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151章 迁坟5柴秀花鼻子总出血

三线情怀 第151章 迁坟5柴秀花鼻子总出血

作者:于老三333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6:24:36 来源:小说旗

经过一番细致的测量,众人最终敲定了公社新址的位置 —— 原铁路建设施工临时工棚所在地。

此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边紧靠着公路,西边毗邻水塘,坐北朝南。

宋东方站在这片空地上,环顾四周,不禁赞叹道:“这地儿敞亮得很呐,建个大点的办公场所绝对没问题。依我看,照着咱们厂办公楼的规格来建也未尝不可。”

唐立波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的总指挥呐,那可不行。就为了换个地点,前前后后申请了一年多,要是建像三线办公楼那样的,根本批不下来呀。”

“有啥不可能的,多申请几次呗。” 宋东方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

“申请了,没用啊。你瞧瞧城里,最高的楼也就两层。再看看你们厂的办公楼,那是几层。唉,算了,有个平房办公也凑合了。” 唐立波无奈地叹了口气。

王国庆在一旁接过话茬:“建平房也行,不过总觉得有点可惜了这么好的地段。”

杜开海也赶忙插话道:“各位领导,我有个建议,建两层的怎么样?配备上下水、卫生间,再安装个锅炉供暖,这样大家办公也方便,也不用建得太高。”

唐立波面露难色,说道:“这可不好办,县里批复的就只是建一层,要是建两层,费用可就增加太多了。”

杜开海接着说道:“材料方面,厂里建设的时候有剩余的,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宋东方立刻表态:“行,没问题,厂里理应给予支援。”

众人反复盘算、商议了许久,最后唐立波咬了咬牙,下定决心说道:“铁山,你跟开海好好算计算计,如果可行,咱们就干。”

领导拍板之后,王国庆迅速组织人员进行设计,杜开海与佟铁山则忙着查找建筑物资。

几天后,设计图纸及预算便新鲜出炉了。

这座楼长 38.9 米,宽 12.4 米,总共两层,总面积达 928.72 平方米。

入户门以及上下楼梯、楼道都设置在中间位置。

唐立波仔细查看施工说明,上面详细写道:“1、本工程防潮层以上的砖墙,均采用 100 号红砖砌筑,外墙及烟囱出屋顶部分使用 50 号砂浆,内墙则用 25 号砂浆;2、办公室地面均划分成 1000*1000 的方格,墙角四周预留 150 宽的边框;3、凡是 c149 窗,均配有预制窗台板,……”

唐立波看完后,觉得方案可行,便点头同意了。

佟铁山随即带领施工队伍进行 “三通一平” 工作。

宋东方也积极安排物资以及吊车、运输车辆赶赴工地,一同前来的,还有安得志的基建队。

唐立波和宋东方共同宣布工程正式开工。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秋收时节,工程顺利完工。

紧接着进行楼体粉刷、围墙建设,之后大家便陆续搬入新办公楼。

唐立波站在新办公楼的大院里,满心欢喜,正巧看见兰春红抬着椅子路过,便笑着问道:“小红,高兴不?”

“高兴,太高兴了!不仅上下班离家更近了,以后也不怕大雪封山,没法来上班了。” 兰春红满脸笑意,难掩内心的喜悦。

唐立波、兰春红等公社干部们满心欢喜,杜开海、安得志同样十分高兴。

在这施工的这段时间里,佟铁山时常邀请他们喝酒,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结婚才几个月的庞丙江,又迎来了一件大喜事。

徐志海提议庞丙江担任副科长,协助科长管理食堂、渔场、冷库等工作。

组织部门正式宣布这一任命时,张东强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毕竟如今有两名副科长协助工作,可他却因操心过度,渐渐长出了许多白发。

再说镀锌车间的柴秀花,不知不觉间,她已经在车间工作了将近半年时间。

然而,近来一段日子,柴秀花鼻子总是毫无征兆地莫名出血。

起初,只是偶尔渗出血丝,她并未太过在意,只当是天气干燥所致。

可渐渐地,出血的频率越来越高,出血量也愈发增多。

一天晚上,万籁俱寂,柴秀花正坐在家中与白庆奇闲聊,毫无防备间,鼻子猛地涌出鲜血。

那殷红的血,瞬间染红了她的衣衫。

白庆奇见状,顿时惊慌失措,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紧。

短暂的怔愣后,心急如焚的他,赶忙催促道:“秀花,快,咱赶紧去医院!”

柴秀花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得花容失色,只能虚弱地点点头。

第二天,柴秀花强忍着内心的不安,向厂里请了假,在白庆奇的陪伴下,匆匆赶往医院。

医院里,人来人往,嘈杂喧闹,可柴秀花却仿若置身冰窖,满心都是惶恐与不安。

医生为她进行了抽血化验,随后便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

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她的心上缓缓碾过。

终于,检查结果出来了,那一刻,仿佛有一道晴天霹雳,直直地击中了她和白庆奇,让他们如坠深渊。

医生神色凝重,语气沉重地告知:“是白血病,建议你们去城里的大医院再复查一下,进一步确诊。”

白庆奇听到这话,只觉眼前一黑,双腿发软,险些站立不稳。

柴秀花则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难以置信,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

白庆奇深知此事刻不容缓,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带着柴秀花马不停蹄地前往市里的医院复查。

一路上,两人皆沉默不语,车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到了市里的医院,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检查,那残酷的结果依旧如影随形。

医生无奈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这种病,目前的医疗水平,很难治愈。”

回到家后,白庆奇看着日渐憔悴的柴秀花,心如刀绞。

他不愿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四处打听,听闻求仙拜佛、尝试土方或许能有转机,便不管不顾地带着柴秀花踏上了这条近乎绝望的寻医之路。

他们走街串巷,拜访各路 “神婆”“神医”,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可柴秀花的病情却如顽石一般,丝毫不见好转。

时光匆匆,一个月转瞬即逝。

这一个月里,柴秀花在病痛的折磨下,愈发消瘦,生命的火焰也愈发微弱。

最终,她还是敌不过病魔的侵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白庆奇守在她的身旁,悲痛欲绝,泪水如决堤的江河,肆意流淌。

他紧紧握着柴秀花逐渐冰冷的手,喃喃自语:“秀花,你怎么就这么走了,留下我可怎么办啊……”

整个房间,都弥漫着无尽的哀伤与绝望......

与此同时,工厂为了扩大生产、提升运输能力,计划建设专用线、货场及木材加工站。

于是,在火车站附近征用了两座山。

施工人员用专业的器械将山从半山腰截断,再把截断山顶产生的土方用来填平沟壑,经过一番努力,修建成了一个与铁路线平齐的大平台。

原本的山腰摇身一变,成了一片平地。

在这片平地上,修建了东西两个院子。

东院面积较大,建成了一个宽敞的货场;西院相对较小,设置了木材加工站。

货场的院子里铺设了铁路专用线,这条专用线由铁路部门负责承建。

他们从铁路主线设置了搬道岔,让铁路分岔延伸至货场之中。

专用线长度并不长,仅有三百米。

货场的大门设置在铁路分岔伸入货场三十五米处,大门旁边修建了门房以及地磅,用于称量货物重量。

货场中间矗立着一个大型站台,站台十分宽阔,宽达三十米,长一百二十米,高度为一米八,整个站台由砖和水泥搭建而成。

站台南面的五十米区域是露天站台,北面则是一个七十米长的简易仓库。

站台西边,安装着一台龙门吊,用于货物的装卸。

龙门吊再往西,修建了一排平房,总共四间。

其中,工厂运输科占用两间,车站维修人员使用两间。

西院则修建了一间木材大锯房和一间木材库房,两间房屋相互独立,呈直角分布。

木材库房主要存放已经锯好的成品木料,库房外则堆放着圆木。

这个地方人员并不多,却归两个单位共同管理。

站台和龙门吊由运输科负责管理,货场及大锯房则由供应科负责管理。

运输科在货场专门设置了货运组,并安排了两名龙门吊司机;供应科也在货场设立了两个小组,一个是木材加工组,另一个是煤场组,货场的北面便成了堆放煤炭的地方,门卫工作则由煤场组负责。

杨小东有条不紊地安排完货场的各项业务后,便向厂里请假,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途。

杨小东的老家位于迁滦县崐山的杨家寨,由于修建铁路需要穿过村庄,因此涉及到迁坟事宜。

老家的亲属特意写信告知了他,希望他能回去一起商量商量。

接到信的时候,他正忙于货场两个小组的组建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但迁坟是家族中的大事,他丝毫不敢耽搁,毅然决定请假回去。

杨小东在家族中属于晚辈,按理说迁坟这种事,他本没有太多话语权。

然而,家族中吃公家饭、见过世面的人并不多,所以大家都对他的意见十分看重,想听一听他的想法。

回到家中,父亲带着他来到大队长家。

大队长论辈分是他的太爷,大队长看见他来了,满脸热情地迎了上来。

走进屋子,杨小东一眼便看见炕上坐着大队长的父亲,他赶忙上前问好,并将从锦东带来的一条大海鱼恭敬地献上。

大队长对杨小东的父亲说道:“你去把几位辈分大的都请过来吧。” 杨小东连忙说道:“哪能劳烦老祖您去呢,还是我去吧!”

杨小东的父亲却说道:“你对村里情况不熟,还是我去,你就在这儿陪你太爷唠唠嗑。”

父亲走后,杨小东便与大队长攀谈起来,也逐渐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没过一会儿,十几位亲属陆续赶来。杨小东一一热情地打招呼,一会儿喊 “老祖八爷”,一会儿叫 “老祖三爷”。

众人纷纷落座后,几位老祖便向他询问迁坟的事情该如何处理。

杨小东先是详细讲述了三线厂那边迁坟的情况,然后认真地说道:“国家政策咱们老百姓必须遵守,主动配合迁坟是对的。只不过,咱们可以跟公社提一些合理的条件……”

他的观点得到了长辈们的一致认可。回家的路上,父亲对他夸赞不已。

第二天,杨小东跟着大队长来到公社。

在这里,他遇到了几位在公社当干部的老同学。

经过一番沟通与协商,成功争取到了部分粮食和化肥。

第三天,家族中的人齐聚村头的老松树下,召开迁坟动员会。

大树下,既有熟悉的面孔,也有许久未见、略显陌生的族人。

大队长站在树下的一块大石头上,大声说道:“坟必须得迁,这是上面的决定,谁也改变不了。在咱们这儿修铁路,那可是咱们祖宗积的福分。修建铁路要占用咱们大队部分土地和宅基地,公社领导指示,要协调好、处理好这件事。就这个事儿,我已经打了保票。我和我爹也商量过了,明天就开始迁坟。为了体现文化大革命的精神,这次迁坟就不举办传统的仪式了。”

第四天下午三点,大家准时集中到祖坟前。

大队长的爷爷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站在最前面,大队长的爸爸站在旁边,左右两边是辈分大的长辈,后面则是晚辈,杨小东站在晚辈的队伍中。

大队长高声喊道:“跪!”

众人整齐地跪下,行了三跪之礼。

行礼完毕后,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拿起锹镐,开始挖掘祖坟。

挖出棺材后,大家齐心协力,抬着五十多具破旧的棺材,缓缓朝着后山走去。

几天后,杨小东带着对家族的牵挂和对老家的不舍,回到了三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