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70章 刘邦驾崩

大谋谋天下 第70章 刘邦驾崩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在悠悠华夏历史的漫漫进程中,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年代。秦末的烽火硝烟刚刚散去,楚汉相争的金戈铁马之声犹在耳畔回响,而新的王朝秩序尚未完全稳固,一切都还处在动荡与变革的风口浪尖之上。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邦,这位从市井街巷中崛起,历经无数沧桑与磨难,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最终登上皇位,成就一代帝业的传奇人物,在他六十二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足以撼动他帝王之躯、令他心力交瘁的沉重打击——燕王卢绾叛逃匈奴。

彼时,塞外的风沙似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所震惊。狂风呼啸着席卷而过,扬起漫天沙尘,那滚滚黄沙仿佛也在为这王朝的波澜而叹息。这沙尘弥漫的景象,就如同刘邦此刻的心境,混沌而迷茫。当刘邦闻此噩耗,气懑之情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在他心中肆意翻涌。多年来,他在这帝王之位上,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积压在心底多年的愤懑与忧虑,在这一瞬间如决堤的洪水般爆发出来,让他觉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往昔的壮志豪情在这一刻也似乎被这沉重的打击消磨殆尽。

而这股难以遏制的气愤,如同锐利的刀刃,深深刺痛了他那早已因多年征战而伤痕累累的身体。尤其是那道在荥阳与项羽对垒时留下的致命箭伤,在这盛怒与忧愤的双重冲击下,竟无情地复发了。曾经看似已然平息的伤痛,此刻如同一头蛰伏已久的猛兽,再次从黑暗中咆哮而出,以一种愈发凶猛的态势,将刘邦笼罩其中。

思绪不由自主地回溯到那场惊心动魄的荥阳之战。那是楚汉相争中一场关乎天下归属的决定性战役,其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战场上,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浸泡在双方将士的热血之中,那殷红的血迹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每一阵风声都似乎裹挟着战斗的惨烈,凄厉的呼号声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毛骨悚然。刘邦屹立于城墙之上,身着厚重的铠甲,面色凝重,眼神却坚定无比,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汉军的防御与反击。他深知,这场战役的胜负,将直接决定着他和项羽谁能最终问鼎天下,谁能成为这片广袤大地的主宰。

可命运的齿轮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变。在混乱的战场上,一支流矢如死神之镰般,以极快的速度,毫无预兆地朝着刘邦疾射而来。刘邦只觉胸口猛地一痛,还未来得及有任何反应,那流矢便已深深地嵌入了他的身体。刹那间,鲜血从伤口处涌出,迅速染红了他的衣衫。城下的楚军见状,顿时发出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那如同雷鸣般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仿佛给他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士气大振。楚军开始更加猛烈地发起攻击,他们如潮水般涌向汉军的防线,那连绵不绝的喊杀声,仿佛要将楚军的意志化作实质,去冲垮汉军的抵抗。

而汉军这边,在看到主将受伤后,士气瞬间低落了下来。那股原本昂扬向上、笼罩在心头的斗志,仿佛被一阵寒冷的夜风吹散殆尽。他们在城墙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恐惧与迷茫,仿佛看到了这座城即将沦陷,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也将随之被改写。士兵们的动作变得迟缓,防御也出现了漏洞,楚军的进攻愈发猛烈,形势岌岌可危。

然而,刘邦绝非等闲之辈。即便身体遭受着巨大的伤痛,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此时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关乎着汉军的胜负、楚汉天下的归属。于是,他强忍着创痛,拒绝了部下试图进一步治疗和庇护的请求。部下们围在他身边,目光中充满了担忧与关切,他们纷纷劝说刘邦下城墙进行救治,可刘邦只是微微一怔,随后便咬紧牙关,在众人搀扶下,只是对那伤口作了简单包扎处理。他深知,此刻他不能倒下,他必须要稳住军心,给士兵们树立起胜利的信心。

当他再次出现在城楼上时,仿佛给汉军注入了一股无形的力量。那原本低落至谷底的士气,瞬间被他那坚毅的身影和无畏的神情所点燃。汉军将士们看着自己的领袖,心中涌起一番豪情壮志,他们高呼着口号,拿起武器,再次与楚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那波涛汹涌的战场上,刘邦就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稳住了汉军的军心,成功地打退了楚军的进攻。这场战役的胜利,让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也为他日后建立大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这场胜利,却未能掩盖刘邦伤势加重的现实。那道箭伤,由于没有得到及时且妥善的处理,加之当时军中医疗条件有限,物资匮乏,缺医少药,始终如同一个顽固的阴影,缠绕着刘邦的身体。据说,这一箭并非擦伤或是轻伤,而是直接射到了刘邦的胸膛上。幸运的是,箭伤的位置和深度尚算可控,若是在其他关键部位,亦或是箭伤更深,怕是当场就会要了刘邦的命。

也正因这箭伤一直未能得到根治,随着岁月的流逝,刘邦的身体逐渐走向衰老,抵抗力也变得越来越差。每当天气稍有变化,风寒湿邪便会如无孔不入的幽灵,悄然侵蚀着他的身体,让他时常陷入病痛的折磨之中。每到阴雨天气,伤口处便会传来阵阵剧痛,让他夜不能寐。他时常在睡梦中被疼痛惊醒,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感慨万千。曾经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他,如今却被这小小的箭伤折磨得痛苦不堪。

当然,关于这箭伤的来历,亦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刘邦是在征伐英布时所中流矢。然而,这种说法存在诸多疑点。毕竟,刘邦在征讨英布前,就已经开始频繁发病。而且,若是与英布作战中所中流矢,那应属于新伤,虽说可能伤势亦重,但相对而言,治疗起来不应如此棘手,也不会让刘邦自己都觉得医治无望。所以,大多史学家更倾向于刘邦的箭伤,是在荥阳与项羽对垒时所留。

虽说吕后此时已对刘邦没了多少深厚感情,可出于维护自身地位、稳定朝中局势的考量,也曾假意关心过刘邦的箭伤,甚至表示希望能寻得一位医术高明的良医,为刘邦彻底治愈这多年的旧疾。然而,心怀警惕的刘邦却并未领吕后的情,反而觉得吕后此举别有用心,如同狐狸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说不定在为自己疗伤的过程中,暗中密令所谓的“良医”对自己的身体做些什么手脚,加害自己。刘邦深知吕后的野心和手段,这些年在朝堂上,吕后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不得不对她保持警惕。

不仅如此,刘邦历经无数世事,早已是个通透豁达之人。他常常自嘲,自谓一介布衣,凭借着那三尺长剑,便一路披荆斩棘,取下了这万里江山,这一切皆为天命所归。如今在这垂暮之年,即便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能坦然面对,故而对医治这久治不愈的痼疾之事,并未太过放在心上。他觉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既然天命如此,又何必苦苦挣扎。

而卢绾的叛逃事件,给刘邦原本就沉重的心情,又增添了几分沉重的色彩。他不禁对当初与自己一同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兄弟之情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在那些昔日的兄弟中,他首先想到的是樊哙。樊哙一直以来都是刘邦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之一,他性格耿直,对刘邦忠心耿耿。在鸿门宴上,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力保刘邦安全,其英勇无畏的形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可谁知,樊哙在与吕后一番私下接触后,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左右。他逐渐倒向了吕后那一派,时常明里暗里地帮助吕家对抗刘邦。刘邦在病榻之上,得知此事后,痛心疾首。他怎么也没想到,曾经那个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兄弟,如今却站在了对立面。他回忆起往昔与樊哙一起出生入死的日子,心中满是感慨和失望。那些一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起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画面,此刻都成了他心中的痛。

在病重之际,刘邦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往昔,那些与兄弟们一起奋斗、一起经历风雨的日子如同电影般在他眼前一一闪过。如今,面对樊哙的背叛,他心中的愤怒与失望交织在一起,竟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下令陈平想办法要先诛了樊哙。他觉得樊哙的行为不可原谅,必须要受到惩罚。

然而,陈平深知其中利害。樊哙毕竟位高权重,且在军中威望极高,又勇冠三军,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不仅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在军中有着深厚的人脉和根基。若是明面上无过失,就贸然诛杀他,必然会在朝堂上引发巨大的震动,后果将不堪设想。陈平深知,此事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内乱,危及大汉王朝的根基。

陈平明白,刘邦此时定是气急攻心,才会下达这样一个鲁莽的口令。因此,他并未立即执行刘邦的命令。毕竟,以他的智慧和谋略,深知此事需要谨慎行事,权衡利弊。他陷入了沉思,思考着如何才能既不违背刘邦的命令,又能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陈平在接到刘邦的命令后,肯定是第一时间找张良商议过此事。张良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对天下局势和朝堂风云了如指掌,他自然也明白其中的深意和风险。他深知刘邦的病情已是十分严重,那多年前的箭伤更是让他的身体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刘邦一旦离世,朝堂必将陷入动荡,而此时若贸然诛杀樊哙,无疑会加剧这种动荡。

于是,张良让陈平先稳住局势,注意观察朝中的动态。在他的授意下,陈平开始谋划应对之策。张良认为,要处理好这件事情,必须要联络灌缨与周勃。这二人,一个是随刘邦一起起义的老革命,一个是在军中实力雄厚、备受赞誉的将领,他们若能站在同一战线,共同支持,那么大事方能有所转机。灌缨在军中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崇高的威望,而周勃则以忠诚和稳重着称,他们的支持对于稳定局势至关重要。

灌缨,这位曾经在刘邦身边默默守护、征战天下的忠诚将领,他的功绩与故事在军中流传甚广。他是刘邦的驭手和贴身保镖,驾驶着战车,冲锋在战争的硝烟之中。后来,他奉刘邦之命支援韩信。在那场着名的韩信背水一战中,他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他率领两万精骑,如狂风般直捣赵军陈馀部大营,打了赵军一个措手不及,使得韩信的背水一战策略得以完美实施,成功地灭掉赵国二十万大军。此战之后,灌缨威名远扬,在军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将士,成为了军中的传奇。

而张良自己,则选择自个儿修炼吐纳之术,闭门不出,不参与这些纷繁复杂的朝堂纷争。他深知此时的局势敏感而微妙,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因此,他选择以一种低调的方式,默默关注着局势的发展,等待着最佳的时机。他在自己的居所中,潜心修炼,思考着天下大势,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准备。

时间在紧张与焦虑中悄然流逝,公元前195年4月25日,那个看似平常却又注定会被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刘邦在其心爱的长安长乐宫中,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眷恋和不舍,他望着宫殿的天花板,心中回忆着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邦依然心系着大汉的江山社稷。他当着吕后向群臣留下遗嘱,希望在他离世之后,萧何能继续担任宰相,维持朝堂的稳定与运转。萧何是他最为信任的谋士之一,跟随他多年,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当萧何的任期结束后,由才德兼备的曹参接任,以其稳健的施政理念和卓越的治理才能,继续为大汉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曹参在任期间,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使得大汉王朝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曹参之后,则由王陵接任,陈平为副,以保持权力的平衡与稳定。王陵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而陈平则智谋过人,他们的搭配能够确保朝堂的和谐与稳定。最终,由威震天下的周勃接任,继续守护大汉的疆土。周勃在刘邦去世后,为维护刘氏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后世之人传言刘邦还说过“能安刘氏者必周勃也”这样的话,这显然是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要知道,在那种场合下,有吕后就在一旁虎视眈眈,刘邦即便再糊涂了,也不至于说出这般毫无保留、直白露骨的话来。毕竟,他还要在吕后和众臣面前保持最后的尊严与智慧,不能让自己的言行成为日后朝堂争斗的导火索。刘邦一生谨慎,深知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复杂微妙,他绝不会轻易说出这样可能引发争议的话语。

就这样,一代帝王刘邦,在历史的长河中画上了句号。然而,他所留下的事业与纷争,却远远没有结束,大汉王朝的命运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依然在风雨中飘摇前行。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传奇,激励着无数人去追求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