的“丑事”来,怎么看都像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然而,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接下来事情的走向竟然与他们的预想大相径庭。正当人们还沉浸在对萧何命运的担忧之中时,萧何竟主动登门向刘邦请罪来了。这一举动无疑令在场者皆为之一惊。

但更令人惊讶的还在后头呢!只见刘邦见到萧何后,脸上原本紧绷着的神情瞬间变得和蔼可亲起来。他快步向前走去,以一种极为亲昵的姿态迎接萧何,双手稳稳地扶住了正欲下跪请罪的萧何,仿佛生怕他真的跪下去一般。整个动作行云流水,自然而流畅,其中所蕴含的关切之情简直溢于言表。

紧接着,刘邦更是轻轻抬起手来,温柔地拍打着萧何的肩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宽慰的笑容,缓声道:“萧何啊,咱们可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呀!这诺大的天下不正是靠着咱们这帮兄弟们齐心协力才打拼下来的嘛!就凭你谋取的那么一丁点私利,能算得上什么大事儿?说到底,还是怪我给你的赏赐太过微薄啦!”说罢,刘邦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然后目光坚定地看向萧何,再次开口道:“从今日起,朕不仅要对你再加封赏赐,还要正式册封你为相国,从此以后,你的地位可就要高于樊哙喽!”话音刚落,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惊叹之声。

萧何的这次“自污”事件,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刘邦心中的疑虑,还让世人们见证了刘邦的帝王心术与萧何的睿智深谋。

同样,曹参在齐国为齐国相辅佐刘肥期间,也因远离京城的政治中心,不大可能与吕后有多少接触,因而也深得刘邦信任。故而,在后来张良与刘邦论及萧何死后,哪些人可以为相时,刘邦从容不迫地说:“曹参可以。然后是陈平。陈平过后是周勃!”这一排序,看似随意,实则是刘邦在对朝中将领和丞相们的人品、能力以及与各方势力的关系进行深度考量后得出的结论。

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刘邦的眼光。即使刘邦死后多年,汉朝初期的历任宰相果然依此次序而来。陈平在曹参去世后,在复杂的宫廷政治中周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帮助汉朝度过了诸多难关。周勃更是以其果敢和忠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稳定了汉朝的政治局势。

刘邦在“知人善任”方面的独特智慧,不仅体现于此次对后事的安排上,更是贯穿了他的一生。从早期起事时选拔出众的将相人才,到统治期间合理调配各方势力,他都能做到审时度势、恰到好处,其独到之处令人赞叹不已,这也为汉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风云变幻的大汉初期,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权力博弈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刘邦与吕后之间的明争暗斗更是其中的焦点。在这复杂的局势中,萧何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巧妙地周旋其中,不仅化解了一场危机,更赢得了刘邦深深的信任。

自那次巧妙地按照张良的计策进行“自污”后,萧何愈发感到刘邦对自己的信任。这份信任对于萧何来说,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更加坚定了为汉朝鞠躬尽瘁的决心。

在这份信任的激励下,萧何更加勤奋地投入到工作中。尽管他当时还在抱病之中,身体的不适时刻折磨着他,但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对汉朝的忠诚之火。他深知,汉朝初立,百废待兴,每一项政策的制定、每一个规矩的确立都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于是,即使在病痛的折磨下,萧何也没有丝毫懈怠。他夜以继日地钻研律法,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制定出了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九章律》。这部律法犹如一座宏伟的大厦基石,为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成为汉朝稳定发展的巨大基石。它规范了社会的秩序,明确了人们的行为准则,让国家能够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正是因为萧何的努力和付出,才为汉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正因如此,后来才有了“萧规曹随”之说。这可不是简单的几个字,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即是说萧何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制定了一整套适合当时国情的规矩。这些规矩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如同精密的仪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汉朝的各个环节。而曹参,在接替萧何的位置成为相之后,深知萧何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对那些规矩进行丝毫的改变。他继续遵循着萧何所制定的规则,延续着萧何的政策理念。这种传承和延续,不仅体现了曹参的谦逊和睿智,更是对萧何贡献的高度认可。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张良、萧何、曹参这些重臣,在刘邦与吕后之间的政治博弈中,无疑是重要的筹码。

他们每个人都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手段,在这场复杂的游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张良,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政治智慧,在关键时刻为刘邦出谋划策,如同灯塔一般为刘邦指引方向;萧何,则在后勤保障和律法建设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为汉朝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参则以稳健的执政风格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在萧何之后继续引领着朝堂的发展。

然而,当涉及到刘邦欲改立太子这样一个至关重要且影响深远的重大问题时,萧何与曹参等一众大臣的表现竟然与智谋过人的张良大相径庭。

张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刘邦性格和心思的深刻了解,在应对如此敏感而棘手的局面时,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和策略。面对刘邦抛出的这个难题,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急于明确地表露自身的立场和态度。相反地,他选择以一种极其微妙、模棱两可的方式来回应刘邦。

这种独特的处理方法使得张良既避免了因直接表达反对意见而触怒刘邦,同时也未完全顺从刘邦那或许并不成熟的想法。通过这般委婉含蓄的回应,张良成功地在不引起刘邦反感的前提下,为刘邦保留了足够的思考余地和自主决策权。

再看萧何、曹参等一干人等,相较之下,他们表现得就要直白得多了。这些人可不像张良那般心机深沉、智谋过人。面对刘邦打算改立太子这一极不妥当的举动,他们毫无保留地向刘邦直抒己见,毫不掩饰心中所想。

他们之所以如此坚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完全是出于对大汉王朝长远利益的考虑。在他们眼中,如果轻易废除现任太子而立他人,很有可能会在朝廷内部掀起轩然大波,导致局势动荡不安,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这种后果无疑是极为严重且难以承受的。

正是由于他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以最为直接的方式进谏,言辞恳切又有理有据,才让刘邦内心深处原本坚定无比的决心开始不由自主地产生动摇。毕竟,他也不能全然不顾及大臣们的意见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

不过,只要张良还没有明确表态,刘邦就还是要坚持这么做的。毕竟,他心里也真的更喜欢赵王刘如意些。在刘邦眼中,刘如意是他心中理想的继承人,他欣赏刘如意的聪明懂事和机灵可爱。他天真地认为,只要刘如意能够继承皇位,大汉的江山就会在他手中顺利地传承下去,未来的汉朝也会在他的庇佑下更加繁荣昌盛。

然而,朝堂的局势瞬息万变,他们每个人都在这场权力的漩涡中努力着,他们的决策和选择都将深刻地影响着汉朝的未来走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