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153章 管线2管线设备研制

三线情怀 第153章 管线2管线设备研制

作者:于老三333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6:24:36 来源:小说旗

计划上报后不久,部里便下发了(1975)‘某’三局字第 150 号文件,批准了该方案,并要求企业尽快组织实施。

尽管总体设计已经完成,但问题依旧接踵而至。

图纸上罗列的众多设备,有相当一部分国内尚无生产。

依据管线设计图,设备部门即刻着手开展外购设备的采购工作。

候焕东带领计划人员与采购员,一头扎进资料堆里,频繁拨打电话,对设备的型号、规格以及技术要求等一系列参数逐一进行落实。

对于那些国内没有且无法落实的设备,他们详细撰写说明,经领导同意后退回技术部门。

技术人员们再次投入研究,试图寻找替代方案,实在无法替代的设备,则转为自制计划。

机加车间的宋献忠设计组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承担起数十套自制设备的设计重任。

为确保质量与进度,机加车间成立了由贾飞龙、宋献忠、李文化、马明庆等人组成的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

承接任务的各个车间也陆续组建起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

铆焊车间的三结合小组中,李建华积极参与其中,他们日夜奋战,全力攻克连接线及专用设备部件的铆焊难题。

工具车间的三结合小组颇具特色,队伍里年轻人居多,蔡喜力、李得鑫都在其中。

一时间,各单位的技术改造与攻关工作成为工厂的焦点。

在厂领导召开的会议上,徐志海满怀感慨地说道:“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这可是我们老厂的优良传统。周总理曾夸赞我们老厂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发源地之一’,还授予我们‘跃进红旗’的光荣称号。1960 年,**在鞍钢会议上明确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谢云旺对徐志海的讲话予以肯定,并要求将其传达至全厂,务必在践行 “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管线设备采购与自制工作的同时,厂房设计也在同步推进。

经过大家商议,一致认为可利用四道沟现有的厂房作为该项目的厂房。

此地有一大一小两间厂房,原本设计用于某军品项目,因保东停止搬迁,这两间工房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对比图纸与设备情况后,最终决定:

将大厂房作为输油管线机组的主厂房,小厂房用作纵剪机组厂房,酸洗皂化生产线则建在镀锌车间厂房内。

非标自制设备与工装的设计完成后,技术人员按照国标对图纸进行修改与重新绘制,并及时下发。

依据专项计划,生产科有条不紊地组织生产,供应科则全力采购主料、辅料以及配套件等物资。

技术科为切实落实技术方案,发出了 “技术人员下车间,技术服务比贡献” 的号召。

生产科见状,也提出了 “调度下车间,做好生产服务,保证进度” 的倡议。

颜兆祥向安合英提议,组织科与宣传科的干事深入车间,做好政治服务工作。

安合英思索了大半夜,奋笔疾书,第二天便提出机关干部与职能员每周三到车间开展服务的建议。

她指出:

一是要做好政治服务,助力基层同志提升政治觉悟,更好地肩负起党赋予的建设三线的重任;

二是要落实生产服务,协助基层同志解决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基层生产保驾护航;

三是要提供专业服务,机关各科室深入基层,凭借本专业知识帮助解决基层难题。

这一建议得到了宋东方的认可,各单位迅速行动起来。

每周三,派出的几名 “三服务” 人员便会来到车间,忙碌上几个小时。

然而,财务、后勤、政工人员到了车间,大多只是走马观花,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是生产技术等相关部门。

李云顺跟着刘海洋来到机加车间进行技术指导。

踏入车间,熟悉的机器轰鸣声、机油味扑面而来,这里是他曾经挥洒青春汗水的老单位,如今故地重游,往昔的回忆涌上心头。

更巧的是,张美艺也在此处工作。

不过,此次他主要是跟班协助刘海洋,工作内容相对轻松,任务量不算繁重,得以有更多时间观察车间的新变化,偶尔与张美艺目光交汇,相视一笑,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气息。

另一边,冉欣依旧深陷对郭伙菊的追求泥沼,难以自拔。

郭秋菊的态度始终像一团迷雾,让冉欣捉摸不透。

邀约之时,时而欣然应允,时而又婉言拒绝。

冉欣多次鼓起勇气,直白地询问两人关系走向,郭秋菊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肯给出一个明确答复。

这使得冉欣内心备受煎熬,整日失魂落魄。

安合英看在眼里,多次私下找郭伙菊谈心,言辞恳切地劝她明确态度,莫要让冉欣这般苦苦等待。

可郭秋菊只是左耳进右耳出,依旧我行我素。

孙加和也瞧出了端倪,私下劝冉欣趁早放弃,明眼人都能看出郭秋菊对他并无太多意思。

但冉欣犹如着了魔一般,根本听不进去,依旧对郭秋菊抱有幻想。

袁国富身为领导,察觉到冉欣状态不佳,工作时也心不在焉,生怕他因情绪问题在操作机器等工作中出意外。

一日,见冉欣又一脸沮丧,袁国富关切地问道:“冉欣,你最近这是咋了?整天垂头丧气的,跟丢了魂似的。”

“唉,领导,我这阵子干啥都不顺。”

“能有啥不顺的?不就是你那点儿女私情的事儿嘛。男子汉大丈夫,可别这么没出息!振作起来!”

“领导,您是不知道啊,她一直不松口,我现在完全不知道该咋办,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都快愁死我了。”

冉欣无奈之下,将这段时间与郭秋菊的种种过往,一五一十地向袁国富倾诉了一番。

袁国富耐心听完,语重心长地劝道:“别再瞎想了,依我看,人家心里压根就没看上你。你得面对现实。”

“我妈也是这么说的,可我…… 我就是不甘心呐。” 冉欣眼眶泛红,声音略带哽咽。

“你得明白,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你这情况,可不是隔了一座山,简直就是好几座大山横在中间,没啥希望了。听我的,赶紧放手,重新开始。”

见冉欣依旧沉浸在感情中无法自拔,袁国富为了他的安全着想,特意安排他去卷线组工作,并特意叮嘱组长,别让他接触运行中的电路,以免发生意外。

一次,冉欣好不容易又约到郭秋菊散步,满心期待能借此拉近彼此距离,可回来时,依旧是一脸落寞。

安合英见状,再次忍不住劝道:“姑娘啊,你可不能再这样含糊下去了。要是觉得冉欣行,就痛痛快快告诉他;要是觉得不合适,也得跟人家说清楚。你一个大姑娘,老是和小伙子这么不明不白地相处,旁人看见了,难免会说闲话的。”

郭秋菊听后,不以为然地辩解道:“安阿姨,您误会了。这就跟买菜一样,不得挑挑拣拣嘛,总不能随便碰上一个就定下来呀。”

冉然实在看不下去两人这般纠缠不清,直接找到郭秋菊,开门见山地问道:“秋菊,你到底对冉欣啥想法啊?给个痛快话,别老这么拖着人家。”

郭伙菊一脸迷茫,眼神闪躲,低声说道:“我…… 我也不知道,我自己也挺乱的。”

直到有一天,郭秋菊前往厂办公楼财务室报账。

不巧的是,有一张票据破损,会计要求她写个详细说明。

她在办公室里找她妈妈帮忙,却不见人影。

正焦急时,转身瞧见于志歧。

于志歧平日里给人的印象就是沉稳内敛,写得一手好字。

郭秋菊连忙上前,请他帮忙写说明。

于志歧听完情况,微微点头,拿起笔,在纸上唰唰几笔,字迹刚劲有力又不失清秀。

郭秋菊看着他专注书写的模样,再瞧瞧那漂亮的字迹,心脏突然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脸颊瞬间泛起红晕。

她轻声道谢,红着脸,拿着说明匆匆走向财务室。

经此一事,郭秋菊心中豁然开朗,她终于清晰地意识到,于志歧才是那个能令自己心动的人,而冉欣,终究只是生命里的一个过客。

与此同时,李云顺和张美艺满心烦恼。

春节过后,他俩商量着结婚事宜,申请刚提交上去,新的文件便下达了,文件大力倡导晚婚、晚育政策。

文件明确规定,男青年需年满 23 周岁,女青年需年满 21 周岁才有资格结婚。

张美艺年龄符合要求,李云顺却还差了些时日,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无奈等待。

张美艺忍不住抱怨:“早知道就不去上大学了,这政策变得也太突然了,婚姻法又没改,怎么就突然这样了,真是让人无语!”

对于这一政策,许多人难以接受,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肯定不对呀,**说过人多力量大,怎么突然搞出个晚婚、晚育政策,这不是要让中国人越来越少嘛,肯定是中央有阶级敌人在背后捣鬼。”

还有人附和道:“就是,提出晚婚、晚育的这个人,文革的时候就被揪出来过,怎么现在还有人按照这种错误的思路行事,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观点,反驳道:“能有什么问题呢?现在什么事情都讲究计划,生育为什么就不能有计划呢?而且晚结婚有什么不好,总不能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男欢女爱上吧。”

这话刚一出口,立刻就有人回击:“这可不行,生育这事儿,生死有命,是大自然的规律,不是人能随意计划的。把生死都列进计划里,这是违背天理的。你说晚结婚好,我承认,也知道很多地方结婚年龄和咱们这儿不一样。但怎么能说结婚就只是把时间花在男女之事上了呢?”

“你这是世界观有问题,人定胜天,老天爷都得听人民群众的!”

随着这句话抛出,众人各执一词,一时间争论不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