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63章 改立太子风波(六)

大谋谋天下 第63章 改立太子风波(六)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在那华丽的宫殿之中,灯火通明,宴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刘邦端坐在高位,享受着众人环绕、歌舞升平的氛围,那高高在上的帝王威严尽显无遗。

就在这时,太子的四位老师——那传说中的商山四皓翩然而至,恭敬地站在太子身后。刘邦的视线不经意间扫向这四位气质不凡的老者,心中虽有一丝疑虑,但并未太过在意,只当是太子的伴读之类。

然而,当宴会进行到一处,礼仪要求众人依次向刘邦敬酒祝寿时,四位老者上前,每人在刘邦面前都深深一礼,那庄重的姿态让刘邦不禁微微皱眉。

敬完酒,刘邦笑着开口,正想问问这四位老者是何来头,商山四皓中的为首者却拱手长揖,朗声说道:“陛下,今日能在此见到陛下,实乃臣等之荣幸。只是,臣等有一事,恐怕陛下听了会感到意外。”

刘邦微微一怔,随即笑道:“哦?不知是何事,但说无妨。”

四位老人互相对视一眼,然后一同恭恭敬敬地说道:“陛下,臣等听闻陛下这些年一直四处寻访高人,一心期盼他们能出来为国家效力,这份心意和胸怀令人钦佩。犹记得上次,陛下还特意派人带着丰厚的金子,诚心诚意地想要请臣等出来做官。可陛下可能不知道,臣等当时都婉言谢绝了陛下的美意。后来,实在不忍面对那些纷扰,我们便一同跑到深山老林里,躲起来刻意避开陛下的召见,一心只想图个清净。”

刘邦听了这番话,心中一惊,猛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瞪大了眼睛,声音中带着难以置信:“多年来我一再寻访诸位高人,希望他们出来为国效力。那可是我心意拳拳,盼着能汇聚天下智慧,为这汉室江山添砖加瓦啊!上次我还特意派人携重金请你们出来做官,那诚意还不够明显吗?你们几次都不答应,后来还跑到深山里躲起避而不见。可如今为何你们自己又出来追随我的儿子了呢?这究竟是何用意?”

四位老人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势,从容不迫地回答道:“陛下息怒,听闻陛下以往对高士常有轻慢之态,并非真心珍惜人才。就如那郦食其,他来见陛下时,陛下只顾自己洗自己的脚,并不怎么礼待于他,惹得他把您给数落了一通的嘛!陛下您这虽然说只是一时之举,对他有所怠慢,但我等听闻陛下此风,实在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太子殿下仁厚孝顺,对待臣子们极是恭敬爱士。太子殿下的贤名早已传遍天下,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都满心期待能为太子殿下效死。臣等自知太子殿下前途不可限量,又承蒙太子厚爱,愿意追随左右,以报殿下之知遇,所以自愿前来辅佐太子。”

刘邦听了他们的回答,先是一愣,随后强笑着说道:“唉!你们是误会朕了。朕只是对郦食其那件事有点小小的看法而已,那也是因为当时忙于军政大事,无暇他顾,一时疏忽,并非是我轻慢他。后来朕不还是重用了他的嘛!他儿子如今也在朝中任丞相呢!算啦,都过去了,这事儿以后就别再提了。朕相信,太子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日定能成就一番大业。既然你们愿意辅佐太子,那以后就有劳诸位啦。朕相信,在你们几位高人的教导下,太子必能成为一代明君。”

四位老人闻听此言,这才微微点头,再次施礼。

宴会继续进行,刘邦看着这四位老者,心中暗自琢磨着他们此番前来的深意,但眼见众人都在等着自己,也不再多想,只得重新回到座位上,笑着示意大家继续行酒。

四位老人向刘邦敬酒祝寿之后,依次向刘邦深深一礼,然后彬彬有礼地告辞而去。刘邦站在原地,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

在那奢华却暗藏玄机的宫殿之中,灯光摇曳,歌舞升平。刘邦端坐在高位,目光在商山四皓身上停留,那平静的表情下,内心实则掀起了惊涛骇浪。他微微低垂着头,在心里不间断地嘀咕一阵之后,终于忍不住叫过一直侍立在一旁的戚夫人。

刘邦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落寞与无奈,他伸出手,微微颤抖地指着商山四皓那已经消失在视野中的背影,长叹一声道:“我本想更换太子,这太子的位置,本应是能助我大汉基业稳固之人担当。你看当今这局势,朕苦心谋划,却不想有他们四人辅佐太子。你看那四位老者,德高望重,见识不凡,如今在太子身边,太子仿若添了几对坚实的羽翼。这太子羽翼已成,已经不是朕轻易能够动得他的了。如今看来,吕雉这回可真是你的主人了!此后,你在这宫中,恐怕要仰仗她多多照应了。”

戚夫人听到刘邦这番话,犹如遭受了重锤一击。她本就性格骄纵急躁,此刻听了这话,心中的悲愤瞬间如洪水决堤。一时间,她实在忍不住大哭起来,那哭声在宽敞的殿堂内回荡,充满了无尽的委屈与绝望。

刘邦看着戚夫人如此悲痛,心中也十分不好受。这宴会本是欢快的场合,他可不想让气氛变得太过压抑和扫兴。于是,刘邦强颜欢笑,试图用轻松的话语打破这沉重的氛围:“以后再徐图它法吧!这宴会上,不要弄得太扫兴了!来!你给我跳舞,我为你唱歌。”

戚夫人抽泣着,心中虽有不甘,但此刻也无法违背刘邦的意愿,只能缓缓起身,用舞袖掩住面庞,开始随着乐师的演奏翩翩起舞。

刘邦一时顾念着这些,脑中也不断思索着方才之事,便以太子的事件即兴作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这太子啊,如今已如那高飞的鸿鹄,一飞冲天。羽翼已就,横绝四海,他已有了足以自保和称霸天下的力量。横绝四海,又可奈何!即便朕还有种种谋划,有满心想要对付他的人和手段,可面对如此稳固的太子之局,又能怎么样呢?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就算朕有万箭千刀,又该往何处去施展呢?”

这一曲,道尽了刘邦心中的无奈与失落。

这回宴会,张良是找了个冠冕堂皇且颇为合理的理由没去参加。其实张良心中自是明白这场宴会的暗流涌动。他算准了刘邦若是知晓他去了,极有可能会在盛怒之下,当场一脚踹翻自己。毕竟,在太子之位这件关系到汉室根本的大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犹如一团缠绕的乱麻。张良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选择了一种看似消极实则最为明智的方式——置身事外,以此表明自己的立场,既避免了陷入这场权力纷争的漩涡,又巧妙地向刘邦传递了自己对于太子的态度。试想,如果他在场,听到刘邦那番关于更换太子的话,估计会被刘邦当场一脚踹翻!那场面,想想都会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当然,戚夫人之所以大哭,也是听刘邦说了吕雉的狠辣,才想到刘邦死后,自己母子肯定难逃吕后的迫害嘛!她深知吕雉手段强硬,一旦掌握大权,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必定首当其冲。想到此处,她怎能不悲愤交加,泪洒当场。

刘邦呢,虽然心中冒火,但他毕竟是一代帝王,深知在这种场合下不能过于冲动,明面上又不能发作。宴会结束后,他立刻吩咐身边的侍从,急速派人把张良找来,带着一丝急切和无奈,向他问个究竟。

张良见刘邦派人前来,心中早有预料。无奈之下,他只能把自己思考的这一切,包括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对各方势力的权衡,以及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所带来的影响等,向刘邦仔仔细细地说了。刘邦听后,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张良所言句句在理,现实就是如此冰冷而残酷,已经不容他再有更改的余地。最终,刘邦只能默认了这一现实。

为了安抚人心,稳定局势,刘邦当即把张良封为了太子少傅,委托他照顾好太子,以确保吕后不至于篡位。在刘邦的心中,此刻的张良已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希望借助张良的智慧和威望,能在这风云变幻的宫廷斗争中,为太子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

后来,在那气氛凝重、生死攸关的时刻,营帐之中弥漫着一股肃杀的气息。病榻之上的刘邦,脸色如烛火般苍白,嘴角微微颤抖,那浑浊却又透着威严的双眼,死死地盯着陈平等人,仿佛要将他们的心神穿透。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股即将爆发的无名之火。

那是刘邦在临死前的时刻,往事如潮水般在他脑海中翻滚。当他的思绪触及到樊哙投向吕家这一关键之事时,心中那积压已久的愤恨如同火山喷发一般,不可遏制地冲破了理智的防线。他火冒三丈,那愤怒的气势仿佛能将周围的空气都点燃,差点儿把陈平他们也一并烧着了。

刘邦强撑着虚弱的身体,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怒不可遏地逼着陈平他们,声若雷霆,命令他们必须立即诛杀樊哙。那声音在营帐中回荡,犹如战鼓轰鸣,震得众人耳膜生疼。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然与愤怒,仿佛樊哙已然成为了一个必除不可的祸患,只有立刻将其诛杀,才能让他安心地咽下这最后一口气。

而这道突如其来的命令,对于陈平等人来说,无疑是平地一声惊雷。他们深知樊哙在刘邦身边征战多年,战功赫赫,又与朝中众多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此时贸然动手,极有可能引发朝堂之上的轩然大波,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好在陈平久经沙场,老练沉着。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即便刘邦的命令犹如圣旨一般令人不敢违抗,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未敢轻易动手。他眉头微皱,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在心中权衡着利弊。他清楚,若此刻真的顺从刘邦心意诛杀樊哙,恐怕刘邦还在断气之际,整个朝廷就要乱成一锅粥了。各方势力必将借机崛起,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那大汉的江山社稷怕是要陷入无尽的动荡之中。

事实上,在后来的政坛上,陈平一直都扮演着张良的影子的角色。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陈平本身足够精明,他洞察了张良谋略的高深与深远,明白只有照张良所谋那样实施,大汉的各位功臣、皇族乃至整个朝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所以,他几乎是毫无保留地、完全彻底地贯彻执行了张良之计。

陈平深知,在这复杂的局势之下,必须采取一种巧妙而又微妙的平衡之术。于是,他在对吕后时,表面上表现得毕恭毕敬,虚与委蛇。他总是小心翼翼地顺着吕后之意,言语间充满了奉承与逢迎,仿佛是吕氏集团在百官中的一个卧底。而暗地里,陈平又悄然地联络着功臣集团。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不动声色地在功臣们中间周旋,逐渐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他时刻准备着,在合适的时机,打着护卫皇室的堂皇旗号,从吕氏手中夺回权力,恢复朝堂的秩序与安宁。

无独有偶,后来唐朝的狄仁杰用张谏之来对付武则天,其策略与陈平之所为如出一辙。在那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狄仁杰深知武则天的威严与手段,若直接与她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他巧妙地借助张谏之,表面上对武则天的政令俯首帖耳,行事谨慎小心,让武则天对他的忠诚深信不疑。而在暗地之中,狄仁杰却与张谏之一同谋划,联络各方忠义之士,为日后李唐王朝的复兴埋下伏笔。这种不露声色间操控局势的智慧,与陈平当年的做法如出一辙,无不展现出了政治家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高超手段和深邃谋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