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82章 攻取官仓

大谋谋天下 第82章 攻取官仓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在那风云激荡的隋末乱世,天下局势如同一团乱麻,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战火纷飞的大地上,各方豪强皆在寻找着那一丝能成就霸业的机会。李密,作为瓦岗军的核心人物,更是怀揣着高远的志向,试图在这乱世之中崛起,成就一番惊天伟业。

关于如何西进,这可是李密心中反复思索的重大战略问题。一日,李密摆下战时议事帐幕,郑重地召徐茂公前来,心中怀着殷切的期待,想听听这位智谋超群的将领对于西进之旅的建议。

徐茂公身姿挺拔,目光中透着深邃与沉稳。他微微躬身,向李密行过礼后,便缓缓开口进言道:“主公啊,您可要知道,如今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就如同这复杂多变的棋局一般令人难以捉摸。仔细琢磨一下,这所有混乱局面的根源,其实就是因为饥饿啊!老百姓们为了能填饱肚子,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处漂泊,生活苦不堪言。也正因如此,这乱世之中才涌现出了数不清的英雄豪杰和盗贼。”

徐茂公话到此处,稍稍停顿了一下,他的目光缓缓扫过营帐内的每一个人,仿佛是在凝视着天下苍生所遭受的苦难。然后,他继续说道:“假如我们瓦岗军能够成功攻占黎阳国仓,并打开粮仓救济那些饥寒交迫的百姓,让他们得到这救命的粮食,那么必然会赢得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民众的支持,就如同我们瓦岗军在前进道路上的坚固基石一样重要。有了他们的支持,主公您想要成就的这番伟大事业,又有什么可担忧不能成功的呢?”

李密静静地听着,徐茂公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心中原本有些迷糊的战略方向。他深以为然,觉得徐茂公此计甚妙,若能借此赢得民心,那瓦岗军的实力必将大增。于是,李密毫不犹豫地听从了徐茂公之计。

徐茂公领命后,迅速集合了五千精壮人马。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徐茂公带着这支队伍,离开瓦岗军的大本营,自原武渡黄河。黄河水奔腾咆哮,似在为瓦岗军的西进之旅增添气势。

当他们终于抵达黎阳仓时,隋朝的守军竟然毫无防备。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徐茂公自然不会错过。他站在高地上,冷静地观察着敌军的部署,心中迅速制定出了一套完美的作战计划。

徐茂公指挥若定,他的军队行动迅速且出其不意。士兵们如同一群饿狼,迅猛地冲向隋朝的守军。守军们完全没有料到会遭受如此突然的攻击,顿时阵脚大乱。

在徐茂公的英明指挥下,瓦岗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他们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攻克了黎阳仓。这一场战斗,瓦岗军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就轻松地取得了胜利。

攻克黎阳仓后,徐茂公果断下令打开仓门,让那些饱受饥饿之苦的百姓前来领粮。消息传开后,无数饥饿的百姓如潮水般涌向黎阳仓。他们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神情,眼中充满了对食物的渴望。

与此同时,瓦岗军也开始在附近招募兵士。那招募的场面异常火爆,人头攒动,络绎不绝。人们纷纷踊跃报名,希望能够加入瓦岗军,为自己和家人谋求一条生路。

仅仅十天之间,瓦岗军就招募到了二十多万人。这突如其来的胜利,让李密欣喜若狂。他站在营帐之中,看着手下不断壮大的军队,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仿佛整个天下都已经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的未来一片光明。

有了此次成功的先例,李密有样学样地学起了徐茂公的做法,继续探寻着西进的可能。

公元617年四月十三日,阳光明媚,微风拂面。裴仁基站在瓦岗军的营帐前,心中感慨万千。就在不久前,他刚刚决定归降这支崛起的义军,而现在,他已经接到了李密的命令,要带兵去攻打东都洛阳的回落仓。

裴仁基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回落仓是东都洛阳的重要粮仓,一旦被攻占,不仅可以解决瓦岗军的粮食问题,还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沉重打击。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向李密立下誓言:“主公放心,我必全力以赴,不辜负主公的信任!”

李密看着眼前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满意地点点头。他相信裴仁基的能力,于是将两万余人的军队交给了他。裴仁基率领着这支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那座曾经自己忠心护卫的大隋东都进发。

一路上,裴仁基心中思绪翻涌。他想起了自己在隋朝的岁月,想起了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们。然而,如今他已站在了对立面,为了新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当大军抵达目标地点时,裴仁基迅速展开了攻势。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奋勇向前。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对地形的熟悉,他巧妙地指挥着军队,先攻取了回洛仓的东仓。

随着东仓的陷落,裴仁基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要想彻底控制回落仓,就必须切断东都洛阳与外界的联系。于是,他果断下令烧毁了东都的天津桥。

天津桥是连接洛阳城与外界的重要通道,这座桥的烧毁,使得洛阳城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断断续续。城中的人们惊恐万分,隋朝的官员们也乱作一团。

裴仁基站在烧毁的天津桥上,望着远处的洛阳城,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知道,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而他,将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更为关键的是,回洛仓作为洛阳城最为重要的粮食储备之地,其地位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粮仓,更是关乎着整个洛阳城的生死存亡。一旦失去了这片宝贵的粮食储备,那么东都内的百万人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饥荒困境。

想象一下,百万人口在饥饿的折磨下苦苦挣扎,这无疑是一幅令人痛心的画面。而这也意味着他们的生存将面临巨大的危机,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李密显然深知回洛仓的战略价值,他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通过攻占回洛仓,釜底抽薪,彻底瓦解东都军民的抵抗意志。毕竟,在粮食面前,人的意志往往是最为脆弱的。当生存的威胁逐渐逼近时,士兵们的战斗意志也会随之动摇。

然而,令人钦佩的是,面对如此严峻的断粮威胁,洛阳城内的军民并没有选择屈服。相反,他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团结一心的精神。东都的士兵们如同猛虎出笼一般,对西魏军展开了猛烈而顽强的反击。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裴仁基等将领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这股如潮水般汹涌的反击浪潮。最终,他们不得不败退,暂时放弃了对回洛仓的争夺。

李密见此次攻势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便于亲自率领部众屯驻在回洛仓。此时,东都依旧有着整整二十万精锐部队。这些士兵们昼夜不解铠甲,手持武器,时刻守护着洛阳城的各个重要据点。他们在城中敲着梆子,巡逻的声音此起彼伏,那严防戒备的架势,仿佛要将每一个人都看透。

李密深知,强行攻打洛阳城并非明智之举。于是,他改变策略,转而去攻打洛阳周围的偃师、金墉等卫星城。然而,这些卫星城的地势险要,防守严密,李密多次进攻皆不克,使得他暂时陷入了战略的僵局。

李密明白,攻打东都的时机尚未成熟,此时的强行进攻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消耗之中。于是,他果断地率领部队撤回洛口城,以图养精蓄锐,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回洛仓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是整个洛阳城的命脉所在。整个洛阳城里面的居民都要依靠回洛仓的粮食生活,因此,洛阳城的军民一致决心要拼死保住回洛仓。

李密前脚刚走,越王杨侗就立刻意识到了回洛仓的重要性。他的洞察力如同鹰隼一般锐利,瞬间就捕捉到了这个关键信息。

杨侗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迅速派遣手下的人将回洛仓中的粮食运往城中。他亲自督阵,确保每一粒粮食都不会落入敌人之手。这些粮食对于东都来说,就像是救命的稻草,有了它们,东都便能够支撑一段时间。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御,杨侗还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派遣五千名士兵驻扎在丰都,五千名士兵驻扎在上春门,另外五千名士兵则驻扎在北邙山。这三支队伍呈三角形分布,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分为九个营地,彼此呼应,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严阵以待,以防备李密的突然袭击。

与此同时,李密在洛口城也没有丝毫懈怠。他积极地训练士兵,秣马厉兵,精心调整队伍。他深知,接下来的决战将会是一场生死较量,必须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到极致。

时间来到四月十九日,李密再次亲自率领三万瓦岗精锐,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以雷霆万钧之势,再次攻占了回洛仓。这一次,他信心满满,决心要重新夺回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

越王杨侗眼见形势危急,当机立断,下令光禄大夫段达率领七万精锐之师前去迎战李密。这七万隋军乃是久经沙场的劲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双方在回洛仓北相遇,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就此展开。战场上,喊杀声震耳欲聋,刀光剑影交织在一起,仿佛要将这片土地撕裂。李密亲自坐镇指挥,他麾下的瓦岗精锐们士气高昂,个个奋勇当先,毫不畏惧地冲向敌阵。

隋军方面也不甘示弱,他们依仗着人数上的优势,企图一举将瓦岗军击溃。段达挥舞着军旗,高声呐喊着,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杀敌。一时间,战场上杀声四起,血流成河,双方拼杀得十分激烈。

然而,战斗的局势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李密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巧妙地指挥着三万西魏军,灵活应变,针对隋军的弱点展开攻击。西魏军们如同一群凶猛的饿狼,他们相互配合默契,各个击破,使得隋军的防线逐渐被撕裂。

经过一番惨烈的厮杀,三万西魏军终于发挥出了超强的战斗能力,成功地击败了七万隋军。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不仅让瓦岗军士气大振,也让李密的威名远扬。

西魏军如同一群饥饿的野狼,再次回到了洛仓这个战略要地。他们带着坚定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开始大规模地修建营垒和战壕,将回洛仓紧紧地包围起来,仿佛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这些营垒和战壕不仅仅是简单的防御工事,更是西魏军长期盘踞在东都外围的象征。他们精心设计每一个角落,让这些工事既能够有效地抵御洛阳城内的攻击,又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和物资储备。

西魏军的目的非常明确,他们并不急于攻打洛阳城,而是选择通过围困的方式来消耗城内的物资和人力。他们深知,东都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城内必定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众多的人口。然而,在长期的围困下,这些资源将会逐渐枯竭,人口也会因为饥饿和困苦而失去斗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城内的大小官员和百万人口将面临饥困的困境。粮食的短缺、水源的污染、疾病的蔓延,这些问题将会逐渐侵蚀人们的意志,让他们陷入绝望和恐慌之中。而西魏军则可以在城外悠然自得地等待,看着城内的敌人在饥饿和困苦中逐渐崩溃。

这种不战而胜的策略,虽然看似缓慢,但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战术。西魏军以时间为武器,以围困为手段,最终将东都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逼入绝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