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丰碑 > 第28章 新的线索

丰碑 第28章 新的线索

作者:吴半仙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5:28:55 来源:小说旗

两人跟着许大姐再次回到屋里,许大姐倒了一杯水,慢慢扶老人起身,又小心地喂老人喝了些水。

看着老人精神略好,许大姐才低声说道:“爸,这两位小同志来咱们家,一是看望你,二是有件事,想请你帮忙。他们两个……正在帮一家烈属寻找亲人,七十多年前,一位名叫牛朝亮的抗联战士和家人失去联系,大概率是牺牲了,但至今毫无音讯。所以,他们想问问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老人毕竟年岁大了,反应有些迟钝,在许大姐说完后,他做出一副思索的样子,然后又抬头看了看刘晓兵和陈四平。

随后,他的眼神里慢慢浮现出一丝神采。

“……牛……”

他费力地说出了一个牛字,后面的字眼就模糊不清了,对着两人说了一阵,怎奈刘晓兵和陈四平谁也没听懂。

“这……老人家说的啥?”

刘晓兵一脸尴尬地看向许大姐,等着她翻译。

许大姐冲他们一笑:“他刚才说,他还真的认识一个姓牛的,但是叫什么名字,他记不清了。”

刘晓兵眼前一亮:“真的?那太好了,老人家,我们要找的那位抗联战士叫牛朝亮,他家就是咱伊春的,住在乌伊岭老河口。”

老人摇了摇头,似乎努力回忆了一阵,又比划了几下,嗓子里含糊里说了两句话。

许大姐照例给翻译:“他说,时间太久远了,想不起来名字,更不知道那人是哪的,不过,他说那人有个特征,他记忆深刻。”

“什么特征?”陈四平忙追问。

老人一边回忆,一边在自己的脸上指了指,做了个手势,说了两个字。

但这一次,刘晓兵和陈四平两个人,都听出了老人说的是什么。

胎记。

他指的地方,是自己的右侧脸颊,偏向耳后的地方。

他做的手势,大概是鸡蛋那么大的一块位置。

“老人家,您是告诉我们,那位姓牛的抗联战士,右脸偏后的位置,有鸡蛋大的一块胎记,对吗?”

刘晓兵问道。

老人用力点了点头,又含糊不清地说了几句话,但这次,连许大姐也没听懂。

“爸,你刚才说啥?”

许大姐追问了一句,老人只好又努力说了一遍。

这次许大姐听懂了,回头对两人说:“他说,那时候他才十多岁,就加入了抗联队伍,可惜没过半年队伍就打散了,那时候他们有几十个人,其中就有这个姓牛的,大高个,人挺好的,还会拉二胡。后来队伍散了,他就回了老家,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又去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

“大高个,有块胎记,会拉二胡……”

刘晓兵赶紧把这些特征一一记下,然后给陈四平使了个眼色。

陈四平自然会意,马上拿起手机出去打电话了。

这个时候,老人有些乏累了,他本就身体虚弱,受到体内那块弹片影响,平时说话就很吃力,这一次说了太多话,已经微微喘息。

“老人家,这些信息我都记下了,您不用说太多话,刚刚我联系了省城的朋友,那边正在给您找专家,一起研究下手术的问题,争取早点把您体内的那块弹片取出来。”

刘晓兵拉着老人的手轻声安慰,老人有些激动,眼眶湿润了,手也微微颤抖,不住地点着头。

“哎呀,这可真是好事。”

许大姐也抹了抹眼睛,满脸都是欣喜,但眉宇间依然有着一丝愁容。

对于手术的事情,她心里实在是没底。

毕竟老人家已经这么大年龄了,如果要做手术,很容易出现各种状况。

尤其弹片的位置还那么特殊,稍有不慎,怕是就……

她心里忐忑不安,就在这时候,陈四平快步从外面跑了进来。

“对上了对上了,没错,就是牛朝亮!”

陈四平一脸兴奋,眉飞色舞地边跑边说。

“啊,那太好了,终于有线索了!”

刘晓兵也乐坏了,心想要不是自己一念之差,想来看看这位老兵,这个消息就会错过了。

“这个老牛大叔,你说这些信息,他也没跟咱们说啊,要不是这位老人家,咱们到现在都不知道牛朝亮还有个胎记,还会拉二胡。”

陈四平语气里透着不满,刘晓兵笑道:“也不能怪他,毕竟牛爷爷年龄也大了,有些事说不定他自己都记不清,得靠人提醒才能想起来。再说牛朝亮参军走了七十多年,老牛大叔也没见过他。”

许大姐也很高兴,过来说:“能对上就好,哎呀,这可真是天大的缘分,没想到我家老爷子居然认识那个牛朝亮,你说说,这可不是太巧了么?”

刘晓兵自然更是开心,于是赶忙又问许士光。

“老人家,您刚才说的那个姓牛的抗联战士,就是我们要找的牛朝亮。您再好好想想,后来他去了哪里,是牺牲了,还是转战到别的地方去了?”

老人又努力回忆了半天,对着刘晓兵摇了摇头,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话。

许大姐凑过来仔细听了听,便说:“他说他也不知道,后来队伍散开,一部分去了苏联,一部分分成好多游击队,留下打伏击,他因为年龄小,没法一直跟着部队,只得回家。所以那个牛朝亮是牺牲了还是活着,他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回家的时候,牛朝亮肯定没牺牲。”

刘晓兵问:“那老人家当年从抗联回家的时候,大概是哪年的事情?”

这次不等老人回答,许大姐就十分肯定的语气说:“这个我知道,他回家的时候是1941年的9月,当时他已经在游击队待了一阵子,后来战斗条件越来越艰苦,上级就让他回家了,他开始还不肯,硬被赶回来了。为这,他这辈子跟我们念叨了少说上百次。”

刘晓兵不由笑了起来:“1941年的9月,老人家记得这么清楚?”

许大姐点点头:“没错,因为那时候家里开始秋收了嘛,部队赶他回家,刚好收庄稼,所以不会记错。”

刘晓兵“嗯”了一声,拿出了自己在档案馆找到的那份资料。

上面清晰地写着:……1941年……吕文军、赵卫东、陈学礼、牛朝亮……等十三人小分队,活动在石人沟、朝阳岭、许家窝棚、碾子营、鞑子屯一带……坚持游击斗争数月,击毙击伤日伪军八十余人。

这也就是说,1941年牛朝亮所在的游击队坚持斗争数月,一直到同年9月份许士光回家的时候,牛朝亮还并没牺牲。

想了想,刘晓兵又问:“老人家,您当年跟牛朝亮是一个游击队的么?”

老人摇了摇头,说了两句话。

许大姐翻译道:“他说他当年是三分队的,那个牛朝亮是二分队的,但是大家离得不远,也偶尔会见面,所以才知道他没牺牲。”

刘晓兵点点头,看来这次的线索,估计也就这么多了。

但不管怎么说,知道了牛朝亮在1941年9月的时候还没牺牲,这就能为后面的寻找提供很大的帮助。

说不定真的如他所说,牛朝亮在战场活了下来,隐姓埋名,平淡度过一生。

忽然,老人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坐起身来,大声说了句什么,神情也有些激动起来。

许大姐赶忙凑过去听,然后对刘晓兵说:“他刚才说,他想起来了,1941年他回家的时候,三分队已经就剩下11个人了,二分队也只剩下五个人,其中就有牛朝亮。当时他们汇合在一起,说要去找第三路军,打算一起往苏联撤,他本来也想跟着去,但是这一路太过危险,要走的都是深山老林,还有敌人围追堵截,所以,他才会被赶回家。”

两个队伍一共就剩下十几个人,一起撤往苏联?

刘晓兵和陈四平对视一眼,心说新的线索又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